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脾氣的壞皇帝
- 西漢后半截兒
- 書詩酒肆
- 5321字
- 2020-10-23 16:37:40
1、亂我家者,必太子也
宣帝去世,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劉奭繼位以后,有兩個女人升了級。一個是霍光先生的外孫女上官女士,升級成成年老皇歷―――太皇太后了。
另一個是漢宣帝的皇后王氏,升為皇太后。估計看官該排在下的不是了,怎么這個女人連提都沒有提過?!您先息怒,這位王皇后的事情的確是沒有提過,現在補上,幾句話就完事。
首先得說明一點,這位皇太后,我們不能按照慣例稱她為王太后,而得稱她為邛成太后(她爹被封為邛成侯)。
原因是因為另外有一個姓王的女人后來也成為了皇后,而且區區在下以為這后一個王皇后其風頭基本上此后兩千年的王姓女人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這個女人就是邛成太后的兒媳婦王政君。這個女人后面的戲份實在不是一般的重要,所以不用提醒大家記住她。
還是回來說我們的邛成太后。
元康二年(前64年)的時侯,霍成君已經被廢兩年多了。宣帝覺著總沒有皇后也不是個事,就開始琢磨著立個皇后。
當時有好幾個候選人:館陶公主的母親華婕妤及淮陽王劉欽(宣帝次子)的母親張婕妤、楚孝王劉囂(宣帝三字)的母親衛婕妤都受到漢宣帝的寵愛。
其中,漢宣帝最寵愛也最想立的是淮陽王劉欽的母親張婕妤。但是由于霍成君企圖毒死太子的教訓實在是太刻骨銘心了,所以立皇后的事情遲遲不決。
最后宣帝想出了一招:挑選了一個后宮中沒有兒子而且以謹慎老實著稱的女人作皇后,就是我們的邛成太后。
名義上邛成太后是皇后,可是宣帝對他一點也不待見。邛成太后很少能夠見到宣帝,其實她就是一掛著皇后名號的太子保姆。
邛成太后的父親王奉光祖上在漢初大小也是個有功之臣,可是到王奉光這里早已經家道中落。也是王奉光命中該有場富貴,當宣帝還在民間斗雞走狗的時侯,就與王奉光相識。
王奉光有個女兒,頗有幾分姿色。但是命不好,據說五次訂婚而五次未婚夫都在成婚前病死,有謠傳說她“命中尅夫”,所以后來一直都嫁不出去。
宣帝繼位以后,不知道是出于幫助老相識解決其女兒的老大難問題,還是想考驗一下自己的命夠不夠硬,竟然將王奉光的女兒招入宮中。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區區在下都要批評一下宣帝---堂堂一國之君,怎么能隨便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簡稱玩命)呢?!
不過結果還好,不知是因為我們的真龍天子劉詢命硬,還是王奉光的女兒命中就該嫁皇帝,總之劉詢寵幸了她之后是平安無事。
雖然據傳能尅夫的這個王姑娘并不怎么受宣帝寵愛,但是宣帝念在其父是老相識的份上,還是封她為婕妤。
王婕妤雖然并不怎么受寵,但是正如前所述這是個謹慎老實的女人。她對于自己能夠在宮中有一席之地已經很滿足,所以雖然自己無兒無女又不受寵,卻毫無怨言。
宣帝也正是看中了她這一點,才將她立為掛名皇后撫養皇太子劉奭。被封為皇后以后,她還是很本分,一心只是照顧太子,并不和后宮的那些寵妃們勾心斗角。
這個世界上,能如此知足的女人實在不多;而能夠在皇宮這樣的環境中仍然保持如此知足常樂的心態,只能說這個老實到有點笨的女人是大智若愚吧。
在邛成皇后的精心照顧下,我們的劉奭太子茁壯地成長著。劉詢對這個兒子的教育也是十分上心,先后派丙吉、疏廣、黃霸以及蕭望之等人擔任太子太傅。師資陣容可謂強大。
五鳳元年(前57年)的時侯,年屆十八的劉奭行了成人冠禮(女子成人禮為笄禮)。
看起來一切都很好,老皇帝身體健康,儲君太子已經長大成人,將來最高權力應該能夠平穩過渡。
就像21世紀的時候一個姓金特別喜歡用太陽起名的那個家庭做到的那樣。
可是,對于大漢王朝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宣帝不喜歡太子。
由于皇太子劉奭性格比較柔弱,喜歡儒家經術(其實看看師資名單也能猜出個大概)。
太子劉奭對漢宣帝任用的官員大多為精通律法的人頗有點微詞;加之宣帝又接連處死了蓋饒寬、楊惲、韓延壽等人,很有意見。
于是太子劉奭就趁一次和漢宣帝共同進餐的時候,很不正式地向他爹進言說:“陛下過于依賴刑法,應該多重用儒生。”
雖說宣帝表面上看來對儒家學說頗為重視,并在甘露三年(前51年)的時候在在石渠閣召開了盛大的儒家經學會議,講論“五經”同異問題,并確定了一些儒家經典的官方承認版本。極大地推進了儒家思想在漢朝的傳播的廣度和力度,也真正確立了儒家思想為各種學說之尊的地位。
然而儒家的東西到底該怎么用,那些儒生們到底有幾斤幾兩重,宣帝自己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這些人平時講講課,進進言也還湊活著用;至于真正干實事的時侯,一邊涼快去吧。
因此聽到太子在如此場合以如此方式的如此進言,漢宣帝大為光火:“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如何能像周朝那樣,只用所謂的‘禮義教化’呢!況且那些俗儒們個個不識時務,是古非今,有名無實,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
宣帝說得明白:我要的是霸道,尊儒?沒錯,面子上是這樣的;不過,骨子里是陰法陽儒。
宣帝于是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也是,有句話說寧可生兒如狼,不愿生兒如羊。估計果決剛毅的漢宣帝自己也納悶怎么生了這么溫柔一兒子。俗話說將熊熊一窩,皇帝要是比較窩囊,對帝國來說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諸位看官要說了,這有什么難的,換個太子不就完了嘛!
宣帝還真不是沒有動過這個心思。宣帝次子淮陽王劉欽特別喜歡研究律法,人也機靈,很有才干。他娘張婕妤也特別受漢宣帝寵愛。因此,漢宣帝逐漸疏遠太子而轉向淮陽王劉欽,曾幾次當著別人面稱贊劉欽說:“真我子也!”
所以,宣帝曾經很有意要立劉欽為太子。而劉奭之所以最后能安穩地坐住太子的位置,和他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是因為另外兩個人:他娘恭哀皇后許平君和他兒子未來的漢元帝劉驁。
由于劉奭是許平君在宣帝微賤之時出生的,許家對劉詢的恩德不可謂不深。加之許平君當上皇后不久后就被霍顯害死,所以劉詢實在不忍心廢黜她的兒子。
另一個原因就是劉奭的兒子劉驁。劉驁出生在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劉詢特別喜歡這個孫子,整天帶在身邊。所以說這個皇孫劉驁,也給劉奭加了不少分。
因為這位劉驁同志后面有專門一章寫,所以這里先不提他,先提提他娘王政君。
王政君是魏郡元城人(今河北正定),也是出生在官宦世家。
他的爺爺王賀(字翁孺)在武帝年間任繡衣御史。
這個官位得介紹一下,繡衣御史,本名應該叫繡衣直指,是武帝年間設置的一個官職。起因是由于武帝末年民變比較多,很多地方官吏不怎么鎮得住,漢武帝就弄出這么一個官職,相當于中央特派員,來督促地方官員剿匪。類似于中央剿匪委員會委員。
這個官可威風,持斧仗節,興兵鎮壓民變,對于刺史郡守以下督捕不力者可以先斬后奏。由于這個繡衣直指都由御史擔任,因此也就被稱為了繡衣御史。
話說王政君的爺爺王翁孺當年和其他繡衣御史們一起奉武帝詔命到各郡國平民變并督辦鎮壓不力的官吏,同去的御史回來復命的有的累計誅殺達到了上萬人。
王翁孺倒好,他很同情這些所謂的賊寇(其實大多數是被逼走投無路的貧民),因此并不極力剿殺;而對于那些鎮壓民變不利的官員,他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得過且過地放過了。
等到回京城復命,王翁孺的誅殺問卷得分為一個完美的鴨蛋。
這個數字和別人的工作成績相比差距實在不是一般的差。漢武帝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王翁孺這個家伙玩忽職守,出工不出力,于是就罷了他的官。
王翁孺頗感慨地說:“聽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救千條人民的話,子孫會得到善報而封爵!我放過了一萬來號人,子孫將來的回報估計應該不菲吧!”
還真讓王翁孺說中了。
王翁孺有個兒子,叫作王禁,官至廷尉史。據說這個王禁胸有大志,卻不拘小節。比較喜歡女人和酒,娶了數目可觀的妾。
老婆多了的直接結果當然就是孩子比較多,他一共有四個女兒,八個兒子。人數足夠打一場男女混合籃球賽,而且連裁判都不用另請外援。
其中二女兒,就是王政君。他的八個兒子,依次是王鳳、王曼(次子,早逝)、王譚、王崇、王商、王立、王根和王逢。因為這些個人以后人人有戲,所以區區在下才不厭其煩地把他們的名字列出來。
王政君的母親李氏是個挺有個性的女人,看著自己的老公娶了一個又一個,一怒之下就改嫁了。所以王政君小的時侯還是蠻可憐,天天唱著“世上只有媽媽好”過著缺乏母愛的日子。
王政君雖說有個酒色之徒的爹和半路逃跑的娘,但是她不但模樣出落得標志,品性也是溫柔賢惠。因此提親的人不少,剛過及笄之年就被他爹許配給了人家。
可惜,王政君還沒有過門,她許配的那個男人就病死了。后來東平王聽說了王禁有這么個出色的女兒,就要納她做姬妾。可惜還沒有過門,東平王又掛了。
這下王禁嘀咕上了,怎么這個女兒難不成是個掃帚星克夫命?又想起來,王政君那個改嫁的娘說在懷上這個女兒之前之前,夢見月亮鉆到她的懷里,后來就生下了王政君,莫非這個女兒異于常人?
于是王禁就找人給王政君算了一卦,這一算下可了不得。算卦之人說:“你閨女命極富貴,將來所嫁之人一定是顯貴之人。”
王禁很高興,開始對這個女兒青眼有加,開始加大對王政君的教育經費投入。教王政君讀書認字,彈琴鼓瑟。
五鳳年間中,王禁把十八一朵花的王政君送入宮中。王政君初入宮中的級別是最沒有地位的家人子。低到什么地步呢?元帝之前,皇后以下妃嬪的級別最高的為婕妤,家人子和婕妤差十四級。
明顯是金字塔最底層的那種。所以如果沒有意外,王政君將在宮中混個幾十年,然后到老的時侯趕上大赦什么的領一筆退休金回家養老。過著“白頭宮女在,閑話說元帝”的生活了此殘生。
然而,估計是王翁孺的善行該得報了,一個極其偶然的事件,讓王政君乃至她的家族飛黃騰達。就在王政君入宮的那一年,劉奭最寵愛的司馬良娣病重,這個女人臨死前對劉奭說;“我不是死于壽數已盡,是其他妃嬪們把我咒死的。”
這位太子劉奭倒是個癡情種子,眼見心愛的女人死于非命(至少他認為是這樣)。劉奭心情極度悲憤郁悶,而且又認定其他妃嬪是殺死司馬良娣的罪魁禍首,所以從此對于其他妃嬪一概不理。
事情傳到宣帝的耳朵里,宣帝覺得事情不能這樣:太子都二十多了,還沒有孩子,你這不理會這些妃嬪不要緊,我這孫子什么時侯能抱上啊?!
但是這種事情畢竟不好皇帝自己出面,宣帝難道能下個詔書給太子說:“朕命你今天晚上要和妃嬪XX云云。”
宣帝考慮這個事情還是要講究方法。于是命邛成太后從宮女中挑一批出眾的,找機會讓太子挑一挑,有能看上的,就賜給太子。
邛成太后立馬招辦。于是什么海選初選復選,層層選拔后挑出了五個覺得還不錯的,就準備讓劉奭過過目,看看有沒有能入太子法眼的。
趁著劉奭進來請安,邛成太后連忙叫人把那五個精挑細選的宮女叫來,一溜兒排開,跟現在某些娛樂場所的某些場景很相似。然后讓旁邊的女官偷偷問劉奭有沒有能看中的。
劉奭這時還陷在對司馬良娣的深深思念中難以自拔,根本就沒心情來當這個選美大賽的評委。但是礙于邛成太后的好心和面子,劉奭敷衍說道:里面有一個還湊活事吧(其實他估計連這幾個人長什么樣都沒有看清)。
女官問太子具體指的是哪一個,劉奭頭也不抬地頗不耐煩隨手一指。女官隨手看去,還是沒有弄清楚太子的龍爪到底指的是誰,又不敢再問。
恰好這五個宮女中,有一個宮女身穿絳色邊曲裾(不懂的同志參照電影《畫皮》里面的劇照),在眾宮女衣衫中頗為顯眼。加之這位絳衣女子的位置離太子又近,看起來長得也算標志。于是女官便以為太子指的就是這個女子,就向邛成太后復命說太子看上的是那個絳衣女子,邛成太后一看太子選中了一個,高興得不得了,立馬讓掖庭令把這個宮女送到了太子宮。
這個宮女就是王政君。
估計是司馬良娣去世以后劉奭單身的時間也不短了,畢竟皇太子也有正常生理需求,面對一個十八歲的妙齡美女,一番云雨自是難免。不過從那以后,劉奭也就不怎么待見王政君了。
要說也巧合,劉奭那么多個妃嬪,他寵幸過的也不在少數,可惜一個也沒有懷上孩子。他和王政君就一晚上,人家王政君還就懷上龍種了,還是個兒子。
甘露三年,王政君生下了一個男孩,是為后來的成帝。宣帝對這個嫡皇孫喜愛的不得了,賜字太孫。
太子就聽過,叫太孫的還真是不多,這個隔代指定的意圖實在是很明顯。
宣帝給這個孫子起的名是b驁,希望他成長為千里馬。可是事與愿違,事實證明這個劉驁成長得應該更像是口千斤豬。
但是不管怎樣,母以子貴。有了這個寶貝兒子,王政君后半輩子算是有著落了。
就這樣,王政君意外地成為了太子的妃嬪,又意外地懷上了太子的孩子。接連兩個意外成就了王政君。不過不管是王政君她爹王禁還是當時已經去世的她爺爺王翁孺估計沒有想到,對于王家的飛黃騰達來說這還只是個開始。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歷史的偶然性太強。如果不是元帝的龍爪隨便一爪點中了王政君,如果不是兩人一做就中獎,就不會有后來的成帝以及更后來的王莽篡權,自然也就沒有了光武帝中興,當然也就沒有了異彩紛呈的三國時代,也就沒有了羅貫中他老人家對風靡中華大地好幾百年的《三國演義》……
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今后幾百年的命運其實決定于時年18歲的王致君女士前一晚上的睡眠質量以及早上起床后梳妝的水平。因為如果她前一天睡眠不好引起內分泌失調從而導致臉上長了幾個小痘痘,或者當天選擇的發型和衣服或者梳妝風格不討元帝(準確地說應該是邛成太后手下的那位女官)的喜歡的話,那么中國歷史就不是這么一個軌跡了。
然而假設就是假設,事實上王政君不但為元帝生下了兒子,而且在元帝繼位以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后,她的兒子皇帝的嫡長子劉驁被立為太子。
這母子倆―――西漢滅亡的兩個關鍵人物,就都齊了。暫且不表這母子倆,咱們先看看柔弱好儒的元帝如何治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