靠不住的何止“維基”
法國著名作曲家莫里斯·雅爾于2009年3月去世。不久,在網上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出現了一段標稱是雅爾生前說過的話:
“可以說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長長的聲道,音樂是我的生命,音樂使我獲得新生,我的生命結束后我將通過音樂被人們記住……我離開人世的時候,我的頭腦中會有最后的華爾茲在回蕩。只有我會聽到這曲華爾茲。”
結果,這段話被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幾家大報引用。
他們都上當了。實際上雅爾從來沒有說過或寫過上面這一段話。這段話是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四年級學生沙恩·菲茨杰拉德自己杜撰的。菲茨杰拉德主修社會學和經濟學。他聲稱,把這一段杜撰的話貼到網上,只是為了研究全球化的一項試驗。他說,為了避免被指責利用別人的離世做試驗,他在杜撰這段話時力求不歪曲雅爾的形象。
這段話在網上貼出并被不斷轉載幾周后也沒有被揭穿。對于這個“試驗”結果,菲茨杰拉德自己也感到意外。他便給幾家上當的大報發電子郵件告之真相。這些報紙或從自己的網站上刪除了相關內容,或做了更正。但在數十家網站、報紙和博客上,仍保留著這段話。
這不是一個孤例。這幾年來,人們從網上得到的錯誤信息早已不勝枚舉。其中有一些還造成了相當惡劣的社會影響:或引起民眾對地震之類災害的恐慌,或使某些產品滯銷,或造成某些企業的經營困難,或對某些人的名譽造成損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錯誤信息發布者自己很快出面澄清的倒還很少見到。但這澄清的效果似乎并不見佳,那些錯誤的信息仍然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著。
人們靠獲得信息來認知世界,從而指引自己作出正確的判斷,抉擇行為,趨利避害。前提是信息必須可靠。網絡的興起,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數量極大提升,但同時也使錯誤信息的危害放大了。傳統的媒體也可能有信息失真的差錯,但由于出版者、編輯者、作者的實名負責制和多年運行磨合形成的管理制度,使對造成失誤者的道義或法律責任追究成為可能,也使信息獲得者的權益得到相對的保障。但是對于網絡這樣的新興媒體上的信息,究竟應當怎樣管理,人類還在探索的過程之中。
我們年輕的時候常常通過各種工具書查閱一些二手的資料。老先生總是告誡我們,這樣查資料雖然快,但正式引用時還必須核對原文才不會出錯。據說現在美國的一些大學也規定學生在寫論文時不得引用“維基百科”的資料。這也算是一種特別措施。其實網上的信息,靠不住的何止是“維基百科”。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已經問世。有人說,現在誰還買這樣的大書。有什么需要,網上什么資料都查得到。我說請不要忘記:網上的確有海量的信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識,更不等于可靠的知識。
(載《特別文摘》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