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16
- 吳明紅 嚴耕 樊陽程 陳佳等
- 15839字
- 2020-11-05 17:44:06
第二章
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類型分析
生態文明發展類型重點研究的是各省份生態文明的發展狀況,但各省份的發展狀況是與其基礎水平密切相關的,不可忽略其生態文明的基礎水平而孤立地談發展。本章主要結合各省份生態文明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將三十一個省份分成了領跑型、追趕型、前滯型、后滯型和中間型五個類型。在劃分類型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各省份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具體表現,分析各自生態文明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為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生態文明發展類型的劃分
生態文明發展類型是根據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得分來進行劃分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使用綠色生態文明指數[1](GECI 2016)表示,生態文明發展速度使用2016年相對于2015年的總體進步率表示。表2-1為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得分、等級和類型。
表2-1 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得分、等級及類型


說明:基礎水平的上下分界線為58.50和55.82;發展速度的上下分界線為6.35和4.79。
由表2-1和圖2-1可知,領跑型包括重慶、云南、福建和湖南四個省份;追趕型有新疆、內蒙古、安徽、湖北、山東、山西、河南、寧夏和河北九個省份;前滯型包括西藏、海南、江西、浙江、青海和四川六個省份;后滯型包括遼寧、江蘇和天津三個省份;中間型包括廣東、廣西、北京、貴州、吉林、黑龍江、上海、陜西和甘肅九個省份。
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類型具體劃分規則和命名過程如下:
1.計算分類所需的基礎值
計算各省份的綠色生態文明指數、總體進步率以及各自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2.確立分界線和劃分等級
將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得分按照“平均值+0.2個標準差、平均值-0.2個標準差”分為三個等級,即指標得分大于“平均值+0.2個標準差”的省份為第一等級,賦等級分3分;得分介于“平均值-0.2個標準差”和“平均值+0.2個標準差”之間的省份為第二等級,賦等級分2分;得分在“平均值-0.2個標準差”以下的省份為第三等級,賦等級分1分。由此,可以根據等級分的組合來確定各省份的發展類型。

圖2-1 2016年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類型分布圖
3.分類和命名
①若某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好,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即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等級分均為3分,則為領跑型省份。
②若某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相對較弱,但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即基礎水平等級分為1分,發展速度等級分為3分,則為追趕型省份。
③若某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水平相對較好,但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即基礎水平等級分為3分,發展速度等級分為1分,則為前滯型省份。
④若某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均較慢,即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等級分均為1分,則為后滯型省份。
⑤若某省份的基礎水平和總體發展速度特征不太明確,但只要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有一個等級分為2分,則為中間型省份。
二、領跑型省份的生態文明進展
重慶、云南、福建和湖南四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等級分均為3分,說明這四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相對較好,發展也較快,所以被稱為領跑型省份。領跑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見表2-2。
表2-2 領跑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

說明:各二級指標和總體發展速度用2015—2016年的進步率(%)表示,基礎水平用綠色生態文明指數(GECI 2016)表示,下表類似。
分析領跑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各二級指標可以發現,本類型四個省份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方面表現較好,尤其是排放減害方面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全國平均速度,但是四個省份在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的進步較小(圖2-2)。本類型各省份具體情況分析如下(表2-3):
重慶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水平較高,總體發展速度也較快。其四個二級指標表現差異較大,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個領域的發展速度遠超過全國平均值,但在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領域表現較差,降速分別達0.46%和6.46%,在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方面還需加大力度。重慶的環境改善進步較大,發展速度達到18.7%,排在第五位。資源節約各三級指標中,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38.28%,排在第三十位。表現最好的領域是排放減害,排放減害領域各三級指標中,化學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減排進步速度分別達55.44%和55.73%,均排在第二位,大氣污染物排放進步速度也都在20%以上,其水體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化學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減排明顯。重慶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必須要以提高綜合生態效益為重點,加強綠化造林建設,加強礦山開采的生態監控和礦區生態建設,改善環境質量,提升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

圖2-2 2016年領跑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雷達圖
表2-3 2016年領跑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 單位:(%)/名次

說明:由于森林面積和質量的相關數據每五年更新一次,2015年和2016年沒有變化,因此,兩項數據為空值,濕地資源數據的情況類似。參與實際運算時,按照不變計算,后表同。
2015年度云南就是領跑型省份,2016年度又保持了領跑的勢頭,四個二級指標中,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領域進步較大,超過全國平均速度,其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進步明顯,從2015年度的二十一位躍升到2016年度的第五位,其污染物排放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態保護領域中,云南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都有小幅下降。環境改善領域中,地表水體質量有明顯改善,優于Ⅲ類水質河長增加率為6.12%,位列第九位,但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退步明顯,均排在第二十七位。這說明云南能夠連續保持領跑勢頭主要得益于其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兩個方面的貢獻,云南省一定要再接再厲,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戰略,全面構建環境質量目標、法規制度、風險防控、生態保護、綜合治理、監管執法、保護責任和保障能力建設“八大體系”,在建設中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上取得重大突破。
福建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比2015年度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四個二級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其中排放減害領域進步最大。生態保護領域中,福建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為2.71%,排在第三位,進步較大。資源節約領域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進步相對較大,發展速度為6.87%,從2015年度的第三十位躍升到2016年度的第三位,福建要繼續做好資源節約方面的工作,提高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另外,福建在水體和大氣污染物控制方面也持續發力,使得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從總體上提升了福建的發展速度。福建省在以后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不但要抓好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努力把現有能耗和排放降下來,還要集中力量打好大氣、水、土壤三項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動多污染源協同控制、綜合防控,建設好一個清新的福建。
湖南省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不錯,四個二級領域發展進步都較大。從各三級指標來看,湖南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2.72%,排名第四位,說明湖南在城鎮化過程中,也一直在堅持綠色發展。環境改善領域中,湖南的空氣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發展速度為14.59%,排名第十一位,農村衛生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為8.57%,位列全國第六位。資源節約領域中,湖南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有很大提高,達10.4%,排名第三位,其他各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湖南省要做好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保護好生態環境,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加大力度,嚴格控制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并從節能、節水和節地三個方面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政策,以推動湖南省的生態文明發展。
三、追趕型省份的生態文明進展
新疆、內蒙古、安徽、湖北、山東、山西、河南、寧夏和河北九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水平與其他各省份相比較弱,但是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稱為追趕型省份。追趕型省份生態文明的發展情況見表2-4。
表2-4 追趕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

追趕型省份的總體發展速度是五個類型中最快的,遠超全國平均速度,從二級指標來看,其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進步最大,其中寧夏、新疆和內蒙古是表現最好的三個省份,寧夏和新疆的總體發展速度都超過了10%(圖2-3)。各省份的具體情況分析如下(表2-5,2-6):
2016年度新疆總體發展勢頭強勁,四個二級領域表現也都進步較大,尤其是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三個領域都表現較為搶眼。生態保護領域中,新疆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1.74%,排名第五。環境改善領域中,新疆的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農藥施用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農藥施用合理化排名第一。資源節約領域中,其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和城市水資源充分利用提高率也取得了較大進步,分別為22.48%和60.38%,排名第六和第一位,說明新疆在水體質量改善和水循環利用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排名倒數第一位,說明新疆的能源消耗比較大,新疆在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改善環境質量,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加強對能源利用的管控。

圖2-3 2016年追趕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雷達圖
內蒙古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弱,但2016年度發展速度持續加速,尤其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方面表現較好,進步速度遠超全國平均值,但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兩個領域表現欠佳。具體到各三級指標可以發現,環境改善領域中,內蒙古的空氣和水體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進步速度達17.65%和43.49%,分別位列第七和第二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位列第一,但內蒙古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方面明顯乏力,農藥施用合理化降速明顯,為-3.77%,位列第三十位。資源節約領域中,各三級指標降速明顯,表明內蒙古在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加大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內蒙古在排放減害領域進步明顯,其水體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都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整體上提高了內蒙古的發展速度。總體來說,內蒙古要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就必須要大力保護生態環境,合理規劃區域內林地、耕地、草地、水資源、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的發展,減少城鎮化、工業化對區域和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過度開發水資源,節約能源,降低農業面源污染,減少大氣和水體污染物排放,努力提高環境質量。
安徽省的四個二級領域發展較為均衡,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具體到各三級指標來看,安徽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為0.83%,排名第五位,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都有明顯改善,進步速度分別為19%和12.91%,分別排名為第四和第五位,其農業面源污染控制也較好,分別排名第七和第八位。安徽還需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提升能源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鼓勵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并且還要在城鎮化過程中,完善綠化配套,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能力,還要節約利用水資源,建設海綿城市,嚴格控制大氣污染物和水體污染物排放,促進整體生態文明的發展進步。
表2-5 追趕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1) 單位:(%)/名次

湖北省的發展速度較2015年度有所提升,四個二級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其中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進步最大。生態保護領域中,湖北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為3.27%,位居第一位,進步較大。環境改善領域的各三級指標也都表現較好,空氣質量、水體質量進步速度分別為17.92%和8.45%,位居第六和第八位,農業面源污染也得到較好的控制,其中化肥和農藥施用合理化分別為2.21%和2.37%,全國排名第四和第八位,城市和農村衛生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資源節約領域進步也較大,其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和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分別為6.87%和2.07%,分別位居全國第四和第五位,但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降速明顯,為-11.61%,排名二十四位,說明湖北在廢物綜合循環利用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湖北在排放減害領域進步也比較快,水體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效應優化各三級指標都排名比較靠前,發展速度處于中上游水平。湖北省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施重點節能工程,積極發展和消費可再生能源,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加大能源、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技術開發和應用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山東2016年度生態文明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四個二級領域中,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都有較大進步。環境改善的三級指標中,空氣質量和地表水體質量改善進步很大,分別為13.26%和27.95%,位居全國第十二和第三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進步也比較明顯,化肥施用和農藥施用控制排名比較靠前,位居全國第七和第五位。資源節約方面,山東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有一定的退步,為-3.4%,排名第二十一位,山東省還要加大力度,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要合理開發和科學配置水資源,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保護好水資源和水環境。
山西省生態文明基礎較弱,但是近三個年度發展速度一直較快,都處于追趕型,2016年度山西省四個二級指標的表現差別較大,生態保護領域一直穩定發展,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進步明顯,遠超全國平均值,但是資源節約領域有明顯的退步。具體到各三級指標分析,在生態保護領域中,山西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均有積極進步,進步速度分別為0.03%和0.12%,均在全國排名第十二位。環境改善領域中,農藥施用量還需嚴格控制,其他各項指標都有一定的進步,處于全國中上游水平。山西在資源節約領域表現最差,其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降幅較大,分別為-21.87%、-14.98%,均排名全國第二十七位。山西在排放減害領域表現最為搶眼,其水體污染物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都控制得較好,尤其是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減排明顯,分別為52.73%和51.91%,均位居全國第三位。山西在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的同時一定要做好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平。
河南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弱,2016年度發展速度有較大提升,環境有一定的改善,排放減害領域發展速度為30.15%,遠高于全國平均值,是四個二級指標中進步最大的領域。環境改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空氣質量改善和地表水體質量改善情況分別排在全國的第十六和第十位,農藥施用控制方面有一定的改善,排在全國的第十二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進步較大,排名第八位,但是河南還需加強控制化肥施用量和農藥施用量。資源節約領域中,河南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和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都進步較大,發展速度分別排在全國的第十二、第十四和第六位,但是在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方面退步明顯,為-5.04%。排放減害領域中,河南的水體污染物排放控制較好,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效應優化分別為46.42%和47.17%,均排在全國的第四位,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效應也都處于全國的中等水平。河南省還要盡快補齊短板,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加快生態文明建設。
寧夏和河南的情況比較相似,都屬于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弱,但是發展速度相對較快的類型,寧夏和河南2015年度都是后滯型省份,通過努力2016年度成為追趕型省份。2016年度寧夏的四個二級指標表現的差異較大,其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進步較大,遠超全國平均值,但是資源節約領域退步比較明顯。環境改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地表水體質量改善進步速度為194.4%,位列全國第一位,是提升寧夏環境改善領域整體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資源節約領域中,寧夏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別為-3.29%、-9.55%和-21.61%,分別位列全國的第二十九、第二十三和第三十一位,是導致寧夏資源節約領域降速明顯的主要因素。排放減害領域中,寧夏的水體污染物排放變化進步最大,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應優化均排在全國第一位。寧夏必須要在能源和資源循環利用上多花功夫,提高資源、能源循環利用水平。在環境改善領域,要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
河北的四個二級領域發展速度差異不大,其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發展速度都高于全國平均值,只有生態保護領域發展速度低于全國平均速度。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河北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有退步,分別位列全國的第二十八和第二十五位。環境改善領域中,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進步速度達28.86%,位列全國第一位,農藥施用合理化、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提高率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進步明顯,分別位列全國第四、第三和第二位。資源節約領域,河北的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進步明顯,分別為23.71%和29.41%,位列全國的第三和第二位,但其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率卻退步較大,排名倒數第三。排放減害領域,河北的大氣污染物控制較好,二氧化硫排放、氮氧化物排放和煙(粉)塵排放效應優化進步明顯,分別為27.71%、30.69%和31.99%,位列全國的第二、第一和第四位,但是其水體污染物排放卻管控乏力,化學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效應優化分別排在全國的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位。河北省要高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大力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實施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推進綠色發展,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表2-6 追趕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2) 單位:(%)/名次

四、前滯型省份的生態文明進展
西藏、海南、江西、浙江、青海和四川六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明顯高于基礎水平的上分界線,發展速度明顯小于發展速度的下分界線,說明這六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相對較好,但是發展卻較為緩慢,稱為前滯型省份。前滯型省份的生態文明發展情況見表2-7,2-8,2-9。
從前滯型省份各二級指標來看,其類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國平均速度,尤其是其環境改善和資源節約方面退步較為明顯,其中海南和青海的資源節約表現最差,但是青海和四川在排放減害方面進步較大(圖2-4)。
表2-7 前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


圖2-4 2016年前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雷達圖
西藏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高,但其發展速度卻相對較低,從四個二級領域來看,西藏在資源節約領域有較大進步,其他三個領域的發展速度都有不同幅度的下滑。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西藏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有一定的下降,排在全國的第二十八位,環境改善領域的幾個指標排名也比較靠后,大部分指標都排名較靠后。資源節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比較值得關注的是西藏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為43.15%,排名全國第一名,顯示出西藏在廢物綜合循環利用方面做出了較大的努力。排放減害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西藏的水體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效應優化排名較靠后,西藏要通過發展清潔能源,逐步改善當地能源消耗結構,從而減少水體和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表2-8 前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1) 單位:(%)/名次

海南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一直不錯,但是近三個年度一直屬于前滯型省份,其發展速度一直相對較低。2016年度,海南的四個二級領域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領域有微弱退步,資源節約領域退步較大,只有排放減害領域有較小進步。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海南的自然保護區面積有所增加,但是其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退步明顯,為-8.76%,排名全國倒數第一,海南省要在城鎮化過程中,完善其配套綠化設施,堅持綠色發展。資源節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為19.49%,位列全國第三位。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96.87%,排名倒數第一,主要原因是由于海南省地下水補償存在困難,因此,必須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嚴懲地下水超采,并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使用。
江西近兩個年度發展速度一直相對較低,屬于前滯型省份,其生態保護領域有較小退步,另外三個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但進步速度相對緩慢。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自然保護區面積有所減少,發展速度排名全國倒數第一。資源節約領域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有明顯進步,為22.7%,位列全國第五位。排放減害領域水體污染物排放效應優化排名倒數第三位,需要加以重視,大氣污染物排放雖有進步,但是排名還是比較靠后,江西需要多方發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
表2-9 前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2) 單位:(%)/名次

浙江的四個二級領域發展比較均衡,都有一定的進步,但是進步速度都相對較緩慢。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為0.65%,排名全國第六位,還需要加強生態系統保護。環境改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較大成就,化肥和農藥施用合理化改善分別排名全國第二和第三位,但是其他幾個三級指標全國排名較靠后。資源節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22.36%,排名全國第七位,進步較大,但是浙江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卻較低,排名第二十六位,浙江省要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加強水域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排放減害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水體污染物排放效應有所減弱,大氣污染物排放效應有一定進步,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浙江省要根據自身特點,加強海洋藍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加大陸地和海洋污染物的治理力度。
青海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高,但2016年度發展速度有所下降。四個二級領域中表現最好的是排放減害領域,發展速度為26.98%,遠高于全國平均速度,但是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領域表現較差,尤其是資源節約領域,青海的發展速度為-10.56%,遠低于全國平均值。生態保護領域,青海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5.61%,排名全國第三十名,隨著青海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新建的城區綠化配套沒有跟上,所以導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明顯下降。環境改善領域,青海的農業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導致化肥施用和農藥施用合理化排名倒數,需要加以注意。資源節約領域,青海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提高明顯,位列全國第七位。排放減害領域,青海的水體污染物排放控制效果明顯,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應優化發展速度為39.32%和38.01%,分別排名全國第六和第七位,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也有一定的進步,需要繼續保持。
四川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相對較高,2015年度為領跑型省份,2016年度生態保護領域有一定進步,但是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領域發展速度比2015年度下降明顯。2016年度轉變為前滯型省份。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3.04%,排名全國第三名,是生態保護領域進步的重要影響因素。環境改善領域各三級指標都有一定進步,其中進步最大的是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為4.52%,排名全國第八位。資源節約領域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29.11%,排名全國第二十八位。排放減害領域的各三級指標中,水體污染物和大氣污染物排放變化效應有一定進步,但需加大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
五、后滯型省份的生態文明進展
遼寧、江蘇和天津三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都明顯低于下分界線,這三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較弱,發展速度也跟不上全國平均速度,被稱為后滯型省份。后滯型省份的生態文明發展情況見表2-10,2-11。
表2-10 后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

從各二級指標來看,后滯型省份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個方面的進展與全國均值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值得欣喜的是,三個后滯型省份在生態保護、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四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其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表現甚至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圖2-5)。

圖2-5 2016年后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雷達圖
2016年度遼寧的生態文明發展速度相對較慢,各二級領域發展速度也都在1%左右,需要全面地增強各領域發展。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分別為0.38%和0.37%,分別位列全國第八和第九位,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環境改善領域,遼寧的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城鄉衛生狀況都有一定的成績,排名在全國的中上游水平,資源節約領域,工業固體廢物處理退步較大,需要提高工業固體廢物的循環利用水平,努力發展循環經濟。
江蘇的總體發展速度在后滯型省份中是最高的,從四個二級領域來看,其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兩個領域在后滯型省份中是進步最大的,但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兩個領域發展卻是后滯型省份中進步最小的。環境改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江蘇的地表水體質量狀況退步較多,為-10.59%,排名第二十九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較好,化肥和農藥使用合理化排名分別為第五和第六名。資源節約領域中,江蘇的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33.35%,排名全國第一位,進步非常明顯,江蘇要善于利用自身優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使環境改善。
表2-11 后滯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 單位:(%)/名次

天津市的四個二級領域中,只有資源節約略高于全國平均速度,其他三個領域發展速度都低于全國平均值。具體到各三級指標來看,天津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4.15%,排名全國第二。環境改善領域,天津的空氣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發展速度為23.43%,位列全國第二位,化肥施用合理化發展速度為4.41%,排名全國第一,但是天津的城鄉衛生環境改善情況卻排名靠后。排放減害領域,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效應優化排名均為倒數第一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效應優化分別位列全國前兩名。天津市要繼續狠抓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加快淘汰轉型低端低效產能,集中整治“散亂污”企業,著力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六、中間型省份的生態文明進展
廣東、廣西、北京、貴州、吉林、黑龍江、上海、陜西和甘肅九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排在三十一個省的中間水平,它們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接近全國平均值,特征也不明顯,難以被歸到特定的類型,所以被稱為中間型省份。中間型省份的生態文明發展情況見表2-12。
表2-12 中間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基本情況

從生態文明發展速度來看,中間型省份的總體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均速,各項二級指標也有不同的表現,但總體來看,其生態保護、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四個方面都略高于全國平均值,尤其是排放減害領域進步最大(圖2-6)。
具體到各省份來看,廣東、廣西、北京和貴州四省份生態文明基礎水平較高,發展速度居中,屬于基礎水平高的中間型;陜西和甘肅生態文明基礎水平相對較低,發展速度居中,屬于基礎水平低的中間型;吉林和黑龍江生態文明基礎水平居中,發展速度較低,屬于發展速度低的中間型;而上海的生態文明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都居中,屬于適中型中間型,我們在具體考察中間型省份時還要進行具體分析(表2-13,2-14)。

圖2-6 2016年中間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雷達圖
廣東的生態文明基礎較好,總體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平均值,屬于基礎水平高的中間型省份,四個二級領域表現差異也較明顯,其中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表現相對較好。具體到各三級指標來看,生態保護領域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都略有降低。環境改善領域中,空氣和水體質量都略有改善,均排名全國第十八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出現退步,影響了廣東的環境改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提高率進步明顯,為6%,位列全國第四名。資源節約領域中,廣東的廢物循環利用和水資源重復利用都有明顯成效,均排名全國第四名,需要加以保持。排放減害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廣東雖然都有進步,但是相比其他省份成效不大,排名中下游水平。
廣西的四個二級領域中,生態保護有較小退步,其他三個領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廣西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均有下降,排名分別為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九位,均比較靠后。環境改善領域,廣西的化肥施用量得到了較好的控制,排名第三位,城鄉衛生情況也有一定的改善,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提高率排名第七位。資源節約領域,廣西的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20.4%,排名全國第八位,進步較大,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有一定退步,還需加以重視。排放減害領域,廣西進步較大,尤其是大氣污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廣西要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強化資源保護和節約,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從而提升生態文明發展速度。
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生態文明建設更加不容忽視。2016年度,北京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兩個領域有一定退步,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領域取得了較大成果。生態保護領域,北京的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1.49%,排名第二十二位。環境改善領域,北京的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進步不大,排名全國居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退步明顯,為-20.93%,排名第三十位。資源節約領域中,北京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和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分別為7.02%和22.82%,排名全國第二和第四位,但是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和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分別為-4.9%、-6.19%,排名全國第二十二和第二十八位,退步明顯。北京要積極開展重大生態工程建設,建設環首都森林濕地公園,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要堅決打贏污染治理攻堅戰,深化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表2-13 2016年中間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1) 單位:(%)/名次

貴州生態文明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平均值,四個二級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貴州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為0.34%,排名全國第十位,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5.62%,位列全國第一位,非常值得肯定。環境改善領域中,貴州的空氣質量改善明顯,排名第十位,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為12.04%,排名全國第三,進步較大,但水體質量改善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排名較靠后。資源節約領域,貴州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分別為9.6%和4.23%,位列全國第一和第六位,但貴州在水資源開發和重復利用方面卻退步明顯,排名靠后。貴州要發揮自身生態環境優勢,以建設“多彩貴州公園省”為總體目標,推進各項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高貴州的生態文明發展速度。
吉林生態文明基礎水平一般,發展速度相對較慢,近兩個年度都是中間型省份,本年度吉林的總體發展速度為1.11%,遠低于全國平均值,四個二級領域中,資源節約有一定的退步,生態保護領域進步較大,其他兩個領域進步不明顯。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和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分別為2.99%和0.67%,排名全國第二和第六位,進步較為顯著。環境改善領域中,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提高率為36.81%,進步最大,排名全國第一位,但其他幾個指標都有較大的退步,排名也很靠后,嚴重影響了吉林的生態環境。資源節約領域中,吉林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為-21.17%,排名全國第三十位,其他幾個指標進步較大,排名較靠前。排放減害領域中,吉林表現較差,排名都較靠后,吉林還需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循環利用,加大力度進行污染物排放控制,從而改善環境質量。
黑龍江的四個二級領域中,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有一定程度的退步,但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有不同程度的進步。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自然保護區面積增加率有所提高,排名全國第九位。環境改善領域,農藥施用合理化和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率排名均為第二位,進步較大,但空氣質量有些惡化,發展速度為-6.08%,排名第三十位,黑龍江要著力推進多污染協同治理,有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資源節約領域,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為17.44%,排名第二,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都降速比較明顯,排名靠后,黑龍江要在環境改善和資源節約兩個領域多下功夫,加強資源、能源循環利用。
上海的四個二級領域表現差異較大,發展速度都呈現出進步態勢。環境改善領域,空氣質量下降明顯,排名倒數第一,但地表水體質量有明顯改善,進步速度為13.51%,位列全國第四。資源節約領域,上海的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為27.92%,排名全國第二位。上海要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就要積極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合理配置產業、人口、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經濟社會要素,保護好耕地、綠地和水資源,治理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可持續利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陜西的總體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平均速度,各二級領域表現也有較大差別,生態保護和環境改善領域總體略有進步,資源節約領域有一定退步,排放減害是陜西進步最大的領域。環境改善領域的三級指標中,陜西的空氣質量進步最為明顯,發展速度為22.04%,位列全國第三,城鄉衛生情況也有較大的改善,但是陜西的地表水體質量改善緩慢,排名倒數第二。資源節約領域,陜西的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發展較好,但其他幾個指標表現較差。排放減害領域總體控制較好,尤其是大氣污染物控制表現不錯,排名比較靠前。在以后的生態文明建設中,陜西還要加強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加大林草地生態保護,強化“三北”防護林建設,切實保護煤礦開采區地下水資源,加快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及礦山生態修復。
表2-14 2016年中間型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三級指標評價結果(2) 單位:(%)/名次

甘肅的四個二級領域中,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領域略有退步,環境改善領域有所進步,排放減害領域進步最大。生態保護領域的三級指標中,建成區綠化覆蓋增加率為-1.98%,位列全國第二十六名,排名靠后。環境改善領域中,空氣質量有一定的退步,排名靠后,地表水體質量有較大改善,發展速度為12.71%,位列全國第六名。資源節約領域,只有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率有所進步,其他幾個指標都有退步,排名也較靠后。排放減害領域,水體污染物排放效應優化進步較大,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效應優化分別為38.72%和39.03%,位列全國第七和第六位,大氣污染物排放還需嚴加控制。甘肅要在以后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加快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自然保護區保護與管理,促進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七、生態文明發展類型分析結論
1.生態文明發展增速省份增多,各省份所屬類型分布更為均衡
首先,綜合2014、2015、2016三個年度各省份所屬類型來看,只有山西、海南、貴州、吉林和陜西五個省份始終保持穩定,沒有發生類型變化。山西在三個年度一直屬于追趕型省份,說明其發展速度一直都相對較快,希望能繼續保持發展;海南一直處在前滯型,其基礎水平雖然不錯,但是發展速度卻一直較低;貴州、吉林和陜西三省一直處于中間型,其基礎水平和發展速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次,從2015和2016年度各省份類型變化來看,領跑型和追趕型省份數目增加,前滯型和后滯型省份數目基本穩定,中間型省份數目明顯減少,說明發展速度提高的省份在逐漸增多,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在穩步發展(表2-15)。
具體到各省的類型變化來看,領跑型省份數目由兩個增加為四個,其中云南沒有變化,新增的重慶、福建和湖南省2015年為中間型,2016年變為領跑型,不但基礎水平不錯,發展速度也進一步提升,所以由中間型省份轉變為領跑型省份。
追趕型省份由五個增加到九個,內蒙古、山西、河北三省沒有變化,新增加的新疆、安徽、湖北、山東、河南、寧夏都是由后滯型和中間型轉變為追趕型省份,所以這幾個省份都在加速發展,尤其是新疆和寧夏整體發展速度最快,都超過了10%,其中寧夏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方面進步最大,主要源于寧夏的優于Ⅲ類水質河長增加達到了194.40%,水體污染物排放變化效應進步速度達到79%以上。
前滯型省份由五個增加到六個,其中海南和江西沒有變化,西藏發展速度變緩,由中間型變為前滯型,西藏退步的主要原因是其農業面源污染和大氣、水體污染物排放控制較差,影響了整體的發展;浙江的基礎水平進一步夯實,發展速度有待提高;四川由領跑型變為前滯型,其發展速度變緩,主要受到其水資源開發強度降低率的影響。
后滯型省份由四個減少到三個,其中天津由追趕型變為后滯型,其發展速度下降較快,主要受到其水體質量下降和水體污染物排放增加的影響。遼寧變為后滯型,主要是受到了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兩個領域降速的影響。
中間型省份由十五個減少到九個,其中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和貴州五個省份沒有變化,北京、廣東和廣西三個省份由前滯型變為中間型,說明其發展速度有小幅回升,基礎水平優勢在逐漸縮小。上海由追趕型變為中間型,可以看出其發展速度在經過加速提升后2016年度又回歸正常。
表2-15 2015—2016年生態文明進展類型的變動情況

總之,通過對各省份發展類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2016年度,中國生態文明整體上是有積極進展的,大部分省份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進步,還需要再接再厲,努力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2.各類型二級領域的表現
從二級領域來看,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個領域表現較好,是提升總體發展速度的主要貢獻指標。2016年度與2015年度相比,高于全國均值的二級指標領域總體增加,低于全國均值的二級指標領域總體減少。
從各個類型的二級指標來看,2015年度和2016年度,前滯型省份類型平均值高于全國均值的二級領域沒有變化,其各二級領域類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國平均速度;領跑型省份、追趕型省份和中間型省份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領域進步較大,后滯型省份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領域表現有所進步。
表2-16 2015年和2016年生態文明發展類型的二級領域狀況比較

3.領跑型和追趕型省份排放減害發揮優勢明顯
領跑型和追趕型省份優勢主要體現在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兩個方面,尤其是排放減害領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是領跑型和追趕型省份整體發展速度提高的主要影響因素,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還要繼續保持這一優勢,并補齊短板,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領跑型和追趕型省份在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要加大生態保護力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和生產生活方式,并努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推動綠色發展。
4.前滯型和后滯型省份并非全面落后
前滯型和后滯型省份雖然在整體上發展速度相對較慢,但也并非是全面落后。從前滯型省份各二級指標來看,其類型平均值都低于全國平均速度,尤其是其環境改善和資源節約方面退步較為明顯,其中海南和青海的資源節約表現最差,但是青海和四川在排放減害領域進步較大。
后滯型省份雖然整體發展速度相對較低,四個二級領域發展速度也相對緩慢,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后滯型省份在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兩個領域的發展速度都超過全國均值,并且三個后滯型省份各二級領域都是在進步的,沒有出現退步,發展速度雖慢但都在穩步發展。
5.中間型省份還需全面發力
中間型省份具體分多種情況,其中有的中間型省份基礎水平相差較大,還有的中間型省份發展速度相差較大,所以還要具體省份具體分析。總體來說,中間型省份2016年度有所進步,且總體發展速度略高于全國均速,四個二級領域的發展速度都略高于全國平均值。但從中間型省份的各二級領域來看,其生態保護、環境改善和資源節約發展速度都相對較低,排放減害雖比前三個領域進步較大,但還需努力,中間型省份必須要根據各省份的特點,不但要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還要改善環境質量,在節能減排上下大功夫,找準方向,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6.東、西部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所屬類型數目比較
在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類型中,東、西部的領跑型省份和前滯型省份數目相同,分別為兩個和三個;中間型省份中,東部有三個,西部有四個,相差不大;追趕型省份中,東部有六個,西部有三個;后滯型省份中,東部有兩個,西部為0個。總體而言,西部省份基礎水平較高,發展速度得分排在前四位的也都是西部省份,總體發展態勢良好,還需繼續保持發展勢頭;東部省份需更加努力,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從而提高中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表2-17 東、西部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所屬類型數目比較

[1] 綠色生態文明指數(GECI)包括生態活力、環境質量和協調程度三個領域,表示的是某地區某一年的生態文明建設水平。GECI的具體算法和解釋參見本課題組2016年的最新成果《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 2016)》。
- 保護地球家園的RoHS法規指南
- 殼聚糖生物改性木塑復合材料
- 城市大氣顆粒物組分及污染
- 近代松花江流域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變遷
- 中國海岸污染過程研究:泥質潮間帶重金屬本底構建及污染過程解析
- 泛北部灣區域生態文明共享模式與實現機制研究
- 冶金工業廢水處理技術及回用
- 袋式除塵技術手冊(第2版)
- 中國家庭能源消費行為與效率研究
- 水污染控制案例教程
- 環境·態度·行為:中國企業工作環境的實證數據分析
- 環境綜合實驗教程
- 綠色環保從我做起:節能減排(全彩版)
- Plasm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環境保護中等離子體治理技術)
- 消費者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行為及其影響機理:理論模型、實證檢驗和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