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國家學說研究
- 盧迎春
- 2字
- 2020-11-30 10:25:34
導言
第一節 列寧國家學說研究的緣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于國家建設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任務,國家問題因此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列寧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史上擁有系統國家學說的經典作家,他的國家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寧的國家學說不僅為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國家建構提供指導,也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和治理提供了理論支撐。因此,研究列寧國家學說不僅具有理論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科學的國家學說
國家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形成而出現。從國家產生之日起,古今中外任何關心人類社會發展的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都繞不開國家問題。進入近代以后,中世紀的共同體逐漸解體,現代國家出現了。現代國家的性質、形態、功能與傳統國家相比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代國家出現以后,國家成為人類普遍采取的共同體形式。與傳統的共同體相比,國家擁有主權,個人逐步擁有了權利。在理論上,國家問題成為獨立的研究議題,涌現了一大批研究國家問題的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馬布利、潘恩、康德、黑格爾、邊沁、密爾等。他們探討的核心議題便是如何在現代的條件下實現國家的權力與個人的權利的問題。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家學說同步發展的,還有社會主義的國家學說和無政府主義的國家學說。早期的社會主義者以空想社會主義為代表把國家與私有制和剝削聯系起來,在批判私有制的過程中批判資產階級的國家,在對未來社會的空想中構建理想國家。而無政府主義的國家學說則以消除資本主義弊端的小資產階級空想為基礎,把國家看成經濟和政治壓迫的根源,主張消滅權威和國家,建立個人絕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社會。
雖然國家的現象是客觀的,但是馬克思認為國家與階級緊密相連,不同階級的人們對國家的本質、政權組織形式、國家的目的等問題看法各異,都希望利用國家為本階級的利益服務,國家學說因而具有強烈的階級色彩。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統治,往往把國家描繪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為所有人服務的社會組織。國家被穿上了各式各樣虛假的外衣,國家學說也因此成了最混亂的、最迷惑人的理論之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實研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對國家展開了研究。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針對國家的專門著作,但是這并不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成熟的國家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資本論》《哥達綱領批判》《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等著作中闡述了對國家的根本看法。馬克思的國家學說從批判資產階級國家的虛幻共同體開始,揭露資產階級把維護資產階級特殊利益的國家粉飾為以所有人為目的的共同體,進而揭示了國家的本質及資產階級國家的實質。基于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總結,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國家發展的未來進行了科學分析,指出資產階級國家由于其先天局限性,必定在無產階級革命后被更加有利于人類解放和發展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所代替,并最終過渡到無國家的自由解放狀態。
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適應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斗爭的需要,打破了一切剝削階級關于國家的種種神話,解決了國家學說的各種難題,揭示了國家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時,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代表的是廣大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利益。這樣一門兼具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理論受到了勞動群眾的歡迎,并且迅速得到廣泛的傳播。在歐洲和亞洲許多國家的革命者,由于受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影響,紛紛加入無產階級革命的陣營中,從事推翻封建專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革命活動中。列寧便是受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影響的一名思想家和革命者。
二 列寧國家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史上的地位
列寧所處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進入帝國主義的階段,這個時期鮮明的特征就是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被激化到頂點,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在這種形勢下,無產階級迫切需要真正的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而不是被歪曲和篡改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如列寧所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對國家的態度問題不僅具有政治實踐的意義,而且具有最迫切的意義。”[1]
但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傳播的過程中遭到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理論家、各類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機會主義者的攻擊和歪曲。為了向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傳播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列寧不得不與各種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思想進行斗爭。為此,列寧深入閱讀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國家學說的著作,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相關的著作進行了大量的摘抄、批注,也研究了考茨基、伯恩斯坦等人的著作,并撰寫了大量著作回應當時種種歪曲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言論。列寧成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個就國家問題專門著述的思想家,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就國家問題單獨著述,列寧的《國家與革命》被看成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最富代表性的著作,正是在這些深入系統的研究基礎上,列寧成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準確、最精辟、最系統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理論家。
列寧在國家學說史上的地位遠不止在理論上捍衛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繼承者,列寧更大的歷史貢獻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俄國的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運用到俄國民主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列寧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帶領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先后進行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在人類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用事實驗證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科學性。蘇維埃俄國建立以后,關于如何保衛無產階級國家政權,關于如何利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力量進行經濟建設、推動民主建設、促進文化發展等問題成為列寧所要思考的關于國家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果說列寧領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活動還可以參考借鑒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那么無產階級專政如何建立、無產階級國家怎么構建、共產黨如何領導,這些問題是前人所不曾遇到過的問題,是一項真正開創性的工作。列寧在領導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進行了許多嘗試,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有的在實踐中遭受了挫折。正是在這樣反復的實踐和嘗試中,列寧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關于國家的理論,最終形成了一套體系完整、結構清晰的國家學說。列寧在國家學說史上的最大功績就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從科學的理論變為現實的國家制度和國家建設的實踐。歷史上有許多優秀的思想家,有許多優秀的國家學說,但并不是每種國家學說都能夠擁有成為現實的機遇。列寧的國家學說享受了這樣的殊榮,因而極富啟發意義。當然,在獲得極大贊譽的同時,列寧的國家學說也遭受了最多的歪曲和攻擊,有人認為列寧的國家學說是完全背離馬克思主義的,也有人認為列寧的國家學說是徹底反民主的,還有人認為列寧的國家思想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偽善。這些質疑和否定是否有依據,是否真實地反映了客觀事實,是本書需要探尋并回答的問題。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系統梳理列寧的國家學說,對列寧的國家學說加以合理的闡釋。這不僅有利于還原真實的列寧國家學說,還有助于正確理解列寧國家學說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史甚至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的地位。
三 列寧國家學說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建立起,就確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和實現共產主義為目標。近百年來,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先后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完成了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任務,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并在改革開放中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實踐的成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部分對中國國家的建立、建設和治理起到了重大的理論指導作用。而列寧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繼承人,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創造者,作為第一個帶領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領導者,列寧的國家學說對于中國而言自然具有非凡的意義。
中國革命和俄國革命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發展階段上,相比于先進的歐洲,都是相對落后的國家;在戰爭中,都有重大失利;在封建主義問題上,都面臨著推翻封建政權的任務;在革命依靠力量上,都面臨著聯盟農民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在國家構建上,都面臨著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任務。中國的革命走的是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道路。毛澤東本人也曾說過,自己是先讀列寧的著作,了解列寧的思想,然后再讀馬恩的著作。列寧的《兩個策略》《“左派”幼稚病》《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國家與革命》《帝國主義論》都是毛澤東熟讀的著作。其中,毛澤東最推崇的就是他多次讀的《國家與革命》一書,列寧用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政權的思想,對于中國共產黨人具有重大啟發意義。在列寧國家學說的影響下,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一直堅持走武裝斗爭、政權建設、黨的領導、統一戰線的革命道路,始終堅持走革命道路推翻舊政權,建立新國家的思路。早在1931年,中國共產黨就在江西瑞金,模仿蘇維埃的政權組織形式,創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嘗試建立中國的人民革命政權,開辟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構建之路。可以說,社會主義中國的國家構建是在列寧國家學說的直接影響下進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面臨著在落后的生產基礎之上開展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這和列寧建立蘇維埃俄國之初的情況很相似。二者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都相對滯后,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且文化水平不高,現代化可利用的資源不多且較為分散。在這樣落后的經濟社會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首要任務就是要發展經濟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彌補經濟文化發展滯后帶來的先天不足。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國家的作用,依靠國家來統籌安排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以解決這個階段國家最迫切的問題。列寧在蘇維埃俄國建立后既強調利用國家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主張在特殊條件和特殊階段國家要適度地“退讓”,發揮社會、市場的作用。列寧對于如何定位社會主義階段的國家,如何發揮國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作用有過積極的探索。列寧的探索既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首次嘗試,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創新。但是,列寧關于國家建設的許多思想,有的由于時間太短并未顯現出應有的效果,有的還沒來得及經受實踐的檢驗,列寧便去世了。因此,列寧關于國家建設的實踐,既有合乎規律的嘗試,也有部分不合實際的舉措。但這些思想對中國的國家建設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不管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都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國家在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進民主法制建設以及促進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依然要發揮重要作用,國家建設對于中國的發展依然至關重要。為了推進國家建設,適應中國進一步發展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列寧的國家學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