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個插曲
- 不想當將軍的娘娘不是好園丁
- 錦繡前程mm
- 2059字
- 2022-08-03 23:56:04
聽了符彥卿的話,符夫人不由驚道:“卸甲歸田?這是為何?難道朝堂有變故?”
符彥卿時任盧平軍節度使,又被劉承祐封為魏國公,可以說位高權重。若沒有兵權,盧平軍節度使之職難保,獨剩魏國公一個空殼。當此亂世,誰都希望掌握權勢,才能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符彥卿卻想主動放棄兵權,做一個什么也不管的釣魚翁,怎能不讓符夫人驚疑。
符彥卿捋捋胡須,未做回答,轉身看向我和符昭信問:“你們覺得這個主意如何?”
我低頭思索片刻,遲疑地回答:“難道父親此舉是以退為進,為了更好地保全整個符府?父親上交兵權,表明自己無心權勢紛爭,這樣可以讓新帝放心。新帝放心了,君臣之間沒有猜嫉,父親和符府才能保全!”
“原來如此!”符夫人松口氣。
符昭信沉思道:“我覺得父親主動提出上交兵權,應該是做給其他節度使看的!父親帶頭振臂一呼,其他節度使效仿上交兵權,將兵權集中在新帝手上,豈不是解決了新帝的心頭大患!父親這一舉不遜于從龍之功!不知我說的是否正確?”
從龍之功說的是王殷之流,陪著郭威一路打到汴京,并將他推上權力巔峰——皇位。這些人將來封侯拜相,不在話下。
符彥卿雖然暗地里為郭威做了很多,而且兩家是世交,私下關系不錯,但哪里能和他們相比!
“帝心難測,常言說伴君如伴虎!我這么做是為了保全咱們符府!若棄了兵權能落個清閑也好,總比丟了性命強!”符彥卿搖搖頭沉聲道。
是啊,郭府上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想到這符夫人的臉色霎時白了。
“我想郭老將軍不是這樣的人!”我安慰符夫人。
符彥卿摸著胡子說:“此一時,彼一時!時移事異,人也是會變的!我們能做的就是隱忍收斂,避其鋒芒!所以卸甲歸田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聽了他的話,符夫人沉默地點了點頭:“也好!無論將軍作何選擇,我們都支持!”
符昭信臉色沉重,他不得不認同父親說的話。現在形勢不明,無論如何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能擁有權勢當然最好,但得要有命享!與性命相比,權勢乃身外之物,根本算不了什么!
符彥卿的話讓我對他有了新的認識。都說武將們是大老粗,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而符彥卿絕對是個例外。他不僅是個馳騁沙場的老將,更能讀懂人心、趨利避害,難怪他歷經幾任皇帝都能在官場上屹立不倒,混得風生水起!
符彥卿實在是個牛人!
符彥卿回來后,沒過兩天就迎來了除夕。
往年除夕夜,符府張燈結彩,發紅包、賞煙花,好不熱鬧,今年卻因國喪闔府一片寂寥。白天還下了一場大雪,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下了幾個時辰,到傍晚時分雪的厚度可以沒到小腿。天氣如此寒冷,更沒有人愿意出門了。
我和嫣然結伴躲在紫竹園里的小樓里下棋、看書,用自己的方式守歲。
“姐姐這本《水經注校證》從何而來?書中寫的是什么內容?姐姐看完了嗎?”嫣然從一堆書里淘出厚厚一本,翻了翻問道。
我正在看一本游記,聞言抬頭看向她,認出這書是我從河中城回汴京的路上西禮送的,便回答道:“這書啊是別人送的。書中記載了一千多條河流的地理風貌,文章內容太過晦澀,我也沒正經看,閑的無聊時翻翻。我看那上面的字甚好,覺得用來臨摹練字倒是挺好,所以也就看了一些。”
“別人送的?”嫣然輕輕翻動書,喃喃道:“難道書是柴大哥送的?”
我連連搖頭:“當然不是,送書的另有其人。”
“可這上面的字看著眼熟,像柴大哥所寫。”嫣然皺眉道。
我不由心中一動。
那段時間,西禮給柴榮打下手,處理河中城內事務,如果柴榮想借他的手送我一本書,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他為何不親自給我?為何通過西禮送來?
所以,應該不是他送的吧?字有相似,不一定是柴榮寫的。
我不禁搖搖頭。
想不出來算了,不為難自己的腦袋瓜了!
想到這,我微微一笑,對嫣然道:“的確不是柴大哥送的。而且會寫梅花小楷的不止他一人,可能是相似吧!”
嫣然失望地放下書:“原來如此!我還想著借回去看呢!既然姐姐說內容太過晦澀,我恐怕看不懂,還是算了!”
我放下手中的游記,看向她:“妹妹何時想要看了,隨時都可以遣人來拿!”
這個小插曲并沒有引起我的注意。
一本書而已,只是單純地覺得上面的字體好看,用來臨摹練字罷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
每日,我都能得到大江叔派小黑送來的“時政早報”:
正月初十,李太后下懿旨,歌頌郭威圣明之德,要將后漢傳國符寶授于郭威。更有百官為郭威歌功頌德,鍥而不舍地上表請奏郭威即帝位。
正月十五,郭威“迫于無奈”終于登上皇位,宣布國號為“周”,年號“廣順”。
……
一切都在朝歷史既定的方向前進。
郭威在位期間,崇尚節儉、虛心納諫,是個難得的好皇帝。只是他在位僅四年,五十一歲就因病駕崩,實在太過可惜。
與他同時期的武將壽命都比較長,比如符彥卿。
但常年的征戰,侵蝕了他的身體健康,劉承祐對他的猜忌,讓他心力交瘁,家人的意外離世,更是深深打擊了他的身心!
即使疾病纏身,也阻擋不了他當一個仁厚愛民的皇帝的腳步!
究其原因,應該與郭威從小的經歷有關。他出身將門世家,然父母早逝,只能依附親戚將他養大。從小飽經生活苦難,他深知老百姓生活的疾苦。這些經歷也讓他明白農業和經濟的重要性,所以他在位期間,仁愛百姓、減輕賦稅,鼓勵農民種植各種農作物,大力發展農業,推動經濟發展,為后周第二任皇帝柴榮進行的統一大業,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