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隋凌煙閣
- 回到隋朝當暴君
- 楊二陛下
- 2097字
- 2020-11-01 09:06:16
第19章 大隋凌煙閣
楊二陛下揮手示意樊子蓋稍安勿躁。
“樊愛卿稍安勿躁。”
“朕清楚,若非朕這些年急功近利,三百年的事想在三十年內做完,毋遺子孫憂,否則中原不會冒出這么多草頭王來,百姓們不至于流離失所,將士們更不至于疲于奔命四處平叛。王薄那個狗賊雖不知皇恩浩蕩,可他所說的‘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卻是讓朕明白,若是朕繼續這么胡鬧下去,天下最后一點民心恐怕都會離朕而去。”
“陛下……”
“樊愛卿,你姑且聽聽,毋須多言。”
“單說這突厥,朕的將士們,你們說,在大業七年以前,突厥人敢侵犯中原嗎?”
“不敢!”
眾將士一齊搖頭。
別說大業七年以前,就算大業十年以前,突厥都是大隋朝的兒子,將士們不去找突厥人的麻煩就算好的了,這突厥人如何敢侵犯中原?當初的啟民可汗,還是靠著大隋的支持才能坐上突厥可汗的位子的,這件事誰不知道?
“是啊。”
楊二陛下仿佛有些懷念。
“大業七年以前,給突厥人一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越過邊疆半步!可短短四年時間過去,突厥人不僅敢犯邊,甚至敢深入雁門關,包圍朕這個中原帝王!”
“朕不怪邊關將士們沒能攔住突厥人,朕只怪這幾年窮兵黷武,將國力消耗一空。”
“朕知道經過三證高句麗,將士們再也不想打仗,說實話朕也不想了,只想休養生息,安穩地舔趾傷口,讓百姓富足起來。可是如今大隋國力空虛,胡人背信棄義,自兩晉南北朝就已是世人皆知。朕的將士們,你們說,這突厥人,當真是誠心想要與大隋結為兄弟之國嗎?”
有邊關將士怒道:“突厥人猶如禽獸,狼子野心,怎么可能真的與我們和平共處?陛下今晨說的對,只怕今天休了刀兵,明天突厥人就該屠城了罷?哪怕不計較大隋以前的血海深仇,就算是大隋立國之初,突厥在我們父輩身上留下的血海深仇,我們都要和突厥人至死方休!”
“對!至死方休!”
楊二陛下精神一震。
“突厥狼子野心,若是朕這回委曲求全,將士們必士氣衰落,一旦將士們不敢戰,邊疆防御如同虛設,突厥大軍長驅直入,九州淪陷,兩晉舊事,定會在我大隋身上重演。”
“朕當然不會讓這等慘事發生,所以朕哪怕知道大隋已無力再戰,可朕依舊力排眾議,決定在雁門關死磕突厥人,哪怕身死雁門,朕也要從突厥人身上扒下一層皮來!為此少府已經掏出最后一文錢,皇后省吃儉用,裙擺都蓋不住腳面,張須陀大將軍年近七十,依舊萬里迢迢從河南趕到雁門關,襄助朕擊退突厥大軍。”
聽到高高在上的皇后為了籌錢擊退突厥人,如今省吃儉用,竟連裙擺都蓋不住腳面,張須陀大將軍也本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卻依舊萬里迢迢地趕來帶領將士們共擊突厥人,眾將士無不捶胸頓足,紛紛發誓主辱臣死,待得傷養好后必殺光所有突厥人。
“值此危難之際,當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朕既然喊出這句話,自然是會踐行的。只是朕不會打仗,打仗還要靠你們,但朕不會讓將士們流血又流淚。”
“古槐庸,擬詔。”
說著,楊二陛下面向眾人。
“其一,著工部于長安修建凌煙閣,一應支用,皆由少府所出。凡為國戰死之士卒,有功之將帥,皆于凌煙閣立碑供奉。每年冬至、清明,令太子攜百官祭拜,若太子未立,由宗正卿代之,有隋一朝,則凌煙閣香火不絕。”
“其二,凡有從軍者,其一應徭役,賦稅,至歸鄉三年之內,命各郡縣免去,戶部剔除此項。”
“其三,每年冬至,由少府出資,各郡縣官吏安排專人采買過節之禮,送至每一名從軍者家中。”
“其四,由國庫出資,自大業十二年起,各郡縣在規定之期限內必須建成縣學。凡從軍者有傷疾、戰死,其高堂父老由國庫出資贍養,妻未改嫁者,其子送入縣學,一應束脩皆由國庫出資。”
如果說剛開始,眾將士還只是被楊二陛下給蠱惑出了勇氣。
此時切切實實的皇恩砸在頭上,則立刻讓在場所有士卒痛哭起來,也有人奔走相告,不多久城墻之上就傳來“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山呼。
單說這能讓將士歸心的凌煙閣。
將士們離家出征,最怕是什么?不正是客死他鄉成了孤魂野鬼?如今有了凌煙閣,朝廷立碑,哪怕尸骨回不來,有家人四時祭拜,自己總不至于成為孤魂野鬼罷?
轉世投胎又是一條能殺胡子的英雄好漢。
而詔書第二條,從軍期間一直到退伍三年之內,家中徭役、賦稅皆免,則立刻消除了所有將士的憂慮,可以一門心思地殺敵報國,不再擔心家中高堂父母,妻兒子女是否吃得上飯。
更別說陛下還讓少府出錢,每年冬至都給家中送去過年過節的禮物了。
而最后的第四條,則是讓眾將士決定將命都獻楊二陛下。
他們從軍不就為了搏出一個封妻蔭子的前程來?現在楊二陛下承諾在各地成立縣學,家中幼子可以免費去讀書,說不定最后能成為達官顯貴,不再像自己一樣除了打仗種田什么都不會,那還有什么好說的?跟著楊二陛下去干突厥人就是,就像剛剛想的一樣,把命獻給陛下。
隨著一開始的混亂過去,越來越多的士卒開始齊聲高喊: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等士卒必報效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甚至有傷兵傷口崩裂暈厥過去,讓匆匆趕來的太醫好一陣忙活。
而楊二陛下巴不得消息傳開,所以也就沒有制止。
小半天的功夫,整個雁門關城里的軍民都知道了,那些家中有從軍者,不知楊二陛下身居何處的百姓,竟主動朝行宮方向磕頭。而隨著這個消息在軍中的徹底傳開,更多的人開始議論這件事,慢慢的,一種叫家國情懷的情緒,開始在軍中蔓延……
樊子蓋看著楊二陛下遠去的背影,不禁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