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作善成:中國網絡扶貧紀事
- 王保平
- 4922字
- 2020-11-18 17:42:33
1.2 實施網絡扶貧行動
2020年3月6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次座談會以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召開,在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西部22個省區市所轄市(地、州、盟)、縣(市、區、旗)設分會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確保取得最后勝利”“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
2013年11月3日中午時分,湖南十八洞村“巧媳婦”農家樂又熱鬧起來。
這個農家樂是村民施成富的老宅,以前“雨天在屋里還要打把傘”,如今房子早已修葺一新。門前空地對著山谷,視野開闊。空地上搭著涼棚、掛著燈籠,十來張小桌前坐滿游客。“最多時一天有200多人。”施成富喜上眉梢。
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考察,正是在施成富家門前的空地上召開了座談會,“同大家一起商量脫貧致富奔小康之策”。
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從一個生產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著深厚的扶貧情結,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習近平的扶貧思想“形”于知青的特殊經歷和長期在地方主政的探索積淀,“成”于擔任黨的總書記成為黨和國家的領導核心后 [1]。用他自己的話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已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黨的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第一站去了廣東,宣示堅持改革開放的堅強決心;第二站就到河北阜平革命老區,進村入戶看真貧,提出了“兩個重中之重”[2]和“三個格外”[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想。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思想 [4]。
2015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打贏脫貧攻堅戰召開了多次專題會議,經常是一路調研,一路聽取意見,一路進行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扶貧攻堅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出征、親自督戰,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系列會議,出臺重磅文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2015年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全面部署“十三五”脫貧攻堅工作。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對到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進行全面部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2020年5月17日,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780個宣布“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中國的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脫貧減貧提供了有益借鑒。
?網絡扶貧是決勝脫貧攻堅的新標桿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
以2016年為起點,中國,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將用5年時間,幫助7000多萬人口擺脫貧困,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5年時間,7000多萬人脫貧,意味著什么?
回望歷史,我們看到這樣的數據和事實:受益于過去幾十年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約有6.6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了貧困,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改善,機會大幅度增加,選擇面大幅度擴展。可以說,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當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的“減貧效應”逐年遞減,剩余7000多萬人口的扶貧攻堅遇到更難啃的“硬骨頭”時,“中國式扶貧”如何繼續為人民謀福利?
“可以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首次明確將“互聯網”與“扶貧”聯系在一起,為新時期脫貧攻堅指出了一條創新之路。
至此,中國開啟“網絡扶貧元年”。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對實施網絡扶貧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河南代表團的審議時強調,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重點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的座談會時強調,困擾群眾的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訊難、上學難、就醫難、住危房等問題在大部分地區得到了較好解決。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時指出,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強調要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2020年4月20日,在陜西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直播平臺前,點贊當地特產柞水木耳。他強調,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關于脫貧攻堅的創新性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網絡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扶貧開發實踐不斷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而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的理論體系,是我國乃至全球減貧理論的重大創新,為我國脫貧攻堅及今后的扶貧開發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發展方向,為扶貧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
在習近平總書記網絡扶貧理論的指引下,國家有關部門迅速部署,開展扎實有效的網絡扶貧行動,打響了一場以網絡信息技術助力脫貧攻堅的戰役。
2016年7月發布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實施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構建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這是在國家重大戰略規劃中首次提出實施網絡扶貧行動。
2016年10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網絡扶貧行動計劃》,正式提出實施“網絡覆蓋工程、農村電商工程、網絡扶智工程、信息服務工程、網絡公益工程”五大工程,讓互聯網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
2016年11月29日,全國網絡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革命老區江西寧都召開,會議提出要充分釋放“數字紅利”,讓“網絡紅利”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網絡服務,不讓貧困地區群眾在信息時代掉隊。
2017年,在各方的合力推動下,網絡扶貧行動取得明顯成效。網絡覆蓋方面,貧困地區互聯網建設和應用步伐明顯加快,著力打通了貧困地區發展的信息網絡“大動脈”;農村電商方面,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迅猛發展,著力構建了貧困縣鄉村電商服務網絡;網絡扶智方面,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明顯提高,著力為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資金、渠道和技術等支持;信息服務方面,網絡扶貧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著力增強“互聯網+精準扶貧”的協同性和整體性;網絡公益方面,人人參與的網絡扶貧大格局日趨完善,中國社會扶貧網注冊用戶數突破1500萬。
2018年6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深入實施網絡扶貧行動,統籌推進網絡覆蓋、農村電商、網絡扶智、信息服務、網絡公益五大工程向縱深發展,創新“互聯網+”扶貧模式。完善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引導基礎電信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實現90%以上貧困村寬帶網絡覆蓋。鼓勵基礎電信企業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推出資費優惠舉措,鼓勵企業開發有助于精準脫貧的移動應用軟件、智能終端。
2018年,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聯合印發《2018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明確了2018年網絡扶貧工作總的要求,部署了5個方面21項重點任務。
2019年,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工信部聯合印發《2019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部署了7個方面25項重點任務,提出圍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特殊貧困群體和建檔立卡貧困戶,充分發掘互聯網和信息化在精準脫貧中的潛力,扎實推動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不斷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寬帶網絡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在扶貧脫貧、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關鍵支撐作用。它不僅推動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促進了城市教育、醫療等優質公共資源加快向鄉村延伸,也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來,我國信息通信行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為抓手,扎實推進網絡扶貧工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從寬帶網絡中獲益,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工信部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聚焦基本醫療和義務教育,與醫療、教育部門聯手開展互聯網健康扶貧、遠程教育寬帶網絡應用,鼓勵企業開發有助精準脫貧的移動應用軟件、智能終端,打造寬帶網絡應用示范工程,加大典型總結和宣傳推廣,擦亮網絡扶貧“名片”。
2018年,工信部印發《關于推進網絡扶貧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提出以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加快網絡扶貧應用為方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縮小城鄉“數字鴻溝”,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實的網絡支撐。
隨著寬帶網絡不斷向貧困地區延伸,曾經與世隔絕的廣大偏遠地區搭上了信息時代的快車,越來越多偏遠地區的群眾享受到了寬帶網絡帶來的紅利,寬帶網絡讓貧瘠的土地開出了幸福花。
“衷心感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兩排鮮紅的大字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昆侖佳苑易地扶貧搬遷房上熠熠生輝。白天,這里的貧困戶利用寬帶網絡學技術,種植大棚蔬菜脫貧致富。晚飯后,搬遷居民隨著電信運營企業捐贈的大屏幕高清電視播放的音樂聲翩翩起舞,盡享幸福生活。
獨龍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獨龍族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于2018年年底實現了整族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了2.63%。2019年春節期間,獨龍江鄉迪政當村村委會的獨龍族青年木金輝用手機在網上購買了一架小鋼琴。
這些都是我國網絡扶貧成果的縮影。
讓貧困地區的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必須發展互聯網、繁榮互聯網、用好互聯網,扎實開展網絡扶貧行動。生活在深山腹地中的貧困百姓,因為一根網線的連接,在網絡扶貧行動的春風中,再也不用守著自然資源當“寶貝”過苦日子了。如今,即使是窮鄉僻壤的老百姓也能“用得上”互聯網;網絡覆蓋越來越好,網速越來越快,各項提速降費措施讓老百姓“用得起”互聯網;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助力老百姓“用得好”互聯網……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正惠及更多百姓,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1]. 摘自劉永富的《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及歷史貢獻》,刊于《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09期。
[2].?即“三農”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在“三農”工作中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中之重。
[3].?即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
[4]. 摘自劉永富的《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及歷史貢獻》,刊于《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