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炙甘草湯

方劑來源

1.《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

2.《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湯。

原文摘錄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方劑來源1)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方劑來源2)

方劑組成及服用方法

炙甘草四兩(56克),桂枝、生姜各三兩(42克),麥冬半升(54克),麻仁半升(50克),人參、阿膠各二兩(28克),大棗三十枚,生地黃一斤(224克)。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1400毫升),水八升(1600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200毫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原文解說

《傷寒論》中的原文是說,患者感受外邪后出現了心慌,脈象呈現結脈、代脈,類似于我們今天所說的心肌炎。《金匱要略》中的這句原文就像是《傷寒論》中那句話的注解,結脈、代脈主心陰陽兩虛,因虛成勞,必然乏力、胸悶、出虛汗、心慌,但是四肢活動不受影響,看起來不是很嚴重,卻兇險異常,患者可能活不過百天,危重者可能活不過十一日,這種描述比較符合心律失常導致的猝死。

方藥解說

在這里引用《血證論》中的方解特別合適:此方為補血之大劑。姜、棗、參、草中焦取汁(健脾胃,增營養),桂枝(補陽氣)入心化氣,變化而赤(生血);然桂性辛烈能傷血,故重使生地、麥冬、麻仁以清潤之,使桂枝雄烈之氣變為柔和,生血而不傷血;又得阿膠潛伏血脈,使輸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觀此方,生血之源,導血之流,真補血之第一方,未可輕議加減也。至于用酒,借用《名醫方論》柯琴的說法: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黃、麥冬得酒良。

藥酒用法

雖然原方是治療心動過緩的,但本方是一個陰陽雙補的名方,所用藥物無毒,只要是陰陽兩虛者均可服用。當時用作湯劑,藥物劑量較大,煎液為原液的五分之一,現在可以斟酌劑量,以黃酒與水共煎,治療陰陽兩虛之心動過緩。因心律異常的輕重懸殊,患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本方。本方可以用原劑量藥材,加3000毫升高度白酒浸泡制成藥酒,每次飲用20~50毫升,每日1~3次,起到陰陽雙補的作用。心率快或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者慎用。

術語解讀

“內膠烊消盡”中的烊,是一種煎藥方法,是熔化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本方中的阿膠不應與其他藥物同煮,應先單獨加熱熔化后再倒入煮好的藥液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个旧市| 南靖县| 黄陵县| 平泉县| 大邑县| 眉山市| 昔阳县| 故城县| 宜昌市| 分宜县| 罗城| 成武县| 甘德县| 宜昌市| 洛扎县| 宁德市| 罗田县| 沽源县| 恩平市| 德化县| 冷水江市| 东至县| 壤塘县| 宁海县| 和平县| 黔江区| 宜君县| 沙湾县| 南郑县| 类乌齐县| 卢氏县| 丁青县| 永平县| 丁青县| 屯门区| 简阳市| 黎川县| 青浦区| 兰坪|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