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印度的種姓制度
古老的佛經(jīng)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印度的一個城鎮(zhèn)里,一個理發(fā)師的兒子,悄悄地愛上了一位離車族的姑娘,兩人情投意合。有一天,這位小伙子告訴他父母,說他打算和這位姑娘成親。小伙子滿以為父母會為此事而感到高興,但想不到父母堅決反對。
他父親勸告他說:“我的孩子,這件事根本辦不到,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風(fēng)俗。你是理發(fā)師的兒子,屬低級種姓(首陀羅),而離車族的姑娘屬高級種姓,她是剎帝利的女人,你們兩個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與你成親的。你死了這條心吧,我重新給你找一個首陀羅人的女兒為妻。”
聽了父親的一番話,理發(fā)師的兒子怔住了。他茶不思、飯不想,整日思戀著那姑娘。最后,年輕人在絕望中憂郁而死。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兩個不同種姓的年輕人不能結(jié)婚?這要從古印度的種姓制度談起。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它與古代埃及、中國、巴比倫同為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印度得名于它境內(nèi)的一條河流——印度河。在古代,今天的南亞次大陸統(tǒng)稱為印度,大體包括現(xiàn)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地。古印度的文明是從印度河流域開始的。
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就生活著原始居民,叫達羅毗荼人。他們從事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和習(xí)俗,后來又出現(xiàn)了城市,還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達羅毗荼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叫哈拉巴文化。
公元前2000年左右,屬于印歐語系的一些白種人部落,從中亞高原南下,進入印度河流域。這些人自稱為“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
雅利安人從事畜牧,擅長騎射,有父系氏族組織,崇拜多神。雖然在文化上落后于印度的土著居民,可是他們卻蔑視當(dāng)?shù)氐耐林耍瑢⑼林朔Q為“達薩”,意為“敵人”。他們說達薩是“黑皮膚的人”,“沒有鼻子的人”,雅利安人高鼻梁,自認為比達羅毗荼人高貴。
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雅利安人逐漸征服印度,戰(zhàn)敗的達羅毗荼人被雅利安人所奴役。“達薩”的概念也從敵人轉(zhuǎn)變?yōu)榕`。于是,在古印度出現(xiàn)了最早的等級區(qū)分: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和黑皮膚的達薩。這可以說是種姓制度的起源。
種姓一詞的原意是“品質(zhì)、顏色”,在古印度的梵語中叫做“瓦爾那”,所以種姓制度也叫瓦爾那制度。
在征服印度的過程中,雅利安人也分化為幾個階層:祭司貴族、武士貴族和一般平民。為了便于統(tǒng)治,雅利安統(tǒng)治者按膚色和出身,在印度建立了一套種姓制度。
按照種姓制度,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他們是由原來主持祭祀的貴族發(fā)展而來,以祭司為職業(yè),掌握神權(quán)和壟斷文化,能主宰一切,地位最高。
第二等級是剎帝利。他們是由原來的武士發(fā)展而來的,都是軍事貴族,可以做國王和各種官吏,掌握軍政大權(quán)。但剎帝利的地位要比婆羅門低一等級。婆羅門就公開宣揚,一個一百歲的剎帝利見到一個十歲的婆羅門,也要像兒子對待父親那樣畢恭畢敬。
第三等級叫吠舍,都是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小商人。他們必須向國家納稅,用來供養(yǎng)婆羅門與剎帝利。
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大部分是被征服的本地居民,許多人是奴隸,也有雇工。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婆羅門不屑與他們接觸,甚至連宗教活動都不許他們參加。
為了鞏固和加強種姓制度,印度的統(tǒng)治者制定了許多“達磨”(即法律)。規(guī)定每一種姓的人只能從事自己的職業(yè),嚴禁低級種姓從事高級種姓的職業(yè)。為了維護高級種姓的純潔性,法律規(guī)定同種姓的人才能結(jié)婚,低種姓的男子絕對不能娶高級種姓女子為妻。正是因為這種不合理的法律,出現(xiàn)了前面介紹的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的悲劇故事。
如果低級種姓的男子娶高級種姓的女子為妻,那他們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他們的子女將成為“不可接觸的人”,意為“賤民”。他們的地位還不如首陀羅,在社會中最受歧視。
法律規(guī)定,賤民只能從事清掃垃圾、搬運尸體、看守墳?zāi)沟墓ぷ鳎虍?dāng)劊子手。這些是最臟、最被人瞧不起的職業(yè)。他們只能住在村外,穿死人的衣服,用破碗吃飯,戴鐵制的裝飾品。工作時要佩戴賤民的標記,走路時要邊走邊敲木棒,好讓人們聽到聲音后馬上躲開,以免看到或碰到他們。因為在高等種姓看來,凡是看到或碰到賤民,都是污穢的,不吉利的。
佛經(jīng)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婆羅門的婦女到城里去,正在路上走著,偶然看見兩個進城趕集的賤民。這兩個婆羅門婦女立即決定不進城了。她們掉轉(zhuǎn)頭跑回家,用香水洗了自己的眼睛。因為她們覺得自己的眼睛被賤民玷污了。
還有一則故事說,有一個年輕的婆羅門,在旅途中十分饑餓。這時,一同趕路的賤民拿出自己的食物給他吃,饑不擇食的婆羅門立即狼吞虎咽地吃了。回家后,他想,自己是婆羅門,怎么能吃賤民的食物呢?他越想越后悔,忍不住地大口吐食物,最后大口吐血而死。
愚昧和罪惡的種姓制度,在印度流傳了幾千年,印度人民為徹底鏟除它的黑暗影響,付出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