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原理與應用研究
- 程恩富
- 8670字
- 2021-02-08 14:46:52
第三節 論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辯證統一
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之中,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體系的精髓所在。”[92]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之一,就是從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辯證統一的角度來闡述。
一 馬克思主義立場
習近平強調:“立場,是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從根本上講是由人們的經濟政治社會利益和地位決定的。”[93]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立場就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94] 也有學者認為:“所謂立場,在階級和階級斗爭還沒有徹底消滅以前,就是指立足于哪個階級,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說話辦事,也就是毛澤東同志常說的為什么人的問題。”[95] 還有學者認為:“利益不同,立場便不同;立場不同,思想觀點也隨之不同。在這里,立場代表著利益,而思想觀點又支持著立場,并歸根到底支持著利益。問題就在于是代表‘誰’的利益,是為‘誰’的利益提出思想觀點。”[96]
的確,在階級社會和階級世界里,最根本的立場是階級立場。不過,雖然立場與利益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但決定階級立場的絕不是“細小的”利益。[97] 因此,“為人民謀利益,就要善于妥善處理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整體利益和個別利益的關系,并且引導人民正確對待這些方面利益的關系”[98]。
有的學者因為馬克思曾經提到過為人類而工作,就試圖用所謂最高命題來淡化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片面強調所謂全人類的立場:“使每一個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也是馬克思主義整個理論體系中最根本的一個原理,俞可平稱‘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命題。這一原理鮮明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基本立場。”[99] 對此,著名哲學家陳先達正確地指出:“《共產黨宣言》曾經提出著名論斷:‘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個論斷被簡化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完全撇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條件,即消滅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即自由人的聯合體。”[100] 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在共產主義自由人聯合體這樣的社會中,每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才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而在階級社會中,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往往不一定是一切人發展的條件。資產階級個人尤其是壟斷資產階級個人的自由發展,往往是勞動階級個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障礙。
毛澤東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01] 事實上,毛澤東所說的我們這個隊伍其實是人民為了解放自己而建立起來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個隊伍必須采取人民立場的原因,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這個隊伍只是人民的子弟兵、服務員,以及鄧小平說他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的原因。
除了根本性的階級立場外,還存在其他的立場,比如針對某個具體問題的立場。這個具體的立場與階級立場并不是一一對應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利益的變化而有所變化。1852年3月5日,馬克思在致約瑟夫·魏德邁的信中寫道:“為了使海因岑這樣一個不學無術的‘有性格的人’不致認為,貴族擁護谷物法,資產者反對谷物法,因為前者想‘壟斷’,后者要‘自由’(一個笨伯只是在這種思想形式中才看到對立),那只應當指出,在十八世紀,英國的貴族擁護‘自由’(貿易自由),而資產者則擁護‘壟斷’,也就是目前‘普魯士’這兩個階級對‘谷物法’所采取的立場。”[102] 在這里,雖然不同的階級仍然表現出不同的立場,但對同一個問題即谷物法的立場,每個階級都沒有采取固定的立場,而是根據自己利益的變化而改變立場。在《資本論》第1 卷中,馬克思提到,19世紀英國的谷物法廢除后,利益受損的地主階級政黨托利黨報復資產階級,使有利于工人階級利益的十小時工作日法案在議會里通過了。[103] 這表明,在具體的問題上,某個階級也可以采取有利于其他階級的立場。在具體的問題和歷史條件下,立場不僅意味著站在哪一邊,還包括怎么做。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3月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中,就“闡明了工人階級政黨,特別是同盟,無論在目前或革命時期所持的立場”[104]。
當前,在我國的改革發展中,有些外商和私營企業主及其理論家在言論和行動上都反對最低工資法、勞動合同法和五天工作制等,其階級立場也是顯而易見的。共產黨執政的人民政府必須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主要是事先通過制定和嚴格執行各種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制度體系來主動協調勞資關系,這與資產階級執政的非人民政府有著本質區別。
二 馬克思主義觀點
習近平指出:“觀點,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是對自然界規律和人類社會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之中,涵蓋面非常廣泛。”[105] 有學者認為:“我們所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二是關于社會主義歷史必然性的觀點。”[106] 也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觀點,通常是指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或根本觀點,即世界觀。過去常講的四大觀點,即: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勞動觀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些觀點,從根本上說,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它內在地包含了上述其他觀點。”[107] 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十分重要的觀點不止這四個,況且階級觀點與階級立場也有重疊,盡管兩者具有一致性和詳略不同的特點。
應當說,馬克思主義觀點是分層次的。處于最高層次的馬克思主義觀點,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認識,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一種世界觀。處于第二層次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廣泛地體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律學、社會主義學以及哲學的具體觀點之中。例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產權、分工、商品、貨幣、資本、土地、地租、利潤和利息的本質和表象的基本觀點,關于勞動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基本觀點,關于剩余價值生產、流通和分配的基本觀點,關于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基本觀點,關于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就屬于馬克思主義第二層次的觀點。又如,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關于國家、民主、專政、人民、人權、平等、正義、自由等基本觀點,大體上也屬于馬克思主義第二層次的觀點。當然,馬克思主義各門學科還有許多具體觀點,可能屬于馬克思主義第三或第四等層次。每一個不同的層次的觀點,要說明的問題及其時點等均有范圍和區別。
馬克思主義觀點與非馬克思主義觀點在分析和解決同一問題上往往存在重要差別。以生產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來說,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所提到的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就大不相同,他分析道:“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108]
再如,如何分析近幾年西方發生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根源,各種新自由主義者認為主要是根源于華爾街金融家操作失誤,各種凱恩斯主義者認為主要是根源于自由資本主義的某些體制機制,而各種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主要是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和私有制為主體的資本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可見,世界經濟學三大體系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是有天壤之別的。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首先要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是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觀點的,這就需要原原本本地、全面地閱讀馬克思主義原著,這樣才能掌握領會和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真本領。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者的錯誤緣由不僅在于他們死摳書本,還在于他們書本讀得很不全面,不會辯證地理解,不會靈活或創造性地運用。要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觀點,也需要深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是如何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的,這同樣要求原原本本地、全面地閱讀和辯證地領悟馬克思主義原著。有人寫《資本異論》[109] 反對馬克思的《資本論》,說什么馬克思否定供求規律。而當他聽到別人提起馬克思實際上是揭示了“價值決定供求,供求決定價格”的供求規律時,忙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何處講過這個觀點,這說明他根本就沒有看過《資本論》。實際上,中外反對馬克思的人,大多沒有仔細看過馬克思的主要著作,這種膚淺的學風在一些聲稱要“發展”(實質往往是歪曲和錯誤地修正)馬克思的人那里也能見到。這樣的“發展”和“創新”難免不出問題。實際上,理論和政治上的“左”傾和右傾的言行都有不少是打著“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號的。而要準確地識別這些假發展、錯創新和真違背,也只有全面辯證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基本觀點才有可能。
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還要善于表達馬克思主義觀點。馬克思曾經提到:“要把我們的觀點用目前水平的工人運動所能接受的形式表達出來,那是很困難的事情。”[110] 當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中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博弈,首先要解決的正是這種準確和深入淺出的表達問題。
三 馬克思主義方法
習近平指出:“這里所說的方法,是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方法論,它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11]
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反映對立統一規律的矛盾分析的方法,反映世界普遍聯系的系統分析的方法,反映事物永恒發展的運動分析的方法,反映階級和階級狀況的階級分析的方法,以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等等。”[112] 也有學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方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實現,從方法論角度來看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也可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113] 這些闡述表明在關于馬克思主義方法的認識上,還是有歧見的。
這表明,正如馬克思主義觀點要分層次一樣,馬克思主義方法也要分層次。應當說,唯物辯證法屬于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思想方法,它處于方法論體系的最高層次。就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律學、國際關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來說,除了要運用唯物辯證法這一最高層次的方法論之外,還有本學科的第二或第三層次的方法論。譬如:政治經濟學存在敘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差別,[114] 以及如何科學運用數學方法;社會學要大量運用社會調查的方法;各種人文社會科學還要積極運用心理學這一基礎性學科的多種分析方法。不過,各學科的具體方法都受制于唯物辯證法,有些方法還是唯物辯證法的直接擴展和延伸。
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相比,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科學的。馬克思曾經斥責:“胡扯什么價值概念必須加以證明,只不過是由于既對所談的東西一無所知,又對科學方法一竅不通。”[115]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所引證的一切實際材料,都有最可靠的來源;[116] 他沒有在任何地方以事實去遷就自己的理論,相反地,他力圖把自己的理論作為事實的結果加以闡述。[117] 恩格斯指出:“我們對未來非資本主義社會區別于現代社會的特征的看法,是從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中得出的確切結論;不結合這些事實和過程去加以闡明,就沒有任何理論價值和實際價值。”[118]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其方法論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進行斗爭的過程。方法論的不同是各種學派形成的重要緣由和基礎。
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學者過分看重從西方經濟學那里借鑒數學模型方法,用以分析和研究中外經濟問題。的確,馬克思本人就采用過數學公式,而且《資本論》是馬克思同時代運用數學方法最多和最好的典范。但是,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證明;它只能在過程的各個要素從理論上得到說明以后把過程加以表述。”[119] 馬克思主義者“在評判自己對社會關系的估計時,完全不是以抽象公式之類的胡說為標準,而是以這種估計是否正確和是否同現實相符合為標準的”[120]。
與公式和教條相比,馬克思更看重事實。“當經濟學家先生們圍繞地租是因土地的自然差別而作的支出或僅僅是對土地所投資本的利息這個問題進行純教條式的爭論的時候,我們這里的農場主和大地主之間卻在進行一場實際的生死斗爭,這就是:除因土地的差別而作的支出以外,地租還應當包括多少不是由大地主而是由租佃者把資本投入土地而得的利息。只有拋開互相矛盾的教條,而去觀察構成這些教條的隱蔽背景的各種互相矛盾的事實和實際的對立,才能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一種實證科學。”[121] 可見,理論經濟學不僅是規范經濟學,而且是實證經濟學,但實證經濟學的方法不是搞什么不切實際的“理論假設”和“數學模型”。
需要指出的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時,決不能簡單地加以套用。馬克思指出:“應當時刻記住,一旦在我們面前出現某種具體的經濟現象,決不能簡單地和直接地用一般的經濟規律來說明這種現象。”[122] 總之,運用以唯物辯證法為基本方法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體系,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對具體情況和具體問題要進行具體分析研究。這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和要義。
四 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性
恩格斯指出:“在共產主義作為理論的時候,那么它就是無產階級立場在這個斗爭中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理論概括。”[123] 馬克思指出:“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4]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即合理形態上的辯證法)受到資產階級的敵視,恰恰表明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與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立場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么“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5]。
前面提到,最高層次的方法就是唯物辯證法,而它又是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統一的。列寧在批評“人民之友”的觀點時曾指出,不能只是把他們的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對比,而是要采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指明“人民之友”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經濟關系中的物質基礎。[126] 這表明,堅持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錯誤的觀點,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方法的運用。
立場與觀點的一致性同樣在其他階級那里也有體現。資產階級(租地農場主、租佃者)是反對地主的,這個立場也體現在資產階級的學說中。馬克思在談到愛爾蘭的租佃權時,直接引用資產階級學者的觀點指出,甚至從現代英國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的觀點來看,對本國的土地享有權利的也只有愛爾蘭的租佃者和農業工人,絕不是英國的地主即篡奪者。因此,《泰晤士報》反對愛爾蘭人民的要求,也就同英國資產階級的科學直接抵觸起來了。[127] 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到,對于一件事或一種人,有相反的兩種看法,便出來相反的兩種議論。“糟得很”和“好得很”,“痞子”和“革命先鋒”,都是適例。[128] 前一種議論就是站在擁護特權階級利益的地主立場上的。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還指出過一種立場、觀點和方法在名義上不一致,但實際上相一致的現象,他說:“不應該狹隘地認為,似乎小資產階級原則上只是力求實現其自私的階級利益。相反,它相信,保證它自身獲得解放的那些特殊條件,同時也就是唯一能拯救現代社會并避免階級斗爭的一般條件。同樣,也不應該認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崇拜小店主的人。按照他們所受的教育和個人的地位來說,他們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使他們成為小資產者代表人物的是下面這樣一種情況:他們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資產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們在理論上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也就是小資產者的物質利益和社會地位在實際生活上引導他們得出的任務和解決辦法。一般說來,一個階級的政治代表和著作界代表同他們所代表的階級之間的關系,都是這樣。”[129]
這表明,一個人甚至一個階級自以為所站的立場,有時會與其實際所站的立場并不一致。這個人或這個階級實際所站的立場是與其觀點的實際界限相一致的。一個人在表象上可以不屬于某個階級,甚至也不認為自己代表這個階級,但其觀點和方法受制于這個階級,從而實際上代表這個階級。
當今,在我國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盛行西方經濟學和西方法學等資產階級學說。在這些學說的影響下,不少學者的思想不能越出資產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以至于這些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西方資產階級在我國知識界的代表人物。實際上,正是這些代表人物一直在擴大當前中國的社會矛盾,力圖推動中國新的資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從而存在將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引上邪路的巨大風險。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30] 顯然,如果我們要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就不能不肅清這些代表人物在學術研究、理論宣傳和政策制定中的影響。
簡言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是基石、觀點是核心、方法是靈魂,三者有著深刻的內在關聯和一致性。越是具有科學性的觀點和方法,就越是能準確地體現工人階級、勞動人民和全人類的正確立場,反之則非;方法越是正確,觀點就越是正確和深刻,也就越是能體現正確的立場;在階級社會和階級世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科學性、階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五 立場、觀點和方法的非一致性
有學者認為,立場有正確立場和錯誤立場之分,還有公正立場、客觀立場,等等。其中,抱一個公正的態度,就是公正立場;抱一個客觀的態度,就是客觀立場。[131] 但是,判斷立場的正確、客觀和公正與否,絕不是由當事人的自我感覺和態度來決定的。資產階級認為是正確、客觀、公正的立場,對無產階級來說,可能恰恰是不正確、不客觀、不公正的立場。比如,就經濟領域的公平來說,恩格斯早就指出:“在道德上是公平的甚至在法律上是公平的,從社會上來看可能遠不是公平的。社會的公平或不公平,只能用一門科學來斷定,那就是研究生產和交換這種與物質有關的事實的科學——政治經濟學。”[132] 誠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公平問題上還是有分歧的。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一些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夠深入的人所自認為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實際上可能會與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存在不一致性。這些人甚至會以正確的立場為借口而犯嚴重的錯誤。也就是說,僅有主觀上認為是正確的立場,而在實際上缺乏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的科學把握和有效運用,則客觀上立場會有誤。樸素的階級感情代替不了博大精深和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們也不能把一切認識上的問題都不加分析地說成是立場問題,也不能把認識上反映出來的一些立場問題都看成是具有階級斗爭性質的問題,從而把不屬于階級斗爭性質的問題看成是階級斗爭的反映。”[133] 同樣,當出現中外資本家和私營企業主集團對雇傭勞動集團采取違法的加班加點、克扣或遲發工資、不改善勞動條件、不執行勞動合同法等大量現象的時候,如果我們否認這是經濟上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那么,我們的立場又錯了。因此,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一致性不是僵化的,而是會變化的。
應當指出,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在當代,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剝削階級及其理論,也會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真理性。其實,當剝削階級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他們的思想絕不是僅僅反映剝削階級利益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剝削群眾的利益,否則剝削階級就不能代表群眾,也不會成為一個革命的階級。例如,歷史上資產階級之所以能夠代表群眾利益,成為革命的階級,是因為存在另一個更為落后的剝削階級與此剝削階級和人民群眾為敵,如歷史上的封建貴族階級同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為敵一樣。這時候,資產階級敵視工人階級的立場受制于資產階級敵視封建貴族階級的立場。一旦資產階級借助工人和農民的力量戰勝了封建貴族或與封建貴族達成了妥協,資產階級敵視工人階級的立場就十分鮮明起來。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會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始終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和與時俱進性。恩格斯指出:“如果說馬克思發現了唯物史觀,那么梯葉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國所有的歷史編纂學家則表明,人們已經在這方面作過努力,而摩爾根對于同一觀點的發現表明,發現這一觀點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這一觀點必定被發現。”[134] 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出現后,人類思想才完成其科學性,從而才能真正堅持實踐性和與時俱進性。
最后應當指出,盡管始終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仍然強調立場的進步性,強調“站在進步的立場上來反對工人的反動欲望及其偏見”[135]。面對一些工人提出的工資平等和公平報酬的要求,馬克思平靜地指出:“你們認為公道和公平的東西,與問題毫無關系。問題就在于:在一定的生產制度下所必需的和不可避免的東西是什么?”[136] 恩格斯也指出,不管(從立場出發)我們是否喜歡某些事實,“這些事實照樣要繼續存在下去。而我們越是能夠擺脫個人的好惡,就越能更好地判斷這些事實本身及其后果”[137]。這也表明,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需要與科學性以及勞動人民的長期根本利益相結合,才能有效地體現。
(原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年第12期,第一作者為余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