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閃婚
書名: 閃婚試愛:淘少又吃醋了作者名: 溫露本章字數: 2399字更新時間: 2020-11-01 08:42:28
“那沒事我們就走吧!”
“好。”
“嗯,我送你回家。”
汽車行駛在高速上,淘淵以快速的速度10分鐘就把車開到了夏若依家。
“到了。”
“嗯,那我先上去了。”
“誒,等等,記得我們生死關頭說過的話么?”
“當然記得。怎么了?”
“你過來,耳朵湊過來。”
“你去家里偷身份證,咱們下午民政局見!”
“太突然了吧!”
“你不說你愛我么?”
淘淵突然用勁,夏若依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淘文按到了墻上,接下去就是淘文猝不及防的強吻,夏若依雖然一開始有些許的抵抗,但最后還是回吻了回去。
淘淵一直強吻著不松口,直到夏若依累得喘不過氣來了,淘淵才肯松口,但他繼續保持要強吻的姿勢,不肯讓開,并在夏若依耳邊對夏若依說道:“給你一晚上考慮的時間,想好了,明天再來找我!”
說完淘淵才肯放開手,走開,淘淵走后,夏若依回屋吃飯,下午夏若依去上班。
“同學們好!”
“老師好!”
“請坐。”
“好,今天我們來上古詩《望岳》,跟我一起讀,《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的意思是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匯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大家畫一下注釋:(1)岳: 此指東岳泰山。
(2)岱宗: 泰山亦名岱山,在今SD省TA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3)齊、魯: 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4)造化: 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5)陰陽: 這里指山北山南。割:劃分。這句是說,泰山橫天蔽日,山南向陽,天色明亮;山北背陰,天色晦暗。同一時刻卻是兩個世界。
(6)決: 張大。眥:眼眶。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
(7)會當: 一定要。凌:登上。”
“這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好,今天的知識就講到這兒了,語文課代表站起來袋讀幾遍。”
“……”
“……”
“……”
“好,下課。”
晚上回到家,洗澡洗漱完畢的夏若依想起了早上淘淵霸道的吻,頓時春心蕩漾。
早上夏若依終于想通了,她偷偷地拿起身份證,趁爸媽出去,也悄悄溜出去。
一出家門,夏若依就打電話給淘淵,“喂,淘淵,我想好了,你來我家接我吧,我跟你一起去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