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認識原子的過程

自從第一顆原子彈于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上發出刺目的閃光后,緊接著第二顆名叫“小男孩”、第三顆名叫“胖子”的原子彈,分別于8月6日、8月9日在日本兩個城市——廣島和長崎爆炸,從此原子彈的名稱便傳遍了四海,風靡一時。以至當時圓珠筆問世,為聳人聽聞也起名“原子筆”;高級理發廳為招徠顧客,用霓虹燈宣揚什么“原子電燙”,某些理發師還別出心裁為時髦婦女設計出“原子發型”,一時“原子”的浪潮沖擊到各個角落。其實,原子究竟是什么?當時多數人是不了解的。

說起來,原子并不神秘,它遠在天邊,近在我們身邊。因為,你和我,他和她,整個人類以及動物、植物、礦物、太陽、地球、空氣、水等,歸根結底都是由原子構成的。所以,有的科學工作者把原子比喻為“構成各種物質的最基本的磚塊”。

不過,人們對原子的認識,有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有關原子的故事,得從2500年前談起。在古希臘有個著名的學者,名叫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年,他出生于色雷斯南部沿海的希臘殖民地(色雷斯在現在希臘東北愛琴海北岸),他的父親是奴隸主貴族。德謨克利特童年時曾跟有學問的術士和星相家學習過神學和天文學,也聽過當地學者和過路學者的演講。

德謨克利特

后來,德謨克利特利用父親留下的遺產到世界各地漫游,他到過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等許多地方。他每到一地,就向有學問的人求教,他在雅典聽過蘇格拉底的講演,他和著名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交往甚密。

長期的漫游大大擴展了德謨克利特的眼界,也耗盡了他父親留下的絕大部分遺產。當他回國后,人們便控告他揮霍父親的遺產。他為了給自己辯護,在法庭上宣讀了自己在漫游中寫的著作《大世界》。控告的人們聽后,一致贊揚這是一部有價值的著作,法庭便免于對他處罰。

德謨克利特一生寫了約50種科學著作,涉及多門知識,如哲學、邏輯學、數學、物理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學、藝術、技術等。他的主要成就是哲學中的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那好奇的腦子永不停歇地思考著,力圖從日常所見的各種自然現象中,探索出構成各種物質的根本秘密。當他漫步河邊,看到成群的小魚在清澈河水中游來游去的時候,就想到水看來是緊密的、無空隙的物質,但很可能像腳下踩著的沙土那樣,由許多小微粒構成,要不,魚怎么能在水中游來游去呢?

他吃飯的時候也在想,固體的鹽放在水里,為什么過一會兒就不見了呢?為什么鹽水經太陽曝曬以后,水消失了,鹽又跑出來了呢?切肉的時候,如果一刀一刀地切下去,長年累月地切,結果會不會切成一種最小的微粒,那時候無論用什么樣鋒利的刀,也無法再把這些微粒分割下去……

這些生活中大量的、平平常常的現象,經德謨克利特這樣追根究底地思索下去,就變成了復雜而深刻的新問題:自然界各種物質究竟是由什么構成的?

他對許多自然現象的觀察,都引導他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各不相同的最微小的粒子組成的,微粒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空隙;微粒用人們的肉眼是看不見的,但它經常處于運動中,而且永恒存在,永不消失。

于是,德謨克利特就把這些微小的粒子,叫作“原子”,原子按古希臘原文是不可再分割的意思。

從此,便產生了原子理論的萌芽。德謨克利特曾教導他的學生說,宇宙萬物——從星球到巖石,乃至指甲,都由名叫原子的極小的顆粒所組成。假如你不斷地錘打一塊巖石,把它打成越來越小的碎塊,那么,最小的巖石物質可能就是原子……

這種在科學史上最初的關于原子的理論,由于缺乏實驗,當時并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但也并沒有因此而絕跡。直到17~18世紀,科學技術蓬勃發展,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對原子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論斷后,許多科學家才不懷疑原子的真實存在。

道爾頓是英國一個紡織工的兒子,他小時候曾在農場里做過工,靠自學成才。他自學的成績非常驚人,十二歲就登臺講課了。三年后他離開家鄉給一個校長當助手,十九歲被任命為那所學校的校長。他研究過拉丁文、希臘文、數學和自然科學,年紀輕輕就成為一位杰出的學者。他不僅發現了有關氣體的一些重要定律,而且在氣體性質研究及前人提出的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等基礎上,于1803年10月在曼徹斯特的一次學術會上宣讀了著名的原子論的論文。他認為,物質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性質不變;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同一元素的原子相同;每種原子有確定的原子量;每種化合物都有完全確定的組成,是不同原子之間用一定比例結合的結果。

道爾頓

他曾畫了一張圖表示水的粒子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并把水的粒子叫“復合原子”。道爾頓關于水的組成的觀點,現在看來雖不準確,卻把原子學說向前推進了一步。因為水的最小的顆粒,的確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的。

與道爾頓同時代的一些科學家,把道爾頓講到的“復合原子”稱為分子。從此,全世界科學家都肯定了原子和分子的學說,并以此解釋各種物質的構成以及許多自然現象。

道爾頓的原子論問世不久,法國科學家蓋·呂薩克總結實驗現象,于1808年提出“在同樣體積中,不同種氣體具有的原子數相同”的假說。按照這一假說進行推論,就可以得出化合物中含有1/2、1/3等分數原子的結論。因此,這個假說遭到道爾頓的反對。為了解決道爾頓原子論和蓋·呂薩克假說之間的矛盾,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在1811年引入了確定的分子概念,把原子和分子區別開來。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是具有物質特性的最小單位。他對蓋·呂薩克的假說作了修正,認為在溫度和壓力相同的情況下,在同樣體積的氣體里有相同的分子數(這就是阿伏伽德羅定律);氣體分子可以由兩個或多個原子組成。阿伏伽德羅的原子-分子學說,解決了蓋·呂薩克和道爾頓之間的矛盾,并被后來的實驗一再證實。

知識加油站

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元素和原子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原子是一個微觀概念,在講分子組成時常用到它。元素是一個宏觀概念,在講物質的組成時常用它來表示原子的種類。所以不能說“水是由氫原子和氧原子組成的”或“水分子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原子可以用個數表示數量,例如兩個氫原子。但元素不能這樣表示,如不能講兩個氫元素。所以,講“水是由兩個氫元素和一個氧元素組成的”是錯誤的。

總之,在運用元素、原子這兩個概念時要認真注意一條原則,即“講物質組成用元素,不能用個數表示其數量;講分子組成用原子,可以用個數表示其數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岐山县| 昌吉市| 吴川市| 汶上县| 宜君县| 灌云县| 肇州县| 民和| 西乌珠穆沁旗| 通渭县| 勐海县| 宁南县| 泗水县| 忻州市| 澄江县| 东兰县| 施秉县| 兴安盟| 眉山市| 盐源县| 乳源| 蒲城县| 呼玛县| 汝城县| 石阡县| 沙湾县| 菏泽市| 诏安县| 平潭县| 错那县| 抚宁县| 吴忠市| 尉犁县| 桂平市| 潢川县| 大名县| 米易县| 景洪市| 河西区| 泸州市|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