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 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
- 1764字
- 2020-11-02 18:03:30
第十三問 馬克思主義有些什么樣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基本認識。通過這些基本觀點,我們就能以“點”帶面了解馬克思主義是什么。
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不依人的感覺而存在,但能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統一于物質的。這種物質統一性首先表現在意識統一于物質,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種特殊的物質器官的機能,但人腦不會自己分泌意識,意識不過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映像,意識能動性的發揮必須以尊重物質世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因此,閉門造車、向壁虛構都是行不通的。物質世界的統一性還表現在人類社會,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人類獲取生活資料的活動是物質性的活動,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經典名言
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恩格斯
物質世界處于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之中。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方式不是死水一潭,而是如恩格斯描繪的“辯證圖景”那樣,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有規律的。唯物辯證法揭示的基本規律有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其中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當然這個矛盾不是日常生活理解的“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而是講矛盾具有斗爭性與同一性的兩種屬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并不可怕,因為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這種矛盾也體現在處理人與世界的關系之中。人為了生存,就必須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就必須要處理好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人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實踐的基礎上獲得真理性的認識,并用認識去指導實踐,才能獲得成功。實踐不僅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還有改造社會的實踐和科學實驗等等。
如何認識社會,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看法相反。馬克思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他堅持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指的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產方式。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說得很實在,他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決定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個規律與物質生產方式緊密相關。物質生產方式包含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也蘊含著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當然,不管是哪種動力要素,沒有人的參與是不行的。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并認為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本身也在發展,這個發展過程要經歷從自然經濟條件下對“人的依賴關系”,發展到商品經濟條件下對“物的依賴性”,最后才能達到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當然,這個過程有些漫長。
馬克思主義借助其哲學方法論,探尋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提出了關于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一般規律的觀點,關于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觀點,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的觀點,關于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本質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的不斷運動為資本主義最終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提供了客觀必然性。不過整體性的替代還需經歷較為漫長的過程,只有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才能實現。而無產階級的勝利不過是為了“消滅自身”,為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的共產主義社會準備條件而已。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必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全面進步,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在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