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展與區域合作
- 張虹鷗 黃耿志
- 3705字
- 2020-11-06 15:17:16
前 言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外交部及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目標是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可見,“一帶一路”是中國在深化改革開放階段提出的重大國際合作構想,是中國積極探索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創新嘗試,有助于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從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多年中國以“引進來” 的方式深入參與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共建“一帶一路”則標志著以中國“走出去”為鮮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階段的到來。的確,從地理學研究側重點看,由于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的經濟奇跡主要得益于國際資本輸入和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國內地理學以研究和解決國內人文經濟地理問題為核心任務。然而,2014年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因為這一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達到1 231.2億美元,首次超過吸引外資金額的1 195.6億美元,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以對外全球化和資本輸出驅動為主的全新時期。這與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首次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不是巧合,而恰恰反映了國家高層對戰略時間節點的準確把握。從國家發展與科學研究使命的關系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意味著中國進入“全面認識世界”的歷史新篇章,學科的使命需要從服務“引進來”的被動全球化拓展至服務“走出去”的主動全球化。國內知名經濟地理學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研究員認為,共建 “一帶一路” 為學術界提出了很多科學問題,其中,需要地理學界加強研究的議題包括:地緣政治關系的核心要素和驅動機制、沿線國家的國別地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和海陸運輸的空間組織等。
在此背景下,本書試圖從地理學的視角開展對東南亞國家的國別地理研究。東南亞地區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緬甸共11個國家構成,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連接亞洲與大洋洲,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是在2013年出訪印度尼西亞時首次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根據《愿景與行動》,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點暢通通道,中國—東盟“10+1”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合作機制之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合作平臺??梢?,東南亞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前沿陣地之一。
從地緣經濟和政治視角看,東南亞地區也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論及海外利益與中國地緣經濟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陳迎春認為中國的地緣經濟空間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周邊層次,指地理上與中國接壤的周邊國家,由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構成;二是大周邊層次,指地理上與中國不接壤,但在經濟與戰略上密切相關的區域,主要包括南太平洋區域、南印度洋區域和中東—北非地區。東南亞地區處于中國第一層次的地緣經濟空間范圍,但與同層次的東北亞、中亞地區相比,東南亞對中國具有更重要的地緣經濟意義。首先,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合作基礎尚較為薄弱,而在東北亞地區,受制于復雜的歷史糾葛和現實地緣政治情勢,區域合作尚未有實質性進展。與此相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合作日益深入,建立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10+1”等區域合作平臺和機制。其次,中國90%的進口石油需要通過海上運輸,而其中60%的石油需要經過由東南亞國家扼守的馬六甲海峽。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經濟上的合作和相互依存性,對保障我國能源通道安全具有戰略意義。最后,通過與東南亞開展平等互利的地緣經濟合作,有助于增強政治互信,消除潛在的所謂“中國威脅論”,為我國的和平崛起構筑穩定的地緣經濟和政治環境。
從發展的基礎看,東南亞與中國的經濟交往日益密切,是中國資本輸出的重要承接區和進行國際經貿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已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4 804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更重要的是,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東南亞國家的豐富資源可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物資保證,而中國的資金、技術等優勢有助于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的潛力巨大。因此,開展東南亞國家的地理研究,揭示東南亞國家的地理特性及國家間的差異性,對“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推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近年來,對東南亞的歷史、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熱點。各國間的東南亞研討會和民間交流日益增多,極大地豐富了東南亞研究的課題,拓展了東南亞研究的范圍,促進了東南亞研究的發展。隨著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系的深入發展,有必要加強對東南亞國別地理的研究。目前,從地理學的視角開展對東南亞國家的研究仍較為缺乏,對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化、工業化、土地利用、交通基礎設施、資源利用、未來發展規劃以及國家間的差異仍缺乏深入的認識,對諸如東南亞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所處階段、交通基礎設施發展、資源稟賦優勢、未來發展理念、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領域及模式等問題還不是很清楚,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本書借助地理學的分析工具及方法,充分利用可獲取的數據開展研究。這些數據包括世界銀行數據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數據庫(FAOSTAT)、全球30米地表覆蓋產品(GlobeLand30)、DMSP/OLS夜間燈光數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東盟統計年鑒、國際統計年鑒、中國國家商務部和海關部門發布的有關數據以及東南亞各國統計局與主要城市政府網站的數據等。以對這些基礎數據的分析為主,本書還結合已有的東南亞研究文獻,并利用中國—東盟中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博覽會等權威網站的信息,對有關議題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
本書力圖體現地理學的綜合性,對東南亞地區的地理環境、城市化、工業化、國際貿易、資源稟賦、土地利用、農業生產、交通基礎設施、旅游發展、社會經濟和空間規劃等議題開展研究。本書的特色在于在對各個議題的分析思路上,既注重整體性、區域性,又注重差異性、國家性,力圖在揭示整個區域發展輪廓的基礎上,分析區域內部各個國家的特性及存在的差異性。這種分析思路有助于從整體層面上認識東南亞地區發展的特征和趨勢,同時又不失對國家獨特性的關注。由于東盟組織的存在,東南亞在許多場合常常被當作一個同質性整體來敘述和看待,無形中掩蓋了區域內部的差異性,不利于全面認識東南亞地區發展的性質。本書的研究將有助于加深對東南亞地區的認識,揭示了東南亞地區是一個由不同政治體制、不同經濟發展層次、不同發展訴求、不同資源稟賦的國家構成的異質性地區。
本書共分為十章。第一章從自然、政治與社會文化環境概述了東南亞的綜合地理環境。第二章和第三章從城市化、城市體系、人口與勞動力方面分析了東南亞的城市和社會發展特征。第四章從工業化階段、產業布局、投資環境和投資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東南亞的經濟發展特征與格局。第五章分析了東南亞的土地資源、土地利用格局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特征。第六章從礦產資源和能源資源方面分析了東南亞的資源稟賦、生產與消費。第七章從航空、水路、鐵路、公路方面全面分析了東南亞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第八章分析了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產品、旅游市場及旅游產業布局。第九章解讀了東南亞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空間規劃,剖析了各國未來的發展要點,可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規劃對接提供參考。第十章從區域合作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機制以及未來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
本書的撰寫工作由廣州地理研究所張虹鷗研究員主持,各章分工如下:第一章由周晴撰寫,第二章和第三章由王洋撰寫,第四章由黃耿志、金利霞撰寫,第五章由陳偉蓮、李升發撰寫,第六章由蘇泳嫻、王長建撰寫,第七章由吳旗韜撰寫,第八章由張玉玲撰寫,第九章由龔蔚霞撰寫,第十章由黃耿志、龔蔚霞撰寫。黃耿志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
本書以期為有關政策制定和企業投資提供依據。但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指出的,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地區比東南亞更能說明在千差萬別中求得一致時會遇到的各種問題,東南亞是一個復雜和差異化的地區,當然這種復雜性和差異性不僅限于東南亞,也體現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球化時代,雖然以地緣為基礎的區域經濟或政治共同體日漸成為趨勢,但民族國家仍然是主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單元。這意味著中國在推動以“走出去”為鮮明特征的全球化步伐中,需要處理好“超國家體”和國家兩個尺度,也就是說,需要在處理好與區域共同體關系的基礎上,加強與該共同體成員國全方位的雙邊合作機制的建設,這需要對區域整體情況的檢視和各國特性及國家間異同點的深入研究。本書是在這種視角下對東南亞地區的探究,以期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地理學工作者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國別地理研究,發展有助于中國全球化發展的基礎理論。受時間和水平限制,本書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同人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