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局域網組網技術
- 汪雙頂 吳多萬 崔永正
- 1558字
- 2020-11-19 16:14:26
1.3 網絡發展歷史
1.早期的網絡
網絡誕生的早期是巨型機時代,計算機為分時系統的大型機器集中控制,連接在網絡中的啞終端通過分時系統連接控制,使用網絡中的大型機,如圖1-7所示為早期分時系統大型計算機集中控制的網絡系統。

圖1-7 第一代分時系統的大型計算機
啞終端很像現在的PC機,但它沒有CPU、內存和硬盤,只有顯示器和鍵盤,因此不能獨立處理信息。成百的用戶使用啞終端訪問大型計算機,通過網絡分時系統控制,大型機將主機占用的時間分成時間片,分配時間片給啞終端占用大型機。
當時技術人員研制一種叫做收發器的終端,將穿孔卡片上的數據通過電話發送到其他啞終端。這種面向終端的網絡稱為聯機系統,通常由一臺主機和若干個終端組成,其網絡拓撲如圖1-8所示。

圖1-8 早期計算機網絡結構
20世紀50年代初,早期網絡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建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網絡系統”。該網絡利用遠距離雷達和其他防空設備收集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聚到中心大型機上集中處理,首次實現計算機與通信結合,該系統又稱“終端-計算機網絡”。
2.現代計算機網絡
現代意義上的網絡技術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國際社會處于“冷戰”時期,核戰爭一觸即發。美國國防部的防務戰略家認為,一個由中樞控制的網絡,如果遭受到“核攻擊”將可能因為網絡通信中斷,造成災難性后果。希望科學家們為網絡尋找無中心控制的途徑,網絡中任何一臺計算機都無需充當“中樞”。因此,網絡由集中控制向分布模式轉變,進入多主機網絡模式,如圖1-9所示。
如圖1-10所示為網絡體系結構,為現代多主機的網絡模型,通過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的功能劃分,完善了網絡中各部分功能。用戶通過終端接入網絡,通過通信子網共享網絡資源。

圖1-9 無中心的、多主機的網絡

圖1-10 現代計算機網絡功能模塊
多臺主機互連的網絡系統,實現了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分組通信。用戶不僅可以在本地處理信息,也可以通過網絡實現計算機之間通信,還可以通過網絡共享網絡中的軟硬件資源,因此把這種互聯的網絡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網絡,如圖1-11所示。

圖1-11 現代計算機網絡拓撲結構
1969年12月,Internet前身美國國防部資助建設的ARPAnet網正式運行,它的運營標志著現代計算機網絡真正興起。如圖1-12所示為早期ARPAnet網,連接美國不同區域的軍方計算機,ARPAnet網是現代Internet網的前身。

圖1-12 ARPAnet網連接美國國防部計算機
ARPAnet 網系統使用分組交換技術,實現網絡通信。分組交換技術的使用,標志著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結構和網絡設計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現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標準化計算機網絡
197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一個實現網絡之間互聯的標準框架,即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ISO/RM。該標準提出不同廠家只要遵循統一的標準即可實現互聯互通,這也標志著第三代標準化計算機網絡的出現。
如圖1-13所示為ISO組織規范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ISO/RM”,從功能上細化網絡通信過程中各層承擔的網絡通信職責。

圖1-13 標準化計算機網絡: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ISO/RM
如圖1-14所示為場景是現代標準化的計算機網絡組成結構,安裝在校園網、企業網中的計算機,通過Internet服務提供商ISP提供骨干網絡實現互連,形成一種由路由設備實現大型、層次化網絡互聯結構,即現代互聯網絡。

圖1-14 標準化的現代互聯網絡結構
4.未來的計算機網絡
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數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出現了以綜合、高速為特點的第四代計算機網絡。這一階段網絡發展的特點是:互連、高速、智能以及更為廣泛的應用。
在第四代的網絡技術中,人們將數據、語音、圖像等多種業務綜合到一個網絡中,形成數字綜合網絡傳輸。互聯網Internet的出現,解決了網絡傳輸問題。
在互聯網發展的同時,高速與智能網的發展也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注意。隨著網絡規模的增大與網絡服務功能的增多,各國都開展智能網絡(intelligent network,IN)研究。智能網最大特點將網絡傳輸與管理功能分開,向用戶提供業務特性強、功能全面、靈活多變的新業務,具有很大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