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理論創新:新型政黨制度

2018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民盟、致公黨、無黨派人士、僑聯界委員聯組會發表的講話中,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首次做了“新型政黨制度”的新概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2]

新型政黨制度新在何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就新在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有效避免了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制度囿于黨派利益、階級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3]

新型政黨制度,是對我國政黨制度性質、功能和價值的科學概括,標志著對我國政黨制度的認識達到一個新高度。我國政黨制度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和推進的。抗日戰爭勝利前后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建立團結合作關系,隨著1948年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積極響應“五一口號”,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1949年與中國共產黨共同籌備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建立新中國,從而形成和確立了我國的政黨制度。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我國政黨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上主要探討解決的是要不要繼續合作和如何合作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中國人民救國會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它所擔負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在北京宣告結束,有的黨派也醞釀解散。中國共產黨聞訊后立即做工作,由于中國人民救國會已經宣布解散,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合并,從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與八個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格局。針對當時民主黨派成員較少、組織不夠健全的狀況,中國共產黨積極幫助民主黨派鞏固和發展組織,協商確定了“以重點分工為主、以大中城市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為主”的基本方針。經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各民主黨派的階級基礎即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將不復存在,民主黨派成員將轉變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不要繼續與各民主黨派合作?中國共產黨根據多黨合作的歷史和民主黨派的積極作用,沒有仿效蘇聯搞一黨制,而是明確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基本方針,并在黨的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民主黨派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政黨”[4],努力使民主黨派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從而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多黨長期合作的基本政治格局。反右派斗爭后,多黨合作出現了曲折。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著眼多黨合作制度的堅持與完善,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中國多黨合作制度建設的探索。在撥亂反正中,明確我國各民主黨派的性質是“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把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完善、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十六字方針。[5]針對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政黨制度,鄧小平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有什么好處!那種多黨制是資產階級西方國家互相傾軋的競爭狀態所決定的,它們誰也不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6]強調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7]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明確了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參政的基本點和民主監督的總原則。2005年,中共中央制定《關于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完善了民主黨派的性質表述,確立了多黨合作的基本政治準則,明確了政治協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性質內容和相關政策。對我國政黨制度的性質、特點和功能作用也進行了探索。在2000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江澤民提出了我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和衡量標準。在2006年全國統戰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了促進政黨關系和諧的命題。2007年《中國政黨制度(白皮書)》明確提出我國政黨制度的價值和功能,即政治參與、利益表達、社會整合、民主監督、維護穩定。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根據新征程新目標新任務,著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圍繞增強我國政黨制度的自信和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述,明確提出我國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我國政黨制度“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全面提高民主黨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領導能力、解決自身問題能力”,民主黨派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捍衛者”“多黨合作要有新氣象、思想政治共識要有新提高,履職盡責要有新作為、參政黨建設要有新面貌”,特別是經過縱向總結和橫向比較,明確提出我國政黨制度是“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論斷,并就其歷史形成、文化底蘊、偉大創造、鮮明特色和深刻內涵進行了深入論述。這既是我國多黨合作理論的重要創新發展,也是對中國政黨制度的理論定位,為新時代堅持、發展和完善我國政黨制度,更好地體現特色和發揮優勢、為人類社會政治文明作出新貢獻奠定了堅實基礎。

新型政黨制度的深刻內涵、鮮明特色是新,它不是簡單地模仿照搬,也不是超越實踐的片面追求,而是建設新社會新生活的偉大創造。它根植于中國國情這一肥沃土壤,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政治發展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人民政治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貢獻。

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政黨制度類型。在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絕大多數都存在政黨并實行政黨政治,由于國情和政治文化傳統不同,形成了多種類型的政黨制度,最基本和普遍采用的是按照能夠上臺執政的政黨數量劃分的一黨制、兩黨制、多黨制。我國的政黨制度,既不是缺乏民主的一黨制、相互競爭的多黨制,也不是所謂的一黨制的亞類型、合作型的多黨制,而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共產黨領導是我國政黨制度的根本特點和獨特的政治優勢,也是區別于西方兩黨制、多黨制的顯著特征。多黨合作是我國政黨制度的精髓所在和鮮明特色,并形成了長期穩定、全面發展的基本格局。共產黨領導與多黨合作的有機結合,體現了奮斗目標和方向的一致、政治團結和有序參與的擴大,形成了一黨領導而不專制、多黨合作而不競爭、互相監督而不反對的獨特優勢,保證了多黨合作的正確方向和旺盛活力。

它創造了一種新的執政和參政方式。政黨制度是與國家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其實質是對國家政權的參與和掌控。我國政黨制度在政黨與國家政權的關系上,不是執政黨一黨獨占、別無分店,不是多黨競爭、輪流坐莊,不是執政黨與在野黨(反對黨)勢不兩立、互相制約,而是執政黨與參政黨的有機結合。中國共產黨執政建立在各民主黨派參政的基礎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是協商,而不是被排除在國家政權機關和政治過程之外;各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不以謀取執政權為目的,更不是通過制約、反對而把執政黨搞下去,而是協助和支持執政黨更好地執政興國、執政為民,在國家政治結構中長期穩定地發揮作用。特別是我國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或反對黨,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既是區別于世界各國政黨的一個重要特征,也創造了政黨制度中共產黨執政與民主黨派參政相結合的嶄新方式,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如何確定非執政的民主政黨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執政的共產黨與其他民主政黨的關系,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方案。

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政黨關系。世界各國的政黨關系大體有三種基本模式:一是互相競爭模式,二是一黨專制模式,三是既聯合又競爭模式。在我國的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完全不同于上述三種模式,而是一種合作與和諧關系。這種合作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遵循共同的政治準則,具有國家憲法和政策保障,通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互相監督,為實現共同目標團結奮斗,始終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標上同向、實踐上同行;這種和諧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合作共事中生死相依、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境界和狀態,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不是中國共產黨的對手,而是親密友黨;中國共產黨執政積極為各民主黨派參政創造條件,各民主黨派參政,積極協助執政黨更好地興國為民;執政黨和參政黨的互相監督不是彼此傾軋,而是作為摯友和諍友提出不同意見和批評。正是這種合作和諧的政黨關系,形成了執政黨一心一意謀發展、參政黨同心協力助發展的政治局面。

它創造了一種新的民主實現形式。政黨制度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體現。西方國家建立在代議制基礎上的兩黨制和多黨制,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產物,與封建專制相比,是一個歷史性進步,但其實質仍是資產階級少數人的民主。我國政黨制度在民主實現形式上,既不是西方式的選舉民主,也不同于西方學者探討提出的協商民主,而是中國式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主要通過選舉和投票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領導人選的確定、立法和決議真正體現人民意志;我國政黨制度主要通過政黨協商和政協協商行使民主權利,使領導人選、法律和政策制定更加充分地體現社會各方面成員的愿望和智慧。我國政黨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有機銜接,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兩會制”,實現了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的有機結合,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特別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輔相成,擴大了參與政權的廣泛性,實現了政治參與的全程性,展示了人民民主的建設性,增強了實踐民主的有效性,促進和實現了人民的選舉權與政治生活持續參與權的有機統一,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本質在中國政治生活中更加切實地體現出來。

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現代治理方式。政黨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主體,政黨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來源。在西方兩黨制、多黨制國家里,政黨領袖擔任政府首腦,成為國家治理的直接主體和重要推動力量,政黨在議會內外發揮制約作用,對國家治理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但由于兩黨制和多黨制中的多黨競爭,執政黨與在野黨(反對黨)互相掣肘,在國家治理中往往會出現一些難以避免和克服的弊端,如政策缺乏連續性,執政成本高昂,行政效率低下等,甚至成為難以根除的痼疾。我國多黨合作制度作為保障國家政治社會發展的重要體制機制,與國家治理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國家治理的深入推進不斷向多黨合作提出新的任務和要求,國家治理的重點、難點就是多黨合作的著力點;多黨合作制度則以獨特優勢和功能作用為國家治理提供動力和智力支持,促進治理目標和任務的實現。特別是我國多黨合作制度在基本構成、性質特點、運行機制上形成的功能作用,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力量凝聚機制、政策優化機制、政治參與機制、增進共識機制和政治穩定機制,既是國家治理的重要資源,也是執政黨治理能力的重要來源。

以上論述充分說明,新型政黨制度不僅是中國獨有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模式,而且是世界政黨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模式,是中國為世界政黨制度提供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其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新型政黨制度作為歷史的必然和實踐的產物,蘊含新的動能、優勢和要求,需要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充分展現和發揮。明確我國政黨制度是新型政黨制度,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定性”,而是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進一步使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堅信”,為之“賦責”和“增效”。

“堅信”,就是堅定對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自信。我國政黨制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和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但在實踐中總有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國家的多黨競爭制度。改革開放后打開國門,有些人更是覺得別人的菜有味、自家的肉不香,把西方國家的多黨競爭制度作為現代民主的標志,對我國政黨制度缺乏自信,以致在我國政黨制度遭到誹謗和攻擊時不敢挺身而出,旗幟鮮明地進行辯駁,而是缺乏底氣、環顧左右而言他。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新型政黨制度時,突出強調新型政黨制度既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底蘊,又符合當代中國實際;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又是對人類政治文明的貢獻;特別是深刻指出了新型政黨制度能夠“真實、廣泛、持久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國各族各界根本利益”,能夠“把各個政黨和無黨派人士緊密團結起來、為著共同目標而奮斗”,能夠“通過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種意見和建議、推動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集中展現了新型政黨制度的鮮明特色、功能優勢和時代價值。一些國家政要和學者對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也作出肯定性評價,認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前提。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指出:“中國政治制度的突出優勢在于,中國共產黨能夠團結其他政黨,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務實而長遠的發展規劃,并且一道為實現遠大目標而奮斗。”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資深研究員馬丁·雅克感慨道:“西方國家的長期論點是,多黨制是民主的一大優勢,能夠防止政黨僵化和停滯。然而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使自己保持活力與年輕的方法,而西方的政黨卻越來越疏遠其代表的人民。”《華盛頓郵報》評論員威爾則感嘆多黨競爭中政府執行效率的低下:“美國在大蕭條時代花了410天建起帝國大廈,在戰時花16個月建造了五角大樓,如今在圣迭戈造一座海水淡化廠都需要花9年時間才能通過審批。”[8]這些充分說明,我國政黨制度具有獨創性和優越性,沒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也沒有任何必要照搬西方的東西。正如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所說:“在和西方政黨制度的持久較量中,西方政黨制度正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越來越顯示出優勢。在新時代,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進一步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我國新型政黨制度,講好我國政黨制度的故事,展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風采。”[9]

“賦責”,就是共同承擔起堅持、發展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的責任。既然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創造,在堅持、發展、完善中也需要作出共同努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我們應該不忘多黨合作建立之初心,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并希望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要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增強責任和擔當,共同把中國的事情辦好”[10]。民主黨派中央領導也表示,民主黨派作為新型政黨制度中重要組成部分,深感自己有責任為這個制度的發展貢獻力量,特別是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發揮制度優勢、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關鍵。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說:“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才有現在的國體和政體,然后才有不斷完善的政治制度,才能在國家的建設發展當中保持一個持續的良好的發展態勢。中國共產黨領導是這個制度的一個本質特征。”[11]九三學社中央主席武維華表示:“過去70多年來,九三學社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風雨洗禮。我們愈來愈深刻體會到,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富強。”[12]

“增效”,就是要為增強新型政黨制度的效能貢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型政黨制度“既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強調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就是這種民主最基本的體現”。“新時代多黨合作舞臺極為廣闊,要用好政黨協商這個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會商量,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真誠協商、務實協商,道實情、建良言,參政參到要點上,議政議到關鍵處,努力在會協商、善議政上取得實效”[13]。這為新時代堅持、發展、完善我國政黨制度,發揮新型政黨制度效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大意義,為這一基本政治制度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也指明了我們努力奮斗的方向。”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表示,民革“堅持‘舉全黨之力抓參政議政’,在調查研究上下功夫,抓選題,強特色,重聯合,切實提高議政建言水平;扎實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穩步推進定點扶貧工作,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深入研究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發揮既有項目和平臺作用的基礎上,創新方式方法,團結更多臺灣島內民眾,加強與海外僑界的聯系,為祖國完全統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表示:“農工黨將繼往開來,帶領聯系界別的廣大知識分子,牢固樹立‘四個意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進,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新業績。”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參政黨建設面臨新要求,我們新一屆民進中央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新’要求,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臺盟中央主席蘇輝表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工作大局與兩岸關系發展大局,為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不懈努力。”[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霞浦县| 白朗县| 南昌县| 岑巩县| 望都县| 东阳市| 思南县| 渝中区| 精河县| 丰都县| 江北区| 辽阳县| 垫江县| 阳曲县| 平武县| 济源市| 沧州市| 进贤县| 高台县| 遂昌县| 绵阳市| 浦县| 洪洞县| 铅山县| 临武县| 禄劝| 辽中县| 如东县| 阆中市| 潞城市| 乌审旗| 广水市| 中卫市| 班玛县| 天祝| 北川| 招远市| 宁远县| 德阳市| 昌黎县|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