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的理論初構

第一節 抗壓與適應模型的理論依據

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其成長和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這是心理素質研究延續至今,且其研究體系逐漸豐富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心理素質功能的探討,實際上就是探討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個體如何憑借自身的內在心理特征與其達成一種平衡,并獲得良好的發展態勢。這就需要我們以一定的理論為支撐,來建構心理素質功能作用的基本理論框架。在操作層面上,模型建構是一項體系性工程,其建構應該具有合理的理論根基。本書所建構的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主要有三個重要的理論根源。一是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關系論,二是應對的特質論和過程論,三是心理韌性的彈性框架理論。

一 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的關系論

在心理素質的核心概念界定中,對于心理素質的功能有著較為明確的表述,即心理素質本身具有基礎、衍生和發展功能,并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張大均等人又進一步對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清晰的表述,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具體表現為,借助能力和人格的優勢,那些心理素質健全的人,面臨困境或挫折時仍然可以獲得較為良好的社會適應,達到一種對環境的適應狀態或控制狀態。反之,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人,由于無法適應或調控好自身所處的困境或挫折,從而出現適應不良狀況,進而產生適應困惑或障礙。從心理素質內容與功能的統一性上來看,社會適應是心理素質功能性層面的表現。[1]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心理素質是個體發展的內在心理品質資源。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這種心理品質資源可以支撐個體更好地應對社會環境的挑戰,并幫助個體獲得更好的發展。這為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的建構提供了核心性的理論基礎。

從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的關系論中可以看出,心理素質的高低或健全與否,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有明顯的影響。但兩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做更為深度的解析。一般來說,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之間可能存在兩種關系,一種是直接關系,即心理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個體的社會適應水平。另一種是間接關系,即心理素質可能通過其他變量(中介或調節變量)來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水平。

二 應對的特質論和過程論

心理素質本質上是一種心理品質,其積極功能表現在心理素質可以幫助個體恰當地處理學習和生活中所發生的各類事件,這是個體取得良好社會適應的重要一環。高心理素質個體的適應良好,意味著他們能夠對各類壓力事件做出好的判斷和處理,并采取最有利的方式予以解決。既然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之間可能具有一定的間接關系,而應對方式作為一種外化的行為方式,其發生常常受到個體內在心理品質的制約或促進。因而對于應對理論的探討,或許可能幫助我們理解心理素質積極效應產生的內部機制。應對是當外在或內在要求超出個人資源時個體所采取的認知或行為策略。[2]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保護性因素[3],來緩解壓力事件的消極影響,并最終降低心理和認知等方面出現問題的可能性。[4]對于應對的理論,不同的研究者基于各自的理論出發點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構建,如基于個體人格的特質論和強調認知因素的過程論。前者強調在負性刺激下,應對是個體內在人格特質的具化體現。由于人格特質具有穩定性的特點,所以個體的應對方式是可以預測的,應對的效果也可以做出預先的評判,并強調應對的穩定性和跨情境性。而后者則認為應對是一個不斷評判、循環往復的過程,強調基于經驗和思維的認知在應對過程中的作用,且應對效果是不可預測的,其效果的好壞依賴于具體的情景,而人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能動性。[5]

應對的特質論和過程論,對于本書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的建構有著重要啟發作用。一方面是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關系的內部機制。穩定的個體特征是應對方式選擇的內在動力,即個體自身的某些特征(如心理素質、人格品質)會對其應對方式的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個體對于某種應對方式的選擇帶有一定的習慣性色彩。這進一步造成了個體在外在社會適應上的差異。另一方面是心理素質與外在負性壓力之間的內部機制。在現實通俗意義上,心理素質的良好與否決定著個體對于負性壓力事件的反應差異。其內在機制可能就在于心理素質會影響個體對于壓力事件本身的評價。誠如應對的過程論所述,認知評價過程在壓力應對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認知評價包括初級評價和次級評價,分別涉及客觀事件和主體自身兩個層面。這意味著心理素質不同的個體,在遭遇負性壓力事件后,他們對于客觀事件的初級評價和主體自身的評價會有所不同,這會進一步造成個體在身心應對上的差異。

三 心理韌性的彈性框架理論

在深入探討了負性壓力事件、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的關系,以及認知評價和應對方式在三者之間所起的作用后,本書試圖建構一個整合負性壓力源、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的框架模型。而Karol L.Kumpfer的彈性框架理論為本框架模型的建構起到了重要的啟發和支撐作用。該理論包括三個板塊兩個過程,三個板塊分別為包含危險性因子和保護性因子的環境特征;由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方面構成的內部特征;以及包含適應、適應不良重組和彈性重組的發展結果。兩個過程包括人與環境的交互過程和彈性過程。前者指個體基于內部因素與外在危險因素的互動,這包括個人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改變環境及對環境進行有選擇的覺知。后者則是內部彈性因子的能動作用過程。[6]建立在生態系統觀視角下的心理彈性框架模型,較好地闡述了心理韌性因素在人與社會環境交互過程中的作用,將外在環境、個體特質和適應結果整合在一個模型中,較為詳細地描述了心理彈性者基于個體內部因素,通過與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取得一定發展結果的過程。這種模型整合的理論視角為本書中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的建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

具體而言,我們對于心理韌性彈性框架理論的借鑒主要基于兩點。一是就心理素質與心理韌性的內涵和結構來說。依照彈性框架理論,個體內部彈性因子包括謀劃能力、創造性、自信心和人際交往技能等因素,這與心理素質認知方面的元認知和創造性,個性方面的自信心、自制力,以及適應性方面的人際適應、情緒適應有著一定的重合度和相似性。二是在表述功能作用時,心理素質理論和心理韌性理論均強調內部各要素的整合效應。因而對心理韌性彈性框架理論的辨析和借鑒對本書模型的構建大有裨益。

總體來說,在學生心理素質抗壓與適應模型的建構中,心理素質與社會適應的關系論為該模型的建構提供了核心基點,應對的特質論和過程論為該模型的建構提供了內部支撐,心理韌性的彈性框架理論為該模型的建構提供了框架參照。基于此,本書初步嘗試建構了學生心理素質的抗壓與適應模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恩平市| 绥芬河市| 宁夏| 花垣县| 双柏县| 大冶市| 方正县| 宁陕县| 庐江县| 玛曲县| 远安县| 吴忠市| 类乌齐县| 仙桃市| 从化市| 松原市| 会昌县| 固始县| 邯郸市| 石城县| 白玉县| 昭苏县| 阜新| 盐山县| 松桃| 大洼县| 蛟河市| 马鞍山市| 安平县| 博客| 乌拉特前旗| 资源县| 云浮市| 宜城市| 任丘市| 青海省| 竹山县| 巴里| 花莲市| 西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