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一 海外浙商與海外閩商比較研究的現狀

學術界關于海外華商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海外華商,指的是中國大陸以外從事工商業的華人,包括已入外國國籍的華裔商人、僑居外國的華僑商人以及港澳臺地區商人。狹義的海外華商指在國外從事工商業的華僑、華人。廣義的海外華商之所以包含港澳臺地區商人,學者張禹東等認為:一是港澳臺地區雖是在中國領土之內,但仍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它們的企業制度與東南亞等地海外華商企業的制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二是港澳臺具有的殖民地經歷使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與大陸有區別;三是在大陸的多種統計數據中,多采用海外華人資本來統稱港澳臺和海外華僑華人資本。[1]目前國內學術界較多地使用廣義的海外華商概念。本書的研究對象之一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往港澳臺地區發展的浙商,因在允許雙重國籍的背景下,“亦港亦僑”“亦臺亦僑”的情形較多,既具有僑商的身份,又因事業在海外發展的需要,具有外國居民身份或已入籍。因此,本書也使用廣義的海外華商概念來對海外浙商與海外閩商展開比較研究。本書的“海外華商”指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商人,包括已入外國國籍的華裔商人、僑居外國的華僑商人以及港澳臺地區商人。本書以傳統商幫劃分為出發點,海外浙商和海外閩商分別指祖籍為浙江和福建的海外華商。

隨著中國的崛起,海外華商已然成為國內外學術研究的熱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出版了系列專著,研究內容涉及華僑華人經濟史、華人企業集團、地區或國別的華僑華人經濟、華人商貿網絡、僑鄉發展與海外華人經濟、著名華人企業家傳略、華人資本與中國改革開放等。代表性的著作有郭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經濟簡史》[2],此書第一次系統地論述了東南亞地區華僑華人經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分析、探討了華僑華人經濟的性質、特點和作用。王耀輝、康榮平主編的《世界華商發展報告》[3]對當代海外華商的發展作一總體的概述。龍登高的《跨越市場的障礙:海外華商在國家、制度與文化之間》[4]對海外浙商在住在國及祖籍地的經濟事業也多有論述。莊國土的《東亞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華商網絡、移民與一體化趨勢》[5]一書,在全面系統地闡述東北亞與東南亞華人社會演進歷史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華人在住在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地位與作用,進而研究東亞華人社會經濟、社會資源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任貴祥的《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改革開放》[6]和張應龍的《華僑華人與新中國》[7],都集中探究了海外華商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獨特貢獻。孫銳等著的《海外華商與中國經濟發展》[8]研究探討了近現代海外華商與中國經濟發展之間的交互關系,指出海外華商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貢獻及其局限性,并探究了海外華商與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關系。此外,介紹著名華商的傳記,數量也頗為可觀。港臺地區和東南亞的幾乎每一位大富豪,都有一部或多部傳記。此類書籍偏重文學性與通俗性,但為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海外學者對華商的研究,頗具代表性的著作有:康斯坦斯·利弗·特拉西、葉大衛和諾埃爾·特拉西的《中國僑民和中國大陸:一種新興的經濟協調效應》(The Chinese Diaspora and Mainland ChinaAn Emerging Economic Synergy[9];托馬斯·門霍夫和蘇威·格爾克的《中國企業家精神與亞洲商業網絡》(Chinese Entrepreneurship and Asian Business Networks[10],這兩本專著對海外華商的發展脈絡及其與中國的關系作了詳盡的分析,尤其在研究海外華商與中國大陸經濟互動方面,堪稱經典之作。日本學者游仲勛的《華人:他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Ethnic ChineseTheir EconomyPolitics and Culture),[11]對各個國家的華商及其地位、作用進行了探討。澳大利亞學者顏清湟的《東南亞華人之研究》[12]一書,對東南亞華人經濟的發展歷史,尤其是東南亞閩商的發展脈絡進行了較為清晰的梳理。

海外閩商研究成果較豐。海外閩商多集中在東南亞諸國,因此相關研究成果較多地集中在東南亞或者相應國別的華僑華人通史著作中。朱杰勤的《東南亞華僑史》[13]、吳鳳斌的《東南亞華僑通史》[14]、李恩涵的《東南亞華人史》[15]等東南亞華僑歷史著作,都述及東南亞海外閩商的經濟發展情況。莊國土和陳華岳等合著的《菲律賓華人通史》[16]記述了自16世紀以來至21世紀初的以福建人為主的菲律賓菲華社會的發展歷史。楊力和葉小敦合著的《東南亞的福建人》[17]較全面地闡述了東南亞各國福建華僑華人的經濟發展歷史。《福建省志·華僑志》[18]記述了1990年以前福建華僑在住在國及祖籍地的發展軌跡。《廈門華僑志》[19]、《同安華僑志》[20]、《晉江華僑志》[21]、《泉州市華僑志》[22]以及《南安華僑志》[23]等諸多福建地方華僑志,對當地海外華僑華人的發展歷史做一細致的梳理。海外閩商與祖籍地關系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成果問世,較具代表性的有:林金枝的《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研究》《近代華僑投資國內企業史資料選輯(福建卷)》《華僑華人與中國革命和建設》[24]等著作,對近代以來海外閩商投資祖籍地,參與祖籍地革命和建設情況都做一較為全面的調查研究。莊國土的《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關系》[25]一書,對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資和中國大陸的經濟合作進行了深入的論述,而且還以海外華商與福建的經濟合作為個案,詳細探討了海外華商在福建僑鄉的投資情況及其在福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王望波的《改革開放以來東南亞華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研究》[26]一書,以東南亞華商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東南亞華商在福建經濟特區和僑鄉的投資現狀。李明歡的《福建僑鄉調查:僑鄉認同、僑鄉網絡與僑鄉文化》[27]一書,以個案和專題研究的形式,對福建僑鄉進行學理性探討。對海外閩商展開專題研究的有:徐曉望的《閩商研究》[28]對明清時期閩商的海上貿易展開了多個角度的研究;廖大珂、輝明的《閩商發展史(海外卷)》[29]在梳理海外閩商發展歷史的基礎上,以海外不同地區和國別,分述海外閩商的發展、社會經濟及社團情況,科學地評價了他們的歷史貢獻。

除了海外閩商研究外,從商幫視角展開的對海外華商的研究仍嫌薄弱。尤其是海外浙商研究,較為薄弱。關于浙商的研究,絕大多數的成果集中在國內浙商的研究方面,僅有的海外浙商研究,主要散見于部分浙江地方華僑志、華僑史及浙江籍海外名人研究、海外寧波幫研究的著作中,既不系統,又未深入。《溫州華僑史》[30]、《文成華僑志》[31]、《樂清華僑志》[32]、《瑞安市華僑志》[33]和《青田華僑史》[34]等,是近年來浙江出版的地方華僑志、史的代表作品,介紹了地方華僑在海外創業等方面的歷程。《浙江省華僑志》[35]則較為系統地記述了1998年之前浙江華僑的發展軌跡。《浙江華僑史》[36]將浙江華僑的歷史從古至今進行了梳理,并專門述及浙江華僑創業歷史及其經濟事業的成長發展。徐鶴森的《民國浙江華僑史》[37]一書,較為全面地研究了民國時期浙江華僑海外生存創業情況。李明歡的《歐洲華僑華人史》[38]及此后對浙江人移民歐洲的系列研究論文中,都涉及海外浙江籍人士在歐洲從事商業的研究。王曉萍主編的《歐洲華僑華人與當地社會關系:社會融合·經濟發展·政治參與》[39]一書,對歐洲華人與當地社會的關系做了相對全面的闡述,并以海外浙商較多聚居的意大利普拉托等地作為個案展開研究。吳潮的《浙江籍海外人士研究》[40]在闡述浙江僑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分析其行業與經濟狀況演變,并對浙江籍人士與浙江僑鄉變遷發展的關系進行研究。吳晶主編的《僑行天下——青田華僑文化研究》[41]較為系統、全面、真實地記錄了青田華僑的起源、發展歷程和脈絡軌跡,并從文化角度探討青田華僑在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張守廣的《寧波商幫史》[42]記述了寧波幫在近代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成長的歷程,以及20世紀50年代以來寧波商幫在海外的發展概況。海外學者在有關在歐中國移民的著述中也多論及海外浙商在當地的商業發展情況。較早的有英國學者格雷戈爾·本頓和弗蘭克·彭軻主編的《歐洲的中國人》(The Chinese in Europe[43]一書,收錄了十幾位研究歐洲中國移民專家的論文,也多提及海外浙商在歐洲的經營狀況。意大利學者格雷姆·約翰森(Gramem Johanson)等著的《生活在高墻外:普拉托華人研究》[44]展現了溫州人在普拉托的商業發展狀況及對當地的貢獻。范捷平和德國學者貝阿特里斯·克奈爾主編的《走向歐羅巴——中國海外移民研究》[45]考察了歐洲浙商創業背后的文化特性及在住在國的政治參與情況。但這些著作并非對海外浙商的專門研究。

以上學者關于海外華商的研究取得了相當的成果,為本書的系統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對于海外浙商和海外閩商的系統性研究和比較研究,并未以專題形式充分展開。因此,有必要將國內兩大重要僑鄉,即浙江和福建的海外華商的發展歷史和現狀進行梳理及比較研究,以進一步完善海外華商的全方位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崇文区| 兴宁市| 赤水市| 思南县| 宝丰县| 肇东市| 长海县| 宜兰县| 万宁市| 上犹县| 呼和浩特市| 东方市| 曲周县| 凤山县| 庆元县| 新闻| 广东省| 香河县| 秭归县| 湟源县| 辉南县| 西充县| 海盐县| 恭城| 蕉岭县| 陕西省| 沽源县| 应用必备| 苍山县| 遵义市| 理塘县| 阿合奇县| 平和县| 饶平县| 仁怀市| 水富县| 安塞县| 花莲县| 澜沧|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