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魚:一個魚頭和千島湖的故事
- 鄭家平 屈波
- 3277字
- 2020-10-30 17:28:53
第五節 碧波芳華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分,如果你走在千島湖鎮街頭,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館里,到處閃爍著“千島湖有機魚”“生態魚”的字樣,而在餐館最顯著的位置,常常放大著一張巨網捕魚的照片,或是那張在當地幾乎家喻戶曉的小女孩抱魚的照片,時時提醒著食客們千島湖所特有的魚類資源。說實話,我們很難數清楚這個小鎮到底有多少家魚館,但每個經營者都知道,一條普普通通的淡水魚只要跟“千島湖”這幾個字眼沾上了邊兒,身價立馬倍增。除此以外,更有不少精明的商家,悄悄從外地運來淡水魚,然后投放到千島湖某個庫灣養殖一段時間“鍍金”,這種魚在當地被戲稱為“洗澡魚”或“桑拿魚”,據說每年的銷量驚人。
事實上,千島湖形成之前的淳安從來沒有大規模的漁業生產,盡管當地有一些新安江上的漁民,但為數并不多,生產方式也極為原始。當地的一位老漁民回憶說,他從記事起就跟父母生活在船上,屬于地道的個體戶,當時的捕魚方式很簡單,只有1米多高的用蠶絲織成的小網,用半個月左右就破了;另一種辦法是放釣,一盤釣線放出去有幾千米長,抓到魚后自己拿到市場上賣以維持生計。那時候打魚并沒有固定地點,靠經驗和運氣吃飯。哪里有魚,漁民們就到哪里生活一段時間。

繁華的千島湖魚街夜景
關于傳統漁業,當地曾流傳著一段傳奇。或者也可以說,因為現代漁業的興起,人們重新想起往事。相傳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后,漁民出身的陳友諒揭竿而起,乘勢想方設法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隨后一山不容二虎,與朱元璋展開了3年多的戰爭,后大敗于鄱陽湖一戰,中流矢而死。陳友諒殘部與家屬1000多人為求生存,逃亡至浙江西部的崇山峻嶺,在新安江一帶定居。再后來這1000多人被朱元璋政權貶為賤民,世代漂泊以打漁為業。因其由九個姓氏組成,故稱“九姓漁民”,按照規定,他們不得上岸居住,不準參加科舉,不準穿長衫鞋子,不得與岸上人通婚。當地有歌謠云:“老子嚴江七十翁,年年江上住船篷,早年打敗朱洪武,五百年前真威風!”清同治年間,“九姓漁民”改賤民為良民,但已習慣了多年的水上生活方式。
1960年,新安江水庫蓄水截流后,“九姓漁民”后代的命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岸邊的家已被庫區淹沒,適逢淳安縣成立捕撈大隊,于是一些有經驗的人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新漁業工人。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淳安人開始探索如何走出一條水庫漁業的發展之路。

淳安文化名人王水法
應該說,千島湖發展淡水漁業有著相當的優勢。擁有絕佳的氣候、植被不說,庫區蓄水后,庫內水質肥沃,生物餌料豐富,青魚、草魚、鰱魚、鳙魚等生長較快。1963年,各種魚類年總產量達345噸,其中鰱魚、鳙魚190噸,占總產量的一半。同時,一些兇猛魚類的數量也開始增多。但對當時的淳安人來說,發展漁業之初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卻是如何在面積573平方公里的水域中成規模地捕到魚.1960年成立的淳安縣捕撈大隊當年捕撈的淡水魚只有21萬斤。由此可見,至少在當時,魚類資源的繁衍速度和數量要遠大于人們的捕撈能力。
千島湖的魚為什么難捕?簡單地說,一是水域面積大,魚的活動范圍廣;二是水體深,平均水深達三四十米,而我國渤海的平均水深也只有18米左右;三是生產工具落后。1958年,那時漁民們習慣的捕魚工具除了之前的麻線網、小絲網、釣鉤、卡釣外,居然還有漁用鷺鷥,總計360多只。
此外還有一個實際的難題是,千島湖水下地形復雜,障礙物極多。據一位捕撈隊員回憶說,當時研究了很多捕魚方法,但由于水下有很多原來的民居、大樹,常常網放出去幾個小時候就被劃破了。后來又試圖用燈光誘捕,但成本高,效果也不好。還曾用電捕魚,用一個像收音機接收天線一樣的長竿電擊捕魚,但一來不安全,二來對漁業資源有損傷,也不得不放棄。于是,漁業專業技術人員開始深入捕撈一線,與漁工同吃、同住、同作業,展開技術攻關。
在《新安江開發志》中,我們發現這樣了一條記錄:1962年10月7日,首次使用畚斗網捕撈取得成功,捕獲鰱魚、鳙魚3萬余斤。在浙江淡水所的支持下,經過一次次失敗后,1963年初,一種名叫“攔、趕、刺、張”的聯合漁具漁法終于大獲成功。1964年,國家水產部在排嶺鎮召開全國捕撈技術大會,15個省市的180名代表參加,隨后“攔、趕、刺、張”聯合漁具漁法在全國養魚的水庫普遍推廣應用,并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重大科技成果合作完成獎。這種捕魚法是千島湖在國內的首創,適用于所有的大型水庫漁業。方法大致如下:第一個步驟是偵查魚群,發現魚群在某一個庫灣出現后,立即在出口處下網攔截,包圍魚群,再放置刺網用以驅趕魚群,魚群受到刺網驚嚇后,紛紛按照人們預先設立好的網中水道逃竄,而等待它們的將是最后的畚斗網。此后,隨著技術創新不斷加速及經濟實力的提高,圍網方式也就不限于庫灣,可以在任何水域進行長達幾千米的攔網作業,蔚為壯觀。1965年,千島湖又研制出了捕魚配套機械,首次試制筒式攔網起網機成功,人工起網的勞動力節省一半,提高效率6倍。1974年,適合千島湖捕撈和養魚運輸的掛機研制成功,捕撈隊網船都用掛機拖帶,既節省勞動力又加快了放網速度,漁業不再是重體力勞動的典型代表。
一個陽光柔和的下午,實戰經驗豐富的捕撈隊長在船上為我們生動地講述了捕魚的全過程。
“魚跟人一樣,也是有習性的,根據水質、餌料、光照、水流等情況,魚有自己的生活場所。首先是偵查魚群,找到漁場。看漁場一般在天剛蒙蒙亮之前或是傍晚天還沒有黑下來,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根據魚的習性,魚會在這兩個時段到水面上呼吸,天亮之前,找魚用耳朵聽,聽魚跳起來的聲音,再看水花有多大,以此來判斷是什么魚,魚群數量多少。像鳙魚,出水的聲音是“咕嚕咕嚕”,鰱魚則是“嘩嘩”,動靜大。還可以用鼻子聞,魚多的水域可以聞到魚腥味。魚跳的密度要根據不同的水深、季節來判斷,比如冬季,水質清亮,聽起來像是有10萬斤,但實際上可能1萬斤都不到。夏秋夜短,凌晨3點多就出發;春冬夜長,凌晨4點多出發。
這些年,魚怎么在湖里活動,哪些地方容易出現魚情,水下的地形如何,早就像地圖一樣印在了我們的腦子里。攔網一般高75米,長度有四五千米,發現魚群后,兩條船迅速下攔網形成包圍圈,根據水的深度和流向設定好魚群的逃跑路線,同時在包圍圈里設刺網。刺網就是白絲網,魚多的地方放密一點,少的地方放稀一點。一道道放下去,魚怕光,也怕網,受到驚嚇就要逃命,它知道絲網有危險,然后我們設一個缺口,用石塊把網沉下去,魚進來就出不去了。整個過程完成大概需要兩三天的時間,頭一天找魚群,下攔網、刺網,順利時第二天一網打盡。”

千島湖捕撈隊捕魚作業
事實上,捕魚在當年依然是件辛苦的事情,好在那個時候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不高,耐得住寂寞。曾幾何時,他們的耐受力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我們無意中聽說在捕撈隊有這樣一位奇人,他的工作是住在一條小烏篷船上隨時解網系網。有船經過的時候,船上人會發出信號,他就解網,船經過以后,他再系網。為了這項簡單而有些枯燥的工作,他獨自在小船上生活了40多年。與世隔絕的生活鑄就了他的淳樸,也帶給了他對生活的特有理解,只是少有人知。
當年,捕撈隊員常年生活在湖面上,難得上一次岸。偶爾去岸上也只是理個發,買點生活用品,當天晚上還是要回到船上住。船上沒有電,點煤油燈,休息的時候大家就看看書,聽聽收音機,或是聊聊天。送來的報紙一般是過期舊聞,買菜也很不方便,每天強制性地吃魚,很多人都吃得倒胃口了。更為難受的是,很多人無法照顧家庭,還有的人在船上住久了,偶爾回趟家竟然不適應陸地生活了。
當時的捕撈隊員腦海里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完成公司規定的產量,改善生活,然后就這么日復一日地生活下去。有人打熬不住,走了,極少數人堅持下來,倒也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也有些人后來上岸走上了公司的管理崗位,他們談起從前那段生活,卻沒有人叫苦,對湖和魚有沉思,有深刻的情感和理解,反而有幾分懷念。
近年來,捕撈隊的工作船不斷更新換代,有了電,也裝上了中央空調,活動空間更大了,也有了很多休閑娛樂設備。捕撈隊員們不曾想到,后來的人們會對他們的每一個生產環節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樣也不會想到,他們的生活條件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他們的事業終將煥發出一種奇異而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