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研究現狀

戴震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學問不僅廣博,而且精深。關于戴震及其作品的研究和評價,可以說在其生前就開始了。歷經200多年,戴震的許多方面都得到了比較深入的研究,而且研究他的學者,許多都是大師級的人物,這些人物包括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王國維、錢穆、馮友蘭等。他們高屋建瓴的研究,對于我們準確把握戴震思想的精華,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不過,由于戴震是一個特立獨行、個性鮮明的學者和思想家,所以對他的研究歷來都充滿了爭議。

從時間發展上看,近現代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具有不同特點的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之前。

這一時期的跨度較長,也是一個社會動蕩與思想激蕩并存的時期,集中了早期國內對戴震思想研究的眾多知名學者,如姚鼐、段玉裁、章學誠、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王國維、錢穆、蔡元培等,可以說從戴震在世時開始一直延續到整個新中國成立前期。學者們各自從“清學”的代表人物戴震及其哲學思想的認識與理解出發,對戴震多方面的成就與思想,或概括,或解析,或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章太炎、梁啟超和胡適,他們從不同側面深入挖掘了戴震思想的價值。

進入20世紀,最早關注戴震思想的當屬章太炎。章太炎既是革命家,又是思想家、國學大師,其在著作中多次肯定了戴震反對理學思想的進步意義,先后著有《清儒》《學隱》《說林》《釋戴》《菿漢微言》等,并推崇說:“叔世有大儒二人,一曰顏元,再曰戴震。”[5]

梁啟超是五四以來清代思想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也是少數能夠對清代學術思想史獨立做出系統解釋的重要理論家,其成就不僅包括許多散篇式的個案研究,還有相當一部分通論性的論述。梁氏認為清代學術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在其《清代學術概論》中所提出的“理學反動說”,而戴震作為清代思想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可以代表清學派時代精神之全部”。為此,梁啟超先后撰寫了紀念戴震二百周年誕辰《戴東原生日二百年紀念會緣起》(下文簡稱《緣起》)《戴東原先生傳》《戴東原哲學》《戴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等文章和著作,對戴震的哲學思想做了概括,認為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創造性地用“情感哲學”替代了傳統“理性哲學”說,可謂“字字精粹”,是三百年間最有價值的奇書,“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之思潮之本質絕相類。……其心愿確欲為中國文化轉一新方向。其哲學之立腳點,真可稱二千年一大翻案”[6]。梁啟超高度評價了戴震的治學精神、情感哲學以及對封建傳統的尊卑觀的批判。其在《緣起》文中稱戴震為“科學界的先驅者”,高度贊揚了他的“情感哲學”,稱他為“哲學界的革命建設家”[7]

胡適在梁啟超的成就上繼續前進,基本上繼承了“理學反動說”,并考證了戴震的經歷和思想,其代表作有《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戴東原的哲學》《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戴震對江永的始終敬禮》等。《戴東原的哲學》[8]一文長達7萬字,集中反映胡適對戴震哲學思想的認識與個人的見解。在他看來,“清朝的二百七十年中,只有學問,而沒有哲學;只有學者,而沒有哲學家。其間只有顏、李和戴震可算是有建設新哲學的野心”[9]。戴震是反理學運動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反理學兼具了當時“反玄學運動”中建設性作用的兩種趨勢,即注重實用(強調實用主義,以顏李學派為代表)與注重經學(提倡經學的復興,以顧炎武為代表),其哲學思想便是這兩方面結合的產兒。[10]在治學方法上,胡適與戴震一樣具有“尊漢貶宋”的特色,不僅注重考據的經驗主義傾向,還強調了方法的必要性,即“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相結合的考證過程,認為宋學帶有極大的主觀冥想色彩,而漢學則屬于客觀實證。由此出發,胡適認為戴震與一般清代學者的不同之處就在于戴震的考據名物訓詁的最終目的為“明道”,成為一個哲學家。

此外,這一時期戴震研究中較為有名的還有王國維的《論戴、阮兩家哲學》《釋理》《聚珍本戴校〈水經注〉跋》,錢穆的《戴震》(《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蔡元培的《戴震》(《中國倫理學史》)等。總的看來,這一時期,戴震的研究經歷了興起與初步的興盛,而眾多國學大師級學者的不懈努力使得戴震思想研究的精華逐步顯現。研究主要集中于戴震哲學思想的系統探討,兼而論及戴震的倫理學、方法學、相關問題考證以及對戴震的評價與歷史定位上,這也為后來的戴震研究指引了方向。可以說,這與清末以來,特別是鴉片戰爭與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巨變,各種思潮的涌動與爭鳴,西學的引入以及對封建傳統學術的質疑與反抗是不無關聯的。與此同時,關于戴震的心理學思想,除了汪震1923年10月發表在北京《晨報》副刊上的《中國心理學史上的戴震》之外,幾乎未見其他學者的專門論述。這對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研究來說未免有些遺憾,但考慮到當時國內心理學科的初步建立及其對西方心理學的關注,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階段:20世紀50—70年代中后期。

20世紀50—70年代中后期是戴震研究的第二個階段,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到改革開放之前。這一時期,國內的許多科學研究都經歷了一次較大的波折。這其中也包括戴震哲學和心理學思想的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思想觀念煥然一新,眾多學者開始在新的思想指導下以新的視角研究戴震,心理學界也開始了本學科的建設。但是隨著50年代末“左”的思潮風暴掀起以及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開始,學術研究的性質、內容以及導向等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思想觀念的偏激也開始從政治生活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項科學研究或停滯不前或如履薄冰。難能可貴的是,這一時期學者們并沒有停止對戴震思想的研究,先后出版和發表了一批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和論文。

具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很多。如張岱年在《中國唯物主義思想簡史》中關于戴震的論述[11]、周輔成的《戴震——十八世紀中國唯物主義哲學家》[12]、楊向奎的《戴震》(戴《中國古代社會和古代思想研究》)[13]、余英時的《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14],期刊文章則有陳玉森的《批判胡適的〈戴東原的哲學〉》、周輔成的《戴震的哲學》和《戴震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紀念戴震逝世280年》、張德光的《啟蒙學者戴東原的唯物論哲學》、明茂的《戴震——偉大的學者和哲學家》、張海鵬的《戴震》、史習的《認真踏實治學的戴震》、孫振東的《論戴震反對理學唯心主義的斗爭》和《戴震的認識論和社會倫理觀》、吳孟復的《略論戴東原的治學精神》、冒懷辛的《關于戴震哲學思想的評價問題》、屯溪機床廠理論小組的《從〈孟子字義疏證〉看戴震的反儒斗爭精神》、徽州地區屯溪鎮《戴震哲學選注》編寫組的《我國十八世紀法家思想家戴震》等。港臺地區也出現一些研究戴震哲學的學術論文,如王覺源的《東原先生哲學之研究》、唐士毅的《姚、戴交惡說辨誣》、韋政通的《東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概念:“血氣心知”之辨析》、林語堂的《論戴東原斥儒理學》、張興甫《論戴東原的知情合一主義》、史項耘的《戴東原學術思想精義》、劉昭仁的《東原思想研究》。甚至還有國外學者加入到研究戴震的隊伍中,如1956年第2期《文史譯叢》刊登的由蘇聯學者雅·布·拉杜理扎洛圖夫斯基撰寫、汪淑均翻譯的《戴震——中國著名的啟蒙派學者》。

然而對中國心理學來說,這一時期也是多災多難的年代,心理學被誣稱為“偽科學”,心理研究所和大學的心理學專業被取消,中國心理學自此面臨滅頂之災。在此之前,心理學家們重建心理科學的同時注意到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所蘊含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如李明德在《戴震論人的心理和教育》一文中就初步論述了戴震關于人的獨特性、身心關系、欲情知、才性等心理學思想[15],但遺憾的是戴震心理學思想及整個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研究在那之后也隨著整個中國心理學被打入冷宮。

總的看來,相對前一時期而言,這一時期關于戴震的研究略有增加,但并不豐富。由于缺少前人基于深厚國學功底的系統論述,因而圍繞著戴震哲學思想這一主題也沒能夠突破前人所開創的研究疆界,所探討的焦點依然大多集中在對戴震哲學的基本原理、觀點、治學精神、方法以及歷史定位與評價上。另外,關于戴震的研究也被賦予了更多時代特色,如文章或多或少都體現出當時的思想背景,而關于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在最初的大好形勢下也因為時代原因而沒有能夠展開,著實令人扼腕。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

“文化大革命”之后,國內學術研究迎來了嶄新的契機,關于戴震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全面的展開。總的來說,以戴震為對象的研究機構開始建立,研究人員逐漸增多、學術隊伍逐步壯大,關于戴震的研究成果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飛躍,結出了累累碩果。與此同時,動蕩的結束、發展的提速以及和諧的回歸同樣煥發了中國心理學科重建的勃勃生機,心理學專業研究包括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的研究重新充滿了活力,開始了新一輪的研究工作。其中,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也開始逐步展開,接下來將從兩個方面分而述之。

第一,戴震研究機構和人員組成方面。1983年,由戴氏后裔捐屋而建立的“隆阜私立戴氏東原圖書館”被修葺一新,正式命名為“戴震紀念館”,這可以說是國內全面研究紀念戴震的機構。1986年4月,由原徽州師專、戴震紀念館等單位在戴震的故鄉籌建了國內第一個戴震研究學術團體——“戴震研究會”。同年5月,首次戴震學術討論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并于會后編輯出版了《戴震學術思想論稿》。1999年,“徽學研究中心”在安徽大學成立,經過教育部審批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戴學作為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自然成為研究中的重要課題[16]

研究機構的建立與發展以及研究工作的展開,也伴隨著研究隊伍的壯大。筆者查閱了大量戴震研究資料,發現著作文集、期刊文章、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涵蓋哲學、中文、歷史、倫理、美學、心理學等不同專業的學者、教師和學生,這些研究人員的加入,無疑極大地充實了戴震研究的隊伍,使得戴震研究成為一時的熱點。

第二,研究成果方面。無論是著作書籍,還是期刊雜志上登載的學術文章,各院校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在質與量上有了跨越性的發展,研究的范圍也有所拓寬。

21世紀以來,出現了大量以戴震為主題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王艷秋的博士學位論文《戴震重知哲學研究》[17],以戴震哲學的“重知”特色為考察對象,分析其產生的原因、背景和表現并探討它在中國哲學史上的意義;陳徽的博士學位論文《性與天道——戴東原哲學研究》[18],對戴東原的義理思想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專題性研究;程嫩生的博士學位論文《戴震詩經學研究》[19],探討了戴震的治詩經歷、成績和意義。此外,還有一批碩士學位論文以戴震為研究對象,如張東的《〈孟子字義疏證〉發微》[20]、戴繼誠的《戴震程朱理學批判研究》[21]、仰和芝的《戴震人學思想研究》[22]、周朗生的《戴震倫理思想管窺》[23]、歐陽雪榕的《戴震重知學的傳承與轉變》[24]、陳多旭的《戴震道德哲學評析》[25]、周玲的《論戴震的自由精神及其意義》[26]、安利麗的《試論戴震的理欲觀》[27]、張彤磊的《戴震的儒家經典詮釋學思想》[28]、李燦光的《戴震的人性論研究》[29]、彭家國的《戴震人性論》[30]、李少華的《試論戴震義理之學》[31]等。總體而言,還沒有一篇關于戴震心理學思想方面的學位論文。

戴震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學術論文。在中國期刊網中以“戴震”與“戴東原”為檢索詞檢索“篇名”項,從1979年至今約有320篇文章,研究內容也基本涵蓋了戴震的各個方面。如金忠明的《戴震與實學教育思潮》[32]、凌云和敬元沭的《淺論戴震的治學思想》[33]、楊世文的《論戴震復興儒學的努力》[34]、曾亦的《戴震對宋明新儒學的誤讀及其思想的時代意義——兼對心之諸能力的闡發》[35]、施扣柱的《戴震人性論發微》[36]、吳根有的《分理與自由——戴震倫理學片論》[37]以及《言、心、道——戴震語言哲學的形上學追求及其理論的開放性》[38]、胡賢鑫的《知即性——戴震人性學說的理性論特點》[39]、王杰的《戴震義理之學的歷史評價及近代啟蒙意義》[40]、婁毅的《從方法論看戴震的訓詁研究》[41]、徐道彬的《戴震早期哲學思想再認識——以〈屈原賦注〉為中心的考察》[42]、徐玲英的《論戴震的治學方法》[43]等。

令人欣喜的是,這一時期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并在一些重要期刊上發表了關于戴震心理學思想的文章,如韋茂榮的《試論戴震的心理學觀點》[44]、趙士孝的《戴震論人、物的起源和人、物智力差別的產生》[45]、燕國材的《戴震心理思想的基本觀點》[46]與《戴震論認識與情欲》[47]等,這些文章都是以戴震的心理學思想為主題的。在潘菽的《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芻議》[48]、汪鳳炎的《關于中國古代的人貴論》[49]、燕國材的《我國古代人性論的心理學詮釋》[50]等文章中提到了戴震的某些心理學觀點。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僅戴震著作集就先后整理出版過《戴震集》[51]《戴震文集》[52]《戴震全書》[53]《戴震全集》[54]等。研究戴震較有影響力的著作還有很多,如安正輝的《戴震哲學著作選注》[55]、王茂的《戴震哲學思想研究》[56]、戴震研究會的《戴震學術思想論稿》[57]、李開的《戴震評傳》[58]、周兆茂的《戴震哲學新探》[59]、申笑梅與張立真的《獨樹一幟——戴震與乾嘉學派》[60]、許蘇民的《戴震與中國文化》[61]、蔡錦芳的《戴震生平與作品考論》[62]、丘為君的《戴震學的形成》[63]、徐道彬的《戴震考據學研究》[64]等。而在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合編的《中國古代教育史》[65]以及馮友蘭主編的《中國哲學史新編》[66]等教育學與哲學著作中也提到了戴震。總的看來,這些著作都是以戴震的哲學思想為主,雖然或多或少涉及戴震的心理學思想,但都沒有進行全面的論述。

著作中最能夠集中反映戴震心理學思想的莫過于中國心理學史的有關教材,但介紹的內容并不是很多。如高覺敷的《中國心理學史》[67]、楊鑫輝的《中國心理學思想史》[68]、燕國材的《中國心理學史》[69]、楊鑫輝《心理學思想史》[70]、燕國材的《心理學思想史》[71]等。

綜合以上三個階段來看,關于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表現出三個“不相稱”和三個“不足”。第一,戴震心理學思想研究的已有論述與戴震著作中豐富的心理學思想、觀點不相稱,關于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系統論述不足。第二,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與其哲學思想的研究不相稱,其中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第三,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與戴震在中國心理學思想史上的地位不相稱,關于戴震在心理學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認識不足。因此,本書可以推動國內對戴震心理學思想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库县| 广汉市| 平邑县| 阿克陶县| 徐州市| 阳信县| 深圳市| 咸丰县| 红安县| 登封市| 鄂尔多斯市| 大姚县| 兴安县| 东城区| 合作市| 舟山市| 鄂托克旗| 丹凤县| 阳原县| 昌邑市| 南澳县| 阿克苏市| 蒙城县| 兰溪市| 义马市| 华蓥市| 茂名市| 宁都县| 桑植县| 定陶县| 汝城县| 高雄县| 红原县| 东乌| 东乡族自治县| 凤翔县| 尤溪县| 丹阳市| 沾益县| 蛟河市| 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