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 陶勇
- 3403字
- 2020-09-29 16:47:12
五、協同“平臺的平臺”
通過“云管端”一體化來構建協同“平臺的平臺”,幫助合作伙伴企業實現價值。有鑒于此,華為云管端協同的全棧式技術能力在構建人工智能生態圈的過程中,頗具特色。
云是云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業智能),端是智能終端,而管則是連接“云”和“端”之間的各種設備。華為確定了新一代業務平臺和應用、大容量智能化的信息管道和豐富多彩的智能終端齊頭并進的發展方針。
(一)“云帆計劃2012”發布
2012年10月31日,華為在深圳舉辦了“2011華為云計算大會暨合作伙伴大會”,來自全球的一千多名華為云計算合作伙伴和客戶前來參會。此時距華為正式宣布其云計算戰略不到一年。
會上華為公司正式發布了“云帆計劃2012”,首次明確了華為云計算三大戰略:大平臺、促進業務和應用的云化、開放共贏。
華為的云計算形成了兩大鮮明特色:一是注重業務和應用的云化,強調為客戶帶來實際的價值。
如今華為云計算解決方案已經在電信、政府、醫療、教育等多個行業實現了規模應用。
華為云計算的規劃中有一個很有特色的“燈塔”項目,該項目包含“辦公云”“健康云”“信訪云”等。而在繼續打造“燈塔”項目的同時,華為還進軍戰略性項目、可快速復制項目等不同類型的云應用,整合自身優勢資源,促進各行業應用向云端遷移,重點推動云計算在電子政務、醫療、教育、物流等領域“行云布雨”。
云計算給華為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變革,或者是業務上的拓展,還包括觀念上的革新。就如任正非所說,華為不能再做“黑寡婦”。
現在華為要開放,要像黃河、長江、密西西比河一樣,任雨水在任何地點、以任何方式流入,都是一樣的方便接入。我們在風起云涌的云業務上,要更多地包容。我們永遠不可能獨自做成功幾朵云,千萬朵云要靠千萬個公司來做。
也就是說,與產業鏈上的合作伙伴大規模進行價值交換,最后實現共同的價值訴求。
華為之所以能在其成立的短短20多年時間里,超越思科、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朗訊等全球知名企業,靠的正是華為人的奮斗精神。
華為成長的過程歷盡艱辛。作為新興企業,華為沒有太多外界的資源可以依賴,因此一直保持著“獨立自主”“艱苦奮斗”的作風。這種埋頭苦干的精神確實為華為積累了在技術、成本等多個領域的優勢,但是這也容易讓華為形成相對閉環的觀念,以為靠自己就可以戰勝一切困難。但是在華為走向海外,逐漸發展壯大之后,越來越發現讓外界了解自身的必要性。
所以,云計算不僅推動華為走向開放,更為其走向開放提供了契機。云計算是整個IT行業的革命,包括IT硬件、軟件、解決方案等各類企業均是其中的參與者,華為無法以一己之力完成云計算的革命。在企業業務市場和終端業務市場,華為的積累不夠深厚,很多時候都需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因此,以開放為旗幟,聚集產業鏈資源,就成為華為云計算戰略的題中之義。
華為啟動的“云帆計劃2012”特別強調了開放共贏,與合作伙伴共同為各行業提供最豐富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構筑共贏的生態鏈。
2011年8月3日,華為與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中國電信深圳分公司、中國移動深圳分公司、中國聯通深圳分公司、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深圳迅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深圳市云計算產學研聯盟,實施“鯤云計劃”。該計劃致力于推進云計算創新解決方案的試點,促進重大公共技術的研發,推動知識產權管理與標準化,加強認證檢測與集成互通測試的服務,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就此,華為與產業鏈合作伙伴的合作更加走向深入。
在整個IT行業面臨CT(通信技術)向ICT(信息通信技術)的轉型之際,華為云計算戰略是華為實現向ICT轉型的重要推手。
華為聚焦ICT,在電信網絡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制定了云計算解決方案以及終端戰略,形成“云管端”(云計算、網絡、終端)的端到端ICT解決方案,從而形成了華為云計算的一個鮮明特色,即“云管端”一體化。
華為將云平臺解決方案命名為SingleCLOUD,Single之意即是統一。華為云計算要實現軟件與硬件的解耦,改變過去特定軟件使用特定硬件的做法,實現所有軟件共享所有的硬件資源,從而提高硬件資源的利用率。
實際上,統一是整個云計算的核心理念。只有實現軟硬件資源的統一調度,才能最大化資源利用效率。這一理念也體現在華為的“云管端”一體化戰略中。
云計算的實現,“云”固然必不可少,“網絡”和“終端”也是實現云計算的必要設施。華為在“管道”領域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云”端,華為有多年建設數據中心的經驗,而且華為也推出了自有品牌服務器,在云端持續發力。近年來,終端成為華為新的聚焦點。
華為在終端領域推出了智能手機、移動寬帶產品,以及包括平板信息機、家庭多媒體終端在內的融合類產品。隨著華為終端銷量持續上升,華為終端產品已經滲透到很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當中。借助終端的用戶,華為可以通過后臺的“云”以及網絡“管道”,為終端消費者帶去更多、更豐富的服務。例如華為的Vision(遠見)手機作為華為云手機的代表產品,通過華為云,可以實現短信轉移、信息擦除的遠程管理、160 GB超大存儲空間和安全備份等功能。
在IT領域,像華為這樣業務遍及云端、網絡“管道”和終端領域的企業并不多。以蘋果為例,蘋果雖然在終端領域非常強勢,但是在“管道”領域并不具備優勢。華為的“云管端”一體化戰略能夠實現充分的業務協同,體現出綜合性競爭力。
不過華為的“云管端”一體化并不是一套封閉的體系。在云計算解決方案的提供上,華為也積極與合作伙伴合作,提供最具競爭力的云計算解決方案。就像任正非所言:“我們要保持‘深淘灘、低作堰’的態度,多把困難留給自己,多把利益讓給別人。”
在云計算業務上,華為的步伐很扎實。但業內人士指出:“穩扎穩打的思維能否適應ICT領域的瞬息萬變?在向ICT轉型的過程中,華為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并且其電信設備商的基因很難在短期內改變。為此華為還需要去適應,去調整。”
(二)實現云管端一體化
在構建人工智能生態圈的過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云管端協同的全棧式技術能力。
華為在2017年發布了云EI解決方案,旨在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平臺型服務。EI包含了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場景解決方案三類企業智能云服務以及異構計算平臺。
對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會起到一個比較大的支撐作用的,是5G技術。5G具有廣覆蓋、高帶寬、低時延的特點,可以做到每秒1個GB的速度,每平方千米達到100萬個終端的連接數,網絡時延可以做到毫秒量級。這些技術特點對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非常有幫助。
2017年華為發布了全球首個配備專用神經網絡處理器NPU的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它最大的亮點就在于其GPU內置了寒武紀1A NPU模塊,這一芯片堪稱是“神經AI單元”。麒麟970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也成為傳統智能手機和未來AI手機的重要分水嶺。在這場“將芯比芯”的比賽中,華為將手機AI的意義推向高潮。
華為云管端一體化的構建,從三個維度出發,深刻詮釋了人工智能在華為布局中的競爭力和戰略決策。號準時代的脈搏,制定完善的戰略規劃,應用落地才是最終的著陸點。
(三)2025年全球將產生1000億連接
2017年9月10日,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無錫峰會召開,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發表了關于共建全連接的智能社會的演講。
徐文偉表示:根據華為預測,到2025年智能個人助理將服務90%的智能終端用戶,智能服務機器人將進入12%的家庭。這意味著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的全連接的智能社會撲面而來。各行各業通過智能引擎,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將發生巨大改變。交通+智能、醫療+智能、制造+智能,我們認為,實現這樣的智能社會本質上需要滿足三個特征,也就是說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
萬物感知是各種智能終端,是感知信息的觸角。萬物互聯是無處不在的極致體驗的有線和無線網絡,是傳輸信息的紐帶。萬物智能是云端的大腦,是分析處理信息的中樞。
徐文偉指出,這個世界做連接的公司很多,但是同時做云、管、端的公司并不多。華為公司云管端協同平臺正是華為幾十年投入所積累下來的強大的平臺能力。華為預測到2025年,全球將產生1000億的連接,這將廣泛促進政府及公共事業、交通制造能源、金融等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推出的IoT連接管理平臺,可以提供連接管理、設備管理和應用使能服務,并向客戶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務套件。目前華為已經正式對外公開了,以公有云、混合云等靈活部署方式滿足客戶業務和數據保護等多方面需求。具有華為的全球公有云,伙伴和客戶可以線上快速接入,一點接入通達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