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好脾氣的壞皇帝
- 西漢后半截兒
- 書詩酒肆
- 3067字
- 2020-10-23 16:37:40
3、陳湯之后,再無陳湯!
說心里話,元帝朝的事情寫到現在基本上是挺令人感到郁悶和無聊的。一群無才無德的外戚宦官們上竄下跳,一群有沒有德不好說但是肯定無才的儒生們雞飛狗跳,反正就是兩個字:折騰。
再加上那個庸碌的君主,想出彩都難。
然而,本節主人公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的豐功偉績和豪言壯語令無數華夏后人讀來都不禁熱血沸騰。
元帝朝也總算有了個亮點。
主人公的名字叫陳湯。
事情的起因要從老朋友郅支單于說起。郅支單于在堅昆安頓下來之后,對漢朝扶持呼韓邪單于而不幫助自己很有意見,所以經常騷擾和襲擊過往的漢朝使臣和商隊。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求救:沒糧食了。雖然漢朝當年漢朝自己國內也有嚴重的水災,但是元帝還是很有國際主義精神地發了二萬斛糧食給呼韓邪部。
寧愿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支持國際友人的傳統看來在我國是古已有之。
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的時候,估計郅支單于看到弟弟呼韓邪單于總是從漢朝得到好處。而自己因為離漢朝遠,一來落不著什么好處,二來惹了事情也不怕。因此就派人向漢朝請求把他在漢朝當質子的一個兒子駒于利受送回來,還假意說愿意依附漢朝。
元帝答應了郅支單于的請求,決定派遣衛司馬谷吉負責護送駒于利受。
但是漢朝大臣們對是送佛送到西把駒于利受送到堅昆還是送出國門到敦煌就讓那廝自生自滅進行了一番激烈的辯論。
反方御史大夫貢禹和博士匡衡還是堅持認為送到堅昆有點多余。理由是郅支單于離得太遠,而且之前已經發生郅支單于困辱漢使的情況。
現在讓漢使去到郅支單于的地盤,漢使一準沒好下場,到時候想找郅支提出嚴重外交抗議都難。
但是我們的衛司馬谷吉卻并不這么看待這個問題。
他從容地向元帝進言道:“中國與夷狄有羈縻不絕之義,今既養全其子十年,德澤甚厚,空絕而不送,近從塞還,示棄捐不畜,使無鄉從之心,棄前恩,立后怨,不便。議者見前江乃無應敵之數,智勇俱困,以致恥辱,即豫為臣憂。臣幸得建強漢之節,承明圣之詔,宣諭厚恩,不宜敢桀。若懷禽獸心,加無道于臣,則單于長嬰大罪,必遁逃遠舍,不敢近邊。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愿也。愿送到庭。”
本想翻譯一下,卻怎么也寫不出原文這樣的味道,還是用了原文。
一句“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愿也。”,雖是輕描淡寫,為國為民從容赴死的英雄氣概卻躍然紙上。
谷吉如約將質子送到堅昆,不出所料,郅支單于很無恥地將谷吉殺害。
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區區在下想,如果把谷吉稱為華夏的脊梁,魯迅先生應當不會有異議。
郅支單于殺害了谷吉之后,自己也覺得心虛。那廝看來看去覺得堅昆還是離漢朝太近,而且呼韓邪在漢朝的扶植下也日益強大,所以就打算繼續向西長征。
恰好緊西邊的康居國由于一直和烏孫國過不去,但是又打不過人家。所以康居國王就想借助郅支單于的勢力來擺平烏孫。
郅支單于正發愁繼續往西跑沒有根據地,而且他自己對烏孫也是一肚子怨氣。所以和康居國是一拍即合,立刻卷鋪蓋向西和康居國靠攏。康居國王聞訊大喜,派手下帶了千兒八百匹大牲口去迎接郅支單于。
也是那會交通條件比較差,又恰好是冬天,所以郅支單于實際帶到康居的人馬不過三千余人。
雖是如此,康居國王對待郅支單于仍然是畢恭畢敬,畢竟人家是半個匈奴帝國的領袖。為了表示合作的誠意和互相的信任,郅支單于和康居國王做了一件很搞笑的事情。
康居國王把一個女兒嫁給了郅支單于;作為回報,郅支單于也把一個女兒嫁給了康居國王!
囧!!!怎么樣,大腦缺氧了吧?
要說郅支單于還是干點實事的,他以自己的三千人為打底,然后又向康居國王借了些兵就去進攻烏孫,殺人搶牲口,一直打到烏孫都城赤谷城附近。
幾仗下來,把烏孫打得是鼻青臉腫。烏孫也不敢還擊,只好舉眾東遷,把西邊大半個國土空了出來不敢住人。
康居國王看著烏孫被打得滿地找牙,心里那個爽啊。不過他高興的太早,估計那廝沒有聽說過引狼入室這個成語。
郅支單于以大國首腦自居,本來就不怎么把康居王放在眼里,再加上對烏孫的節節勝利,自然對康居王更不待見了。捎帶著,對新媳婦康居國王的女兒也頗為不滿。
康居國王的女兒好歹也是一公主,還是在自己國家里,哪里受得了郅支單于這份氣。一番口角,郅支單于一怒之下把康居王的女兒給殺了。
還不解氣,郅支單于還捎帶著殺了康居國的貴族、百姓數百人。那廝還很滅絕人性地行為藝術了一把,把這些無辜的人殺了之后將其中一部分的尸體肢解,然后都投到了河里。
康居王是悔之晚矣,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郅支單于在康居國住得挺開心,不但不打算走,已經開始琢磨蓋新房子準備把暫住證改成常住戶口---他每天從康居國抽調五百人給自己做義工修新城,歷時兩年才完工。
于是郅支單于有了自己的新王城,變成了常住戶。他的新王城舊址就在今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江布爾城附近。
同時,郅支單于攜打敗烏孫的余威,勒令周圍的闔蘇、大宛等國向他進貢。
這時漢朝也得到了谷吉被害的消息,數次派人來向郅支單于索取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單于不但不交還遺體,還數次對漢使監禁和侮辱。
除此之外,郅支單于沒事還經常給西域都護寫信挑釁漢朝說:“現在住的地方條件艱苦啊,希望能夠派質子入侍,歸順強大的漢朝。”
那廝的想法也很簡單:你們看不慣我啊?那來打我啊!!
那廝知道自己離得足夠遠,有恃無恐。
囂張得眼睛都快長到腦門上去了!
就這樣,郅支單于一直囂張到了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這一年,甘延壽(前一章中巾幗英雄馮夫人的副使)奉命赴西域都護府接替年老的鄭吉繼任西域都護,隨行的還有新任西域副校尉的陳湯。
陳湯是山東人,老家在山陽郡(今山東兗州附近)。雖然出身貧苦,但是陳湯很愛讀書學習,寫得一手好文章。由于家里窮,所以經常靠發行信用債券度日。
當然,債券的信用等級比較低――因為陳湯常常還不起。也有可能是借的時候壓根就沒有打算要還。所以,久而久之,陳湯在鄉黨間的名聲可就不怎么樣了。
不過,這時的陳湯也已經長大成人,于是他孤身一人來到了長安,想要謀求個一官半職。
機緣巧合,陳湯結識了富平侯張勃(第一任富平侯張安世的孫子。張安世死后,子張延壽襲爵,張勃為張延壽的兒子,第三代富平侯。)
張勃對陳湯的才能頗為賞識,恰好趕上初元二年的時候,元帝讓人們推薦賢能。張勃就向朝廷推薦了陳湯。
有了第三代富平侯的推薦,朝廷當然很重視,于是有司決定錄用陳湯。
眼看著陳湯一只腳已經踏進了中央政府的門檻,可是就在他等著就職的時候,他爹去世了。
也許是因為對這個機會太為渴望了,所以陳湯就隱瞞了父親去世的消息,沒有回家奔喪處理父親的后事,而是繼續待在長安等官。
在以孝治天下的漢朝,這種行為的后果是很嚴重地。
具體嚴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這件事情被有關部門發現后,陳湯被直接投進監獄。
推舉陳湯的張勃也跟著倒霉,因為不正當的推舉被削去食邑二百戶。不久之后,張勃就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被這個事情給氣得),而且被諷刺性地賜了個繆侯的謚號。
張勃的爺爺第一代富平侯張安世的謚號是敬候,他爹第二代富平侯張延壽的謚號是愛侯,結果第三代富平侯弄了個繆侯的謚號。不知道他在地下見到了死去的爺爺和爹的時候會不會被罰跪搓衣板。
雖然張勃跟著倒了霉,但是陳湯還是蠻走運。后來又有人推薦陳湯擔任郎官,陳湯終于以郎官開始了他的仕途,并最終在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得到了作為副都尉出使西域的機會。
陳湯有個習慣,每經過一個地方,都要爬到高處,俯瞰該地區的地形。
諸葛亮說為將者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樣看來,陳湯至少及格了一半。
史書稱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略,喜奇功。”這不,剛到西域沒有多久,陳湯就琢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