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河顛出落小飛峰
- 有莘密事
- 懷莘
- 3225字
- 2020-11-01 08:56:43
外公念完,我聽不出是什么意思,想著這既然在壽圣寺門前,想必十分的不凡,于是拍了拍手,說:“好,好聽······”
然而我話還沒有說完,便感覺腦袋被人拍了一下,接著便聽到外公的聲音:“你知道什么意思么?”
我搖了搖頭,表示不知,外公有些不滿的說道:“你還小,不懂也是正常,不過這會卻有些言不由衷,如此腹黑,以后這樣可不是什么好事?!?
接著他又補充道:“以后可不要這樣了?!?
我本想著在外公面前好好表現一番,沒想到此刻卻將馬屁拍到了馬腿上,不由的就有些沮喪,彷徨間,外公也沒有再多說什么,而是朝著前方繼續走去。
壽圣寺建立在梁山東峰小飛峰的靠近峰頂的地方,外跟外公看到木質牌坊時,還有一段山路要走,不過這也難不倒從小便生活在山腳下的我。
外公走在前邊,我緊跟其后,過了木質牌坊后行了三四十步,前方的山路一下子變得陡峭起來,整個路面只有三十多公分寬,這條路由石塊砌成,十分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沒有一個落腳的地方,而路的兩旁,一邊是石崖,另一邊則是一片長滿林木的陡坡。
為了防止我跌倒,在一個角度幾乎垂直的斷石前,外公跟我調換了位置,每到一些我上不去的地方,他便在后面扶著我,終于,在大概半個小時后,前方便變的平緩起來。
在不遠處,是一排木質結構的建筑物,因為地勢的原因,這個建筑物有一半深深地鑲嵌在山體里邊,另一邊則露在外邊,露在外邊的是一些亭臺樓閣和走廊通道。
也正是如此,使得這壽圣寺里邊看起來無比的廣闊。
甚至有些輝煌。
聽說壽圣寺建于漢朝年間,唐宋時期也有過擴建,最鼎盛時期香火不絕,《修大云禪院記》便有記載“若梁山寺,在峰巒疊翠之中,規模壯麗,有鍍金銅佛,貯經數千函,衲子聚居,常住豐滿。”
據說當時山中僧人有五百之多,當然每天還有來往的香客。
想一想幾百人在山中吃喝拉撒,那得有多熱鬧?
然而在清末民初時候,當時壽圣寺還叫做大佛寺,在一場戰亂中,壽圣寺建筑物被一場大火焚毀了十之八九,居住在其中的僧人也有好多戰死,雖然后來也有修補,但終究不如先前那樣,壽圣寺也是在這之后,一蹶不振,以至于后來香火斷絕,山上的僧人也都所剩無幾。
我和外公站在這牌建筑物前方,朝著周遭望去,瞧見那構建于閃避只見的亭臺樓閣雖然因為年代的原因顯得有些灰敗,但瞧見前方那些巧奪天工的木質建筑,還是忍不住的想到當年壽圣寺繁榮時期,該是一副怎樣的盛景。
只可惜,如今的壽圣寺,滿打滿算,也就五六號人。
這時候,從前方的建筑物內,走出了一個小沙彌,年紀約么十一二歲,生的面如冠玉,頭上剃了一個大光頭。這時是七八月份的天氣,他身上只穿了一件青布短衫的僧袍。
看見外公和我,他便上來詢問,外公并沒有說明來意,只是報了自己的名字,然而聽到外公的名字后,小沙彌的臉色忽然就變得興奮起來,讓我們先等一會,他去叫稟告的師傅,說完他興匆匆的跑了出去。
一會兒之后,小沙彌返回了來,只見他走到外公跟前,行了一個禮,口稱:“雷先生,剛才我已經稟報我師傅了,聽到您過來,師傅十分高興,就讓我過先過來招待,而他那塊有點事情,忙完了馬上就過來”
外公見這小沙彌口齒伶俐,十分可愛,嘴角不絕露出了微笑。一路言談,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一個禪房當中,瞧見里邊雖然因為年代久遠,有些破落,但卻收拾的干凈雅潔。
小沙彌到一旁搬來兩副茶碗,沏了一壺清茶,請我外公跟我上座,自己則在一旁側身相陪:“先生,我看兩位也趕了幾個小時的路,不免有些口渴,請先用一些清茶吧!我師父一會兒就到?!?
外公端起茶碗,輕輕地吹了一口氣,然后抿了一口,隨后問小沙彌道:“小師傅,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時候跟隨你師父來這山里修行的?”
小沙彌道:“我叫王乾,還沒有法號,六歲的時候我被父母遺棄到了山里,那時多虧了師公,我才免于遭了那虎豹豺狼之口,被帶到壽圣寺后,我便跟了師傅,我師父善藏,待我如子,每天教我讀書習武······”
外公聽了這么一番話,只是微笑,又問他都學了什么。王乾說:“我天資不高,只學了一套大悲咒,一套金剛經,會些拳腳上面的功夫,之前聽師公說,雷先生您本是很大,還請雷先生有空教教我”
正說之時,從外面走進來一個圓臉廓耳的大和尚,年紀約么有三四十歲,穿著一件藍布短袖加沙,王乾小和尚立馬垂手而立,而我則站起身來,退到外公身后。
只見這圓臉廓耳的和尚走到我外公面前,朝著外公問好,外公也點頭示意。打完招呼,外公便開口道:“善藏,你倒是收這樣的好徒弟,當真是了不得”
善藏道:“前輩過獎了,這王乾天分倒也聰明,稟賦也不差,就是平日呆在這壽圣中見得人少,所以每次見了人就兀自不停,這半天的功夫,想必他的來歷已經不用我來介紹了”
我外公說:“他剛才已經說過自己的身世了,也是個可憐人,如今入了這壽圣寺,倒也是他的造化?!?
寒暄的話兩句就夠,接下來善藏便詢問外公此次的來意,外公沉默先是沉默,然后端起一碗茶,將里邊的茶水一飲而盡后,才準備開口。
這時,王乾已經在善藏的吩咐下,將我帶出來玩,所以里邊說的什么,我已不得而知。
或許是年紀相當的緣故,我對王乾頗多好感,并且因為之前在電視上看過不少少林題材的電視劇,讓我對四周的一應事物以充滿著好奇,并且想著是不是自己也可以見到那些點電視上練功的少林小子。
我這樣一邊思考著,一邊給王乾說著我的想法,然而在聽到我的話語后,王乾卻是一臉無奈,撇著嘴說道:“你以為這是電影里邊?哪里有那些,況且我們這兒是壽圣,不是少林寺,所以你說的那些功夫在這兒也沒有人會。”
聽到王乾的話語,我瞬間有點失落,不過在聽到他要帶我現在四周轉上一圈后,又從失落中回復了過來,跟上了王乾的腳步。
王乾一邊走著,一邊給我介紹起了壽圣寺來,從他的口里,我知道梁山壽圣寺有五景“千佛洞,萬佛塔,照影碑,睡看黃河風打碾,七十二個金水擔”。
然而經過歲月的變遷,這五景也變成了三景,七十二個金水擔在歲月的流逝中消失不見,而照影碑也在之前的一次變故中被人損毀,說道這里,往前還露出了憤憤不平的表情來,揮舞著小拳頭說要是讓他碰到登出那個人,絕對會讓那個人吃不了兜著走。
聽到這里,我不由得一笑,要知道,他頂多才十一二歲,就算那個人現在站在他的面前,讓他兩個手,他也不能將那個人怎么樣。
王乾帶著我參觀壽圣寺,他對這兒十分熟悉,一會兒便來到了千佛洞,只見這是一個鑿刻進崖壁的石洞,有半個籃球場那么大,剛一走進,我便感覺一股香火的氣息從里邊撲面而來,一股檀香味聞起來,感覺心情一下子變放松了下來。
朝這里邊看去,發現洞內正面蓮座之上有一尊巨大的石佛,足有五六米高,旁邊是兩個護法,四面的石壁和中間的兩個方形柱子上面雕刻了多層小佛像。這些小佛性形狀各異,千姿百態。
聽王乾說,這些佛像沒有一個姿勢是相同的,我有點不信,仔細查看了一番,在沒有發現兩個相同的之后終于相信了王乾的話。
我看了一會,覺得沒什么意思,王乾又給我講起了千佛洞的由來。
在金代黃統已巳到貞元二年,當地一個有名的石匠來到山上參與寺院的擴建,說起思源擴建那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受到當時生產力的影響,得花費了好長時間。
當時山上好一番忙碌的景象,也會遇到下雨天這樣不得不停工的情況,每到這時,這些匠人就閑了下來,而當時寺院里時常會有佛道高僧給門下的弟子將一些佛法,那時將想著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于是就去旁聽,當時水齋禪師也會參進來,水齋禪師佛法精深,每次講佛法,總會讓人獲益匪淺。
時間一長,這位石匠漸漸地受到佛法的熏陶,再加上他上無需要贍養的父母,下無需要哺育的兒女,再一次聽完佛法之后,便決定遁入空門。
在之后,這位石匠遁入空門之后,精研佛法,竟然超過當時寺院里的大多數僧人,最后又在小飛峰東邊的鳳凰頭上頓悟,之后便發下宏源,決定小飛峰上雕刻一座千佛洞,佛像不成,誓不下山。
自那起,石匠便每天早起晚睡,沒日沒夜的辛勤雕刻,也不知多少個年頭,食用了多少旦糧食,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雕完了整個石洞。
自這起,梁山東峰小飛峰上的壽圣寺便有了千佛洞這個景觀。
有詩云:······梁山寺背負孤塔,風鈴飄飄落天際。河顛出落小飛峰,峰下內藏千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