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同意林小壯的旁聽調(diào)查,適當?shù)臅r候,他們還給她提供不少幫助。
林小壯旁聽課程,針對性地調(diào)查,將山村的學生和鎮(zhèn)上的學生分開,著重地觀察課堂上的情況。
就是在山村和鎮(zhèn)上這么短的距離,她已經(jīng)察覺到差距明顯存在。
林小壯和周校長發(fā)現(xiàn)得差不多,她主要記錄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堂上存在兩極分化
鎮(zhèn)上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山村學生幾乎沒有主動舉手,而且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時,口語表達含糊不清。
比起山村里二年級及以下的孩子,這些都算是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可是“被迫”起來回答問題是,照樣是回答問題表述不清楚、不規(guī)范和不完整。而且,表達的內(nèi)容簡單而淺顯,詞匯貧乏。甚至還有發(fā)音不標準,聲音不響亮,說話顛三倒四,夾帶嚴重的壯語方言,讓人無法聽清要領(lǐng)。
二、課余時間不肯交流
鎮(zhèn)上學生相對勇敢而落落大方,山村學生比較含蓄而顯得上不了臺面。不少學生在課上不主動回答老師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跟老師同學交流,就算是看到熟人,也常常視而不見,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遇到師長,也是勉強打個招呼,或是干脆扭頭就走。如果碰到校外生人來訪,更是有多遠躲多遠。
三、成績跟口語沒關(guān)系
山村學生能吃苦,也有成績優(yōu)異者,這些學生日常不說話,上課很認真,但是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明明腦海中或是草稿紙上已經(jīng)想出了答案,就是不敢主動站起來和老師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不好意思說,怕同學笑話自己。
成績好的學生都有這樣的心里,那成績差一些的呢?在班上,在學校里,大家都是相互認識的老師同學,他們都不敢說,更何況是在陌生人面前呢?
四、……
林小壯在厚厚的筆記本上,總結(jié)了很多問題出來。
她表示很擔心,這些現(xiàn)象會成為他們今后人際交往的障礙,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使得他們痛失自己發(fā)展的良機,從很小的時候就局限了自己長大的道路。
林小壯從鎮(zhèn)上又回到山村,從群眾中來,又從群眾中去,跟周老師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周老師也表示道:“這是已經(jīng)存在多年的嚴重問題,作為他們的老師,我早就在反思,如果這樣的問題一直存在,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勢必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再往大一點說,勢必會影響我們這一塊人口素質(zhì)的提高。”
林小壯點了點頭:“是啊,且拋開咱們壯族來說。咱們這個自治區(qū),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地方,在很多發(fā)展落后的很多地方,又有多少個地方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既然存在問題,必然要找原因。
這也是林小壯遲遲沒有回BJ,在老家逗留了一段又一段時間的原因,搞得她父母都催她回大城市賺錢了,老是待在窮困潦倒的破落小學能有什么出路?
林小壯暫時不想跟他們浪費口舌,只知道,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