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 藍馨月
- 1536字
- 2021-10-29 10:24:33
手工古法木榨油 祖先的智慧傳承

第一次見七七姐是在村姑的天堂。她穿了一件卡其色的外衣,進店后,不急不躁,盈盈笑語宛如清風徐來,慈眉善目貌似觀音胸懷。她有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和長長的粗辮子,眼睛清澈如溪,倍覺親切。
那是2016年的秋夜,與七七姐一起進店的還有她的愛人,我管他叫王哥。王哥發型前衛、時髦,下巴處還有點小胡須,衣服褲履的色彩耀眼得就像篁嶺的曬秋,紅黃相映,整個人看上去即時尚又文藝。他們進店后買了幾套明信片,然后就開始打量我的店,且饒有興致地詢問店里的情況,店租多少,生意如何,會開多久等問題。他們問什么,我便答什么。
大概一周后,我透過店里的玻璃窗再次看見他們,陪同的還有篁嶺景區管理業態的領導。時隔不久,便知他們已經在篁嶺盤下一家店鋪,店名叫“木榨油坊”。顧名思義,他們經營的是一家傳統的手工古法木榨油坊。
榨油坊地處篁嶺天街酒店旁,店門上方刻著“昌裕隆”三個字,左上方刻著“大海航行靠舵手”,右上方寫著“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店內面積約70平方米,除了引人注目的榨油器具,還有一張寬大的船木茶桌亦格外令人遐思。船木千瘡百孔,在大海或長江中經歷了風風雨雨,如今卻安謐下來轉變為茶桌,讓人飲茶的同時,仿佛能飲出歲月的味道。
油坊店,除了老板夫妻二人,他們還請了三個員工,其中一位祝師傅,他是榨油的主力軍,祝師傅的父親一輩子靠榨油為生,因而祝師傅也傳承了他父親嫻熟的榨油工藝。他每天面對一架三米多長的木榨油機,反復推動約200斤重的石錘撞擊鑲嵌在木榨油機里的木楔。碰撞出來“砰”的一聲,又一聲……回蕩在天街,仿佛是榨油機的吶喊,又好似菜籽、茶籽或芝麻在釋放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我們只知道一日三餐離不開油,但多數人卻不知道油的前世今生需要經過哪些歷練。譬如說,木榨榨油,它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苦活,從篩籽、車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餅、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多道工序都靠手工完成。這么煩瑣的流程只為把果實或菜籽等,經錘煉后撞榨出每一滴純正的油。
每每經過篁嶺木榨油坊,都能聞到香氣撲鼻的芝麻油香,還有就地取材壓榨出來的菜籽油和山茶油香。無論是嗅到油香,還是聽到榨油的聲音,一想到油,我就會想起油坊老板夫婦。
油坊的老板是北京人,老板娘是上海人。他們對待身邊的朋友都很豁達豪爽,寬容善良。尤其是老板對老板娘,勇于付出,亦樂于付出,經常下廚做各種美食讓老板娘品嘗,見她開心,自己也開心。他們其他地方也有事業,夫婦經常分居兩地管理手頭工作,可也經常不嫌勞累翻山越嶺相聚篁嶺。他們的愛情證實了:心在一起,再遠的路程都是近的。篁嶺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適合棲息的地方,是精神世界的樂園。只要閑下來,他們就會在這里待上一段時間。可他們并不是真正的等閑之人,不能承受生命之輕,哪怕是折騰,他們也要折騰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生活品質。

古法榨油費時費工,出油率也比機榨油低了很多,大多數地方的木榨早已被效率更高更省力的電力榨油機取代,古法木榨已近絕跡。由此可想,在篁嶺開木榨油坊,是要有情懷的。他們喜歡篁嶺這個地方,因為簡單的喜歡,在別人看來不易的事情只要選擇堅持,便是清歡。
從俗話“舍得油水好茶飯”到詩句“春雨貴如油”,其意都能反映出中國人對油的重視和油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
隨著中國人健康用油的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選擇用油的時候越來越慎重。每種植物油有不同的特性,比如說菜籽油,是一種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食物,尤其是其中的維生素,銅元素可最大程度的促進人體的健康,對改善血液循環具有很大的作用。
很慶幸,生活在這座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看了上千年的樟樹、紅豆杉、楓樹,還能夠邂逅千年古法木榨油。他們將為數不多的徽州古法榨油技藝延續下去,讓經過篁嶺的游人,都能看到傳統手工古法木榨油,祖先的智慧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