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書著重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民經濟管理及其理論依據。
除前言與結束語外,本書共有四部分十七章。
第一部分是總論,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本部分闡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分析的前提和過程,以及國民經濟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第二部分至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至第十七章,由近期國民經濟管理、中期國民經濟管理、長期國民經濟管理三個部分組成。這三種國民經濟管理的中心問題是不相同的。
近期國民經濟管理(第五章至第八章)的中心問題是調節總需求,或者說以調節總需求為主。就我國近期國民經濟管理而言,“需求大于供給”是基本趨勢,但也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會出現“供給大于需求”的格局。我們要求做到的是在國民經濟運行過程中需求與供給大體上一致,即使出現了“供給略大于需求”或“需求略大于供給”的情況,全都無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在近期國民經濟管理中,要防止的是需求的過度膨脹和需求的較長時間的不足。
中期國民經濟管理(第九章至第十二章)的中心問題是調整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調整將促進供給的有效增長。因此,可以認為,中期國民經濟管理以調節總供給為主。考慮到我國經濟中二元結構(發達部分與不發達部分并存)的現實,在調整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經濟結構時,目的不在于立即消除發達部分與不發達部分的差距,而在于提高生產能力,增加總供給,增加短線產品的生產,發展新興產業,并通過一部分地區的較快增長來帶動另一部分地區的增長,使所有的地區都在原有水平上提高。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如果能做到最富裕地區與最貧困地區之間差距的縮小,那當然是合乎理想的。但即使這種差距仍然存在,甚至差距仍然較大,也不妨礙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此項任務可以留待長期國民經濟管理中去繼續解決,這是比較現實的態度。
長期國民經濟管理(第十三章至第十七章)的中心問題是協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或者說以解決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矛盾、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的矛盾、個人行為與公共目標之間的矛盾等為主。根據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上述這些矛盾都是必須引起國民經濟管理部門注意的。在長期國民經濟管理中,效率增長基礎上的收入分配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兼顧,以及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并重,既是我們力求做到的,也是我們能夠實現的。這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可以充分顯示出來了。
- 國家治理新使命:構建我國海外投資權益保護體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新時代 新征程:“一帶一路”與澳門發展
-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
-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體制變遷中的農民發展
- 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利貧性與利群性研究
- 世界新趨勢:“一帶一路”重塑全球化新格局
- 新基建大時代:聚焦5G與物聯網
- 中國產業轉移年度報告(2020-2021)
- 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指數(2014):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
- 中國領導力:思想領袖看中國與世界
- 轉型期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 中國上市公司質量評價報告(2017~2018)
- 中國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勞動市場性別差異之謎
- 河北省經濟增長的人力資本集聚機制理論與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