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0章 文武之道

  • 遠遁美文薈萃
  • 遠遁
  • 2610字
  • 2020-10-12 10:18:56

《史記》排在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不但史學價值高,而且文學價值也無可比擬。那么它的思想價值呢?我認為,恐怕還要排在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之上。

《史記》有列傳七十篇,排在第一位的是《伯夷列傳》。南懷瑾曾經說過,你如果不明白司馬遷為什么將《伯夷列傳》作為列傳之首,你就沒有讀懂《史記》。南師為什么會這樣說?司馬遷的用意是什么?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來研究一下這篇列傳。列傳中提到了伯夷叔齊的故事。這兄弟二人生活在商朝。商朝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部落國家聯盟。我們知道姬昌他們生活的西歧就是其中的一個部落,名義上歸殷紂王管轄,但是自治權很大,他治下的百姓也談不上被殷紂王剝削和壓迫。

我們都熟悉武王伐紂的故事,尤其是看過《封神榜》的朋友。可是《伯夷列傳》中記載:當武王用車載著文王的靈牌,率軍東進的時候,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諫阻道:“父親死了卻不安葬,大動干戈去打仗,這難道是孝的行為嗎?身為臣子,卻要去殺害國君,這難道可以算做仁德嗎?”周武王左右的人準備殺掉他們,姜子牙卻說:“他們是義人啊!”于是扶著他們離開了。

后來周武王摧毀了殷商的暴虐統治,天下都歸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很可恥的事。為了表示對殷商的忠義,他倆不肯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中,靠著采食薇菜充饑。到了由于饑餓而將死的時候,兄弟二人作了一首歌,歌辭說:“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司馬遷這樣寫是想告訴我們什么?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伯夷、叔齊到底是何許人也。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顧名思義,孤竹國的國君。我們要講的這位國君名叫亞微,是孤竹國的第八代國君。孤竹國就是商朝北部的一個諸侯國,在現在的HEB省東部以及LN省西部,國君姓墨。亞微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次子亞憑,三子叔齊。亞微生前立三子叔齊將來接替他的位置。

亞微死后,叔齊不想當國君,他就把位子讓給大哥伯夷,因為按當時的制度,國君的位子是由長子繼承。可是伯夷因為先前父親命他三弟接班,所以他也不肯違背父命去繼承權柄。于是,兄弟二人先后離開自己生活的邦國,到姬昌治下的周國去考察。我們不能認為這兄弟二人對自己的邦國不負責任,因為他們走后,畢竟還有亞憑在。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這對兄弟的所做所為。哥哥不肯違背父命,弟弟不肯打破制度規矩,從這點上看,二人都是道德模范。

那么阻止武王伐紂有無道理呢?

有道理。因為當時僅管紂王昏庸殘暴,可是并未對西歧的百姓造成多大的傷害。周武王以解放殷商治下的百姓為由去推翻人家的政權,打個比方,就同現在美國說伊拉克不好,敘利亞不好,伊朗不好,委內瑞拉不好,然后就策劃出兵動武,或者經濟制裁,道理都是一樣的。而且按照當時的社會秩序,武王伐紂屬于以下犯上,以暴治暴。

結果怎樣呢?周國勝利了。周公費盡心力地建立了一套禮樂制度,他想讓他的姬姓子孫和全體國民都按他這個制度行事。可惜先前周武王以暴易暴的事實后代都知道,所以他們當然會效仿。結果周朝也就穩定了三百年左右,后來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武王的子孫攻打武王的子孫。

那么如果一個國家(部落)強大了,眼看著周邊的國家(部落)落后,那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作為強國的國君該怎么辦呢?他怎樣來兼濟天下呢?對于這個問題,儒家早有答案。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代生產力不發達,所以人力資源很重要,人不夠多怎么打仗?所以梁惠王就問孟子,說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可為什么國內人口數量上不來呢?孟子說你采取的措施還是不夠有力。接下來他列舉了一系列有效的強國惠民措施,說是你如果這些都做到了,人口數量不可能不增加。

我們現在有許多出國留學的碩士、博士,他們畢業后為什么愿意留在美國、澳大利亞,而很少有去越南、北朝鮮的呢?答案很簡單。古代也一樣。孟子說你如果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了,百姓福利非常好,那么鄰國國君如果殘暴,不施仁政,你不用打他,他的國民都跑到你這邊來了,你的國家不就強大了嗎?

誠然,現在的社會情形同古代不一樣了。可是也有相似的地方。比方說美國。美國如果專心搞經濟建設,壯大自己,進而提高國民的福利,不是一樣能吸引世界各國的人才嗎?人才都去你那里了,你的競爭力不就強了嗎?還用你出兵去打別的國家嗎?結果他搞霸權主義,弄得許多國家和人民都討厭它。

我們現在經常說“文化軟實力”這個詞。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的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來的。約瑟夫·奈指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

我以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軟實力比硬實力更重要。為什么這樣說?因為一個國家如果硬實力落后,最糟后果是亡國,比方說宋朝。1279年,宋朝滅亡了,但是中國的文化并沒有消亡,亡國之后還可以復國,結果八十九年之后,朱元璋終于帶領漢族百姓恢復了漢民族王朝,因為我們延續的是五千年來一脈相承下來的文化。與之相反,明朝末年,滿清政權在關外一時做大,他們便忘乎所以,揮師入關。結果天下是到手了,可是經過二百年后,屬于滿清自己的文化卻消亡了,他繼承的是漢民族文化。這大概就是歷史的辯證法吧。滿清不是個例,當年橫行一時的蒙古政權何嘗不是如此?在海外大搞殖民擴張的諸多西方列強何嘗不是如此?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優秀的文化,只憑武力侵略他國,放眼古今,沒有一例成功的。

司馬遷將《伯夷列傳》放在七十列傳之首,就是想告訴我們儒家文化的內涵和對于民族發展強盛的重要性。我們要繼承伯夷叔齊等圣賢留下的教誨,而不是仿效周武王的動刀動槍。我們現在所提倡的“與鄰相親”、“國之交在于民相親”無一不是在繼承先賢傳承下來的優秀文明,無論將來我們發展到何種程度,都要將這一理念堅持到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昌县| 柳林县| 天峻县| 和政县| 辉南县| 焦作市| 梁平县| 那坡县| 庆城县| 金山区| 宁阳县| 青川县| 巩留县| 察雅县| 商南县| 兴海县| 杂多县| 万山特区| 三江| 温泉县| 剑川县| 曲阳县| 泗水县| 鸡西市| 乌拉特中旗| 清丰县| 高唐县| 珲春市| 北辰区| 琼结县| 荥阳市| 伽师县| 通许县| 克拉玛依市| 五指山市| 南康市| 盐亭县| 博兴县| 高陵县| 汉川市|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