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正史:太學淵源
- 勾牙
- 十四張嘴
- 1984字
- 2020-10-23 23:59:47
提到在巴瑞利索斯和怒不大利亞兩大聯邦之間的太學演武交流,這不得不先提一下兩大聯邦的幾所最高太學。
先說怒不大利亞:
不光是怒不大利亞,在整個大陸范圍內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走進托達奧西德的不一定是天才,但是走出托達奧西德的一定是人才“。沒錯,托達奧西德太學自建校來一直名冠全國,雖飽經滄桑仍屹立不倒,其招收學生的門檻固然很高,但是就其培養人才的能力而言確實是怒不大利亞整個聯邦內首屈一指的。每年從整個大陸趕到托達奧西德太學城的青年才俊不知凡幾,但是能有幸加入托達奧西德的人數卻只有很小的一個比例,而能順利通過學業走出校園順利畢業的更是飽經雕琢才得成器,個人能力絕對是上上之選。而由于托達奧西德的過于強勢,若刨除掉它不提,整個怒不大利亞聯邦就沒有幾個太出彩的太學了。
而在大陸遙遠另一頭的巴瑞利索斯聯邦,出名的太學就不像怒不大利亞這樣唯托達奧西德一枝獨秀,具有相同地位和教學水平的太學足有5家,包括由原來太行太學分出來的太道和行道兩所太學,塔莎索亞(大概意思是攀登高山)太學,慕真法太學和最近幾年異軍突起的利加迪太學。
正如可想見的,原來的巴瑞利索斯確實存在著一所實力可媲美托達奧西德的太學屆巨無霸——太行太學,很可惜的是,到了第五代繼承人的時候,由于幾位候補校長對一所太學的辦學宗旨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產生了巨大的分歧,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最后只好分道揚鑣,將偌大的太行太學分作兩所同樣頂尖的太學,即后來的太道和行道。太道太學仍留在太行太學本來的所在地,而行道太學則遷至伯頓族王城附近,儼然有成為貴族學校的趨勢。另外幾所學校原來也是被壓制的很慘,見太行如此自毀長城哪有不抓緊機遇的道理,紛紛強勢崛起,現在看來倒也是各具特色,但是總的說來,現在這五所太學實力確實是相若的。
介紹了兩大邦國的幾所頂尖太學,就要說明一下原力武學在這個科技其實還算發達的大陸的地位了。
極之大陸風光固然是不錯的,但就其生存環境來說,其實并不是很好。在原力武學發現之前,人類的生育率一直不高,即使是以生育率高著稱的深谷國王族也是如此,要是生了二胎,父母的壽命和之后的生育率往往就會急劇下降,如果要是不小心中了大獎再生個三胎,說不定才活個四五十歲就得壽元耗盡一命嗚呼。所以原力武學的誕生對于增強人類體質,增加勞動人丁來說簡直是天賜重寶。不管是哪個國家對原力武學的推廣都是不遺余力,可以說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原力武學的發展才得到了有力的助推。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太學教育對原力武學的重視當然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越是優秀的人才,國家越是需要他能多工作幾年,甚至哪怕能多留下些優秀的后代那也算是對國家做出巨大貢獻了。而為了促進這一全人類的共同事業發展,兩大聯邦的幾大太學的首腦聚在一起商量出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每隔一年舉辦一次太學間的演武交流會。
演武交流會輪流在怒不大利亞與巴瑞利索斯之間句型,具體內容包括武學研究報告會,最新輔助修煉的技術展示會,以及重頭中的重頭——演武交流大賽。當然,參賽的選手年齡限制在二十二歲之下,十七歲之上,在各自校內進行初賽的選拔后匯集一堂,進行最終的淘汰制比武大賽,表現優異的選手將會獲得珍貴的獎品并獲準在各校留學交流,而最終奪魁的學子無疑將給自己的學校帶來無比的榮耀。
其實兩個聯邦已經和平共處多年了,平時各自的戰事也少,像這樣的演武大賽對于國家對于各國人民來說簡直是十分難得的盛會,冠軍是哪個學校,哪個民族的選手表現最為突出,甚至包括哪個選手長相最為出眾都會在比賽開始甚至于結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刮遍整個大陸的颶風。上一屆的主辦方是怒不大利亞的一所醫藥學院(畢竟不能總是托達奧西德……),這一屆則輪到巴瑞利索斯的名校慕真法太學。
大賽的預熱期從各地區的預選賽啟動之時就已告開始,由于到最后的時候每個聯邦都只能派出50名武藝最為精湛的學子,名額十分有限,機會又是如此讓人垂涎,所以當預選賽一開始,各地的太學都會陷入一種特別激動的情緒之中,到處是賽前緊急訓練的學子和從各地趕來賽場助威的家長,老師們也是各種鼓動和動員,尤其是對于一些不太知名的地方太學來說,為了這揚名立萬的一刻,整個學校乃至于整個城鎮都會進入一種完全狂熱的狀態中,空氣中都會凝結著類似于“一戰成名“”咸魚翻身“之類的氣氛,有的會推出一兩位所謂”希望之星“”種子中的種子“,而有的則會故作神秘對學子進行特訓以期造成殺手锏和秘密武器的效果。
當然,一切在真正壓倒性的實力面前都只是玩笑一句,交流賽的預選賽對于托達奧西德的師生來說,該比便比了,便像是一次稍微重要些的記名考試罷了,甚至對于一些同學來說,預選賽的難度上還較平時的期考略遜之,畢竟如果平時的考試還要加入各種理論和戰術戰略實操筆試,而演武交流賽之流,正如上屆的交流賽冠軍,如今已畢業進入帝國颶風騎士團任職的比才所說:
“那不過是比誰的拳頭硬罷了,托達奧西德的拳頭向來沒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