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建炎南渡
- 大宋的那些事
- 小辛米
- 1231字
- 2020-10-20 00:00:00
上回我們講了紹熙內禪,這回來講講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發生在兩宋交替之際康王趙構為了躲避北邊異族女真人的侵略追擊,而南逃至江南的事件。
“南渡”,也稱“衣冠南渡”,原來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后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
1126年(靖康元年)北方的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
1127年(靖康二年)三月,金軍大肆搜掠后,立張邦昌為楚帝,驅擄徽、欽二帝和宗室等北返,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或“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之恥”。
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于次年五月初一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腦。南宋政權初建,他迫于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一意享樂。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舊歷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
迫于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
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兵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簽書樞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史稱苗劉兵變。
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對于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
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隨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
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將臨安府定為南宋的行在。
金兵暫停南侵,宋高宗便抽調精兵鎮壓荊湖、江西、福建等路的農民起義軍和盜匪,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他雖然在防御金兵方面作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防務,但只把軍事部署作為乞降的籌碼,始終沒有收復失地的打算。
他把金朝派到南宋進行誘降活動的秦檜予以重用,任為宰相,同秦檜加緊進行投降活動,竭力壓制岳飛等將領的抗金要求。
當紹興十年(1140)各路宋軍在對金戰爭中節節取勝時,宋高宗擔心將領功大勢重、尾大不掉,又怕迎回欽宗后自己必須退位,于是下令各路宋軍班師,斷送了抗金斗爭的大好形勢。
此次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炎元年,故也稱建炎南渡。一般認為,經過這次大規模南移,中原地區徹底衰落,中國的經濟中心最終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江南地區。
建炎南渡的人口具體有多少無法統計,但是當時人說“中原士人、扶攜南渡,不知幾千萬人”,“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可見,建炎南渡,是一場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逃難歷次。
建炎南渡是也成為北宋和南宋的分野,影響深遠,和靖康之恥一樣是南宋人(乃至整個漢族人)的傷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