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P.NET Web應用系統開發(C#)
- 彭芳策
- 6字
- 2024-03-18 18:35:43
1 Web前端設計
1.1 Web前端概述
在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推動相關應用技術迅猛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是人們對快速高效地實現資源共享的需求。早期,人們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資源共享的方式主要是依靠開發基于C/S(Client/Server,客戶端/服務器端)模式的軟件系統來實現,這種模式需要分別為用戶端主機和服務器開發兩套應用程序,運行維護的成本較高。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應用通過網頁提供給用戶,用戶端只需要一款瀏覽器軟件即可,不需要為用戶主機開發專用的軟件,服務的提供方只專注于服務器端程序的設計,這就是B/S模式(Browser/Server,瀏覽器端/服務器端)。B/S模式目前已經成為主流的資源共享方式。
基于HTTP協議運行的WWW(World Wide Web,萬維網)服務是B/S模式的底層支撐,WWW簡稱為Web,亦指我們通常所說的網頁。Web的運行包括兩部分:前端與后端。通俗地講,Web前端是指用戶在瀏覽器中能夠直觀看到的某一網頁的界面,它的作用是除了向用戶呈現合理、美觀的網頁內容外,還提供用戶與網站服務器端進行交互的功能,如點擊按鈕、鏈接等。Web后端即網站的服務器端,在收到用戶通過前端發送來的訪問請求后,服務器端會自動調用和執行相關程序,如進行數學運算、操作數據庫等,并將程序執行結果返回給Web前端。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Web前端負責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Web后端則重點負責網站業務邏輯的實現和數據的調度。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普通PC和筆記本電腦性能的快速提升,現在越來越多的Web應用將業務邏輯的處理也交由客戶端瀏覽器實施,服務器端僅提供必要的用戶身份認證、數據調度等功能,大大減輕了服務器端的負擔,提升了網站的訪問效率。
Web前端設計是指網站界面的設計,主要通過HTML、CSS和JavaScript三種技術實現。其中HTML負責提供網頁的結構與內容,CSS負責對內容進行修飾,JavaScript負責提供適當的動畫效果、用戶網站交互功能等,這三者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共同支撐Web前端的正常運行。
早期的Web頁面基本上是純HTML靜態網頁,僅提供廣播式的信息發布,被稱為Web1.0時代,其特點是數據流量大;到了2010年前后,隨著Web2.0技術的發展,Web頁面的內容與功能日趨豐富,其特點是互動性較強;目前,Web3.0的概念已經出現,它的本質特征是多種數據被整合利用,頁面的智能性高。
Web前端開發是一個發展活躍的領域,圍繞頁面效率的提升和功能的豐富,新的開發技術不斷涌現,開發模式層出不窮。2006年出現的jQuery框架大大提升了JavaScript語言的開發效率,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2009年誕生的Angular.js技術首次提出前端的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將網頁內容呈現與業務邏輯的處理分開,提升了開發、調試、運行等的效率;2013年React.js框架出現,它利用組件化的開發思想,提高了代碼的復用性,而且擁有較高的執行性能;2014年,一款輕量級的漸進式前端框架Vue.js正式發布,它只關注視圖層,學習門檻低,且在很大程度上綜合利用了Angular.js和React.js的優點,因而受到較多關注。從上述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Web前端開發技術的變化基本上都圍繞JavaScript語言展開,因此JavaScript語言在Web前端領域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