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峨眉山月歌
- 李白詩
- 熊禮匯評注
- 552字
- 2020-11-13 15:58:22
峨眉山月半輪秋[30],影入平羌江水流[31]。
夜發清溪向三峽[32],思君不見下渝州[33]。
【解讀】
此詩作于詩人出蜀途中,時間當為天寶十二年(724)。詩人乘舟夜發清溪,抬頭望見峨眉山高空的半輪秋月,低頭看到水中月影,不禁想起“就住在附近,可是又無緣相見的友人”(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思念悠悠難盡,就像那簇擁月影流淌不已的江水。詩中“思君不見”四字,點示詩人此時情思流動的起因和內涵,出語概括而容量多多。其思自因山月映江而起。水涌月流,使他想到此去三峽,直下渝州,與老友相去日遠,相見日難,今日之相思必成他日之相憶,難免心生惆悵之感。但詩中并未細寫情思流動過程,只用“思君不見”概述感受。后來,他作《靜夜思》將懷念故鄉的情思融入思鄉舉動中,無疑與此詩概言“思君不見”的感受,“使全詩所寫景色、行程都染上一層濃厚的感情色彩”(同上),有相通處。兩詩都表現出一種境界美,此詩尤其“含情凄婉,有《竹枝》縹緲之思”(胡震亨《李詩通》引劉辰翁語)。前人稱贊此詩四句連用五地名,以為其“天巧渾成,毫無痕跡”,“益見此老(李白)爐錘之妙”。“其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固然由于他沒有采用對句,所以地名雖多,但不呆板,而更重要的則是作者筆力雄渾,全詩氣勢奔放,能夠將這么多質實的名詞寫入詩句,而仍然舉重若輕”(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