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推遲滿足感

不久前,一位30歲的財務專家來就診,希望我糾正她總是拖延工作的壞習慣。第一個月,我們探討了她對老板的看法,老板對她的看法,她對權威的認識以及她父母的情況。接著,我們又討論了她對工作與成就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對她婚姻觀、性別觀的影響。后來,我們還談到她與丈夫和同事的競爭心理,以及這種心理給她帶來的恐懼感。盡管我們一再努力,但這種常規(guī)的心理分析并未觸及問題的癥結。

直到有一天,我們闖入了一個顯而易見、卻一直被忽略的領域,才使治療出現(xiàn)了轉機。

“你喜歡吃蛋糕嗎?”我問她。

她回答說喜歡。

“你更喜歡吃蛋糕呢,還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 我接著問。

她興奮地說:“啊,當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一般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著又問。

我也許是有史以來最笨的心理醫(yī)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再吃蛋糕。”

就這樣,我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fā),重新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正如我預料的那樣,在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里,她總是先完成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而在剩下的六個小時里,面對那些棘手的差事,她總是盡量回避,結果,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工作卻拖延了下來。我建議她從現(xiàn)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小時里,強迫自己先去解決那些棘手的差事,而在剩下的時間里,工作就變得相對輕松了。考慮到她學的是財務管理,我就這樣給她解釋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個小時計算,一個小時的痛苦,加上六個小時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小時的幸福加上六個小時的痛苦劃算。她完全同意我的看法,并堅決照此執(zhí)行。由于她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所以,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早在童年時,從5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習這個自律的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例如,如果一個5歲的男孩多一點兒耐心,讓同伴先玩游戲,自己等到最后,就可以在沒有人催促的情況下,享受到更多的樂趣。對于6歲的孩子而言,學會吃蛋糕時不先把奶油一口氣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讓上了小學的孩子正確對待家庭作業(yè),是培養(yǎng)“先苦后甜”原則的最佳時機。當孩子滿12歲時,應該已經(jīng)無須父母敦促,就可以先做完功課,再去看電視。如果是這樣,到了十五六歲以后,他們就會把這個原則內化為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一種常態(tài)。

但是,根據(jù)教育工作者的經(jīng)驗,很多青少年都缺少這種健康的習慣,沒有體會到推遲滿足感的好處。不少孩子長到十五六歲,仍舊不懂“先吃苦,后享受”的原則,而是將次序顛倒過來。所以,他們很容易成為“問題學生”。這些孩子的智商與別人相比毫不遜色,但卻不肯用功學習,成績遠遠落后于別人。他們說話做事全憑一時沖動,只要心血來潮,不是曠課逃學,就是打架斗毆;他們不愿思考,缺乏耐心,很容易與毒品為伴,故意跟警察發(fā)生沖突是他們的家常便飯。“先享受,后付費”成了他們人生的座右銘。如果父母這時才去求助心理治療,往往為時已晚。因為意氣用事的青少年通常不喜歡被人干涉,即便心理醫(yī)生能以親切公正的姿態(tài)慢慢化解他們的敵意,這些孩子也很難積極配合、參與整個治療過程。他們的主觀沖動過于強烈,經(jīng)常逃避定期的治療,心理醫(yī)生的一切努力,常常以失敗告終。最終,這些孩子被迫退學,浪跡社會,繼續(xù)他們失敗的生活模式。他們的成年生活也極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容易遭受意外事故,而精神病院或者監(jiān)獄則可能成為他們最終的歸宿。

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大部分人能夠掌握推遲滿足感的原則,學會先苦后甜,擁有足夠的自制力,可以避免貪圖一時安逸的惡果,卻有相當數(shù)量的人不懂得先苦后甜,最終成為失敗者呢?答案目前尚無定論,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夠的依據(jù)。基因的影響并不明顯,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學論證,但大部分跡象表明,在這方面,家庭教育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大洼县| 印江| 云浮市| 留坝县| 栾城县| 昆山市| 高青县| 得荣县| 聂拉木县| 禄劝| 昭觉县| 台江县| 曲沃县| 东城区| 凤庆县| 成武县| 四平市| 吉林省| 满洲里市| 邢台县| 边坝县| 紫阳县| 巨野县| 南投县| 高雄市| 绍兴县| 托克逊县| 乐山市| 松原市| 江北区| 梅河口市| 肃宁县| 开平市| 平山县| 绥棱县| 贺州市| 承德县| 新丰县| 库车县| 芜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