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大結局 思考轉型
- 跑腿之路
- 希望黃土地
- 1497字
- 2020-11-24 00:06:52
這個行當自有它存在的道理,社會需求在那擺著,一方面是懶人經濟、宅文化的流行的,另一方面是個別群體消費能力的提升。民眾的觀念在發生變化。跑腿平臺的存在價值在于溝通了需求方和閑散勞動力這兩方。跑腿的從業人員主要是進城務工農民工、失業青年,80后上班族,最找的那批從業者是拉客的摩的司機。城管嚴查后一部分轉型干跑腿、送外賣,畢竟都是騎電車。第二批是從電子廠出來的二代農民工。他們不想受廠規的約束。不過這世界哪有絕對的自由,從事這個行當仍然要遵守算法的規則。算法會把這個行當的從業者打造成低智商化、機械化的群體。第三個群體是來自城市的低收入群體。這個行當鍛煉不出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沒有核心競爭力,靠出賣時間過活。雖然可以接觸到各行各業,但是和這些人只是一面之緣,此后少有交集,形成不了穩定、牢固、可靠的人際關系。有時候搶不到單子時的焦慮、傷心以及心身疲憊會讓人有種絕望的感覺。
每天騎著電車出去的時候,心態是這樣的:趕緊報個單子吧,最好是個大單子,這種把主動權交出去還要受制于人的心理是挺不好受的。我也想憑主觀意志做事情,安排一天的事項。今天去哪個地方,去哪吃飯,去干什么。但是干了這個工作呢,很被動。自己能決定的是沒單子時去哪里等單子。可是從哪里接到什么樣的單子,去哪里取貨往哪里送都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去市中心還是去郊區都不是自己所能把控的?有時候想想一天所經歷的事情,好像做夢一樣。唯有賬戶的余額還有歷史訂單記錄著發生的一切。騎手就像一條獵犬,別人把食拋到哪個地方他就要去搶。以至于回憶一周前的事情都可能想不起來。記憶不深刻的原因在于這是由神經做出的條件反射,刺激信號沒有形成回路把信息儲存進下丘腦。這種機制說不定會損壞大腦記憶細胞。
剛說到搶字。事實上確實如此,一個單子有時候被超過10人以上的人搶,搶不到的人焦慮憤怒不安,這時候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手機上,甚至忽略了外界。被任務包圍,被圈在一個無形的圍墻里。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傾向。如果騎手搶到了訂單,立馬趕赴取貨地點。在去取貨過程中,思維已然短路,開啟了任務模式。腦子里一直有這樣的聲音:我要去哪個小區幾號樓幾單元幾樓哪戶。不可能再想其他事情,比如這里的空氣好清新啊,都種了哪些花草樹木,小區的建筑風格是什么樣的。在電梯中,騎手更不會關注這個電梯是哪個廠家生產的,電梯里的廣告講的是什么內容。
任務模式一旦開啟,騎手的神經開始緊繃,腦子里想的都是取貨信息,如果遇到打不通取貨人電話或者發貨人還沒有準備好要送的物品的情況,騎手的情緒會非常激動。等到騎手取到物品,大腦便開始程序化作業:這是什么物品,證件?放口袋或錢包里;蛋糕?放踏板上;熱食?放保溫箱里;大件的物品,拿自己帶的繩子綁到后座上;長竿(管)?綁到車身上。
騎手放置好物品后便開啟了送貨模式。這個狀態很難形容。遇到前方有行人的時候減速避讓,遇到堵車時從車縫中穿身而過。整個過程貌似沒有經過大腦思考。全是身體自動做出的選擇。也可以說是條件反射。
這種任務模式產生的影響很巨大,好的一方面,能讓人專心做事情。壞的一方面,沉侵于這種任務模式會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這種感覺有些像勞改犯。平時服從命令,接受指令習慣了,如果要主動去做事情很難。因為已經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成為跑腿外賣公司的附庸。甚至是奴隸。獎罰機制就是為了讓騎手更賣命。
很多騎手打算干個兩三年掙個本錢,然后開個餐館做點小生意什么的,或者兩輪換四輪,買輛車拉貨跑人。天天風吹日曬,風刮雨淋不是好滋味。
這類人的生活值得關注,他們付出的犧牲太多。為什么階層會固化,因為社會需要他們做出犧牲滿足社會正常運轉。也希望這個群體有更多選擇,擁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