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讀過偵探小說的朋友們,肯定知道故事不會發展到這里就告一段落。確實是這樣,前面的部分只是一個引子,后面的內容才是大家要重點關注的。在這個案件中,露屋把整個過程策劃得似乎無懈可擊,那么罪犯最后是怎么被發現的呢?破案的過程曲不曲折?
本案的預審員由笠森先生擔任。他是一名著名的審判員,而且還因為具有某些特長而聲名大振。他利用業余時間研究心理學,很多利用普通方法無法偵破的案件,利用了他掌握的心理學知識,都能獲得很大的突破。他年紀不大,而且資歷尚淺,但是在這么一個小地方的法院里,只是擔任一個小小的預審員,對他來說也算得上是懷才不遇。這起老婦人被殺案,讓他擔任預審員,無疑給大家注入了信心。笠森先生自己也對此充滿了信心。和平常一樣,他認為首先要在預審庭上把所有的細節都搞清楚,這樣公審時就不會有什么紕漏。但是,一調查下來,他才曉得一切并非易事。警方認定齋藤有不可推卸的罪責,笠森也認可這一點。老太婆生前接觸的所有人,警察都進行了傳訊,包括跟她借錢的那些人、租客、熟人、朋友等。雖然警察認真調查過所有有關的人,但是卻沒發現別的嫌犯。形勢對齋藤越來越不利,誰讓齋藤生來就是一副膽小怕事的樣子呢?在審訊室里,他被嚇得哆哆嗦嗦的,說話也語無倫次,所以大家就更加懷疑他。自然,大家懷疑他也可以理解,因為他以前就偷過老太婆的錢。如果沒有這個缺點,他不會那么容易被懷疑,他那么懦弱,怎么會去做那些傻事呢?而他現在真的是很可憐。可是,如果把他排除于殺人犯的行列,笠森自己也不敢確定對不對。目前只是把他列入嫌犯名單而已,何況他自己拒不承認,也沒有什么證據表明行兇者就是他。
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預審依然沒有什么結果,預審員也開始著急了。恰逢此時,分管老太婆所在區域的警察署長,給大家帶來了一個新的情況。他說事發當天,齋藤的好友露屋撿到了一個票夾,里面裝著五千二百一十日元,他把票夾交給了警察。可是工作人員大意了,遺忘了這個情況。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這筆巨款,依然無人來領。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笠森預審員正處于焦灼和困頓之中,他得知了這個情況后眼前一亮。他立刻把露屋傳來。雖然笠森預審員精神抖擻,可是依然毫無收獲。笠森詢問露屋,為什么案發當天沒有把撿到巨款的事情告訴破案的人?露屋平靜地回答,說是根本沒意識到一個裝錢的票夾會和殺人案有關。他這么回答也沒什么問題。老太婆的部分財產出現在齋藤的腰帶中,誰又能想到,丟失在街上的這些,竟然也是老太婆的財產呢?
只是湊巧嗎?案發那天,在距離老太婆家不遠的地方,嫌犯的好友竟然撿到了大量的鈔票。并且聽嫌犯齋藤供述,露屋也知道老太婆的藏錢之處。這怎能用湊巧來解釋?預審員百思不得其解。讓預審員泄氣的是,老太婆的鈔票不是連號的。否則,一定能馬上清楚這些錢是否和殺人案有關聯。唉,如果能理出一點兒頭緒也好。預審員又對前面的調查進行了仔細對比核實,費盡心血把老太婆的親戚全都又查了一遍。可是依然一無所獲。就這樣,半個多月過去了。
預審員又開始推測,那么只能剩下一種情況了。是露屋偷出老太婆的一半家產,夾到了票夾里,把剩余的部分又回歸原位,然后假裝是在大街上撿到了票夾。但是他不至于這么愚蠢吧?那個票夾也調查過了,只是還沒有什么發現。再說,露屋對答如流,表現得十分平靜。他說自己是散步時,偶然經過老太婆的家門前的。如果他是殺人犯,怎么敢如此猖狂,毫不掩飾?最主要的是,殺人的兇器沒有找到,在露屋的屋內也沒有搜出來。說到兇器,齋藤不也可以用兇器殺人嗎?到底他們兩個人中,誰才是真正的殺人犯?沒有任何證據可以確定。署長曾經這樣說過,你感覺誰是殺人犯,誰就會像,懷疑齋藤,齋藤就像,懷疑露屋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現在其他的人都不可能是嫌犯了,只有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是殺人犯。笠森預審員冥思苦想,決定采取措施進行破案:對這兩位嫌疑人實施心理測試。要知道,在以前,這種做法可是屢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