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報告2016
- 吳明紅 嚴耕 樊陽程 陳佳等
- 16字
- 2020-11-05 17:44:03
第一部分
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評價報告
第一章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年度評價報告
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略,成為中國現階段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為檢驗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的實際效果,課題組綜合評價各省份[1]生態文明發展態勢,發布了反映各省份總體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相對速度的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o-Civilization Progress Index,ECPI),量化分析全國及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趨勢的變化,并展開國際比較,探尋其關鍵影響因素,發現問題與不足,進而明確中國后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與方向。
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016年度,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但由于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生態環境承載負荷過重,近幾年環境問題呈集中爆發之勢,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的矛盾依然存在,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進步的獲得感不強。下一步要破解制約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短板,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
1.中國整體生態文明水平全面提升
全國整體生態文明水平持續進步,各考察領域均取得積極進展。數據顯示,生態保護方面有小幅回落,主要是受到部分所選取指標的數據以五年為更新周期的影響。總體而言,中國生態保護力度在不斷增強,自然生態系統活力日益提升。環境質量觸底反彈,已開始好轉。經濟社會發展中資源、能源使用減量增效還任重道遠,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源是中國現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著力點,資源、能源消耗及其所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明顯改善(表1-1)。
表1-1 2015—2016年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 單位:%

(1)生態保護與建設穩步推進,生態基礎不斷夯實。
生態系統是由自然界所有事物共同組成的統一整體,它與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一體兩用”的關系,其中,生態系統是“本體”,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兩種使用方式。自然資源取自生態系統,是支撐人類生存、發展的能源或材料,環境則是生態系統為人類生存提供的棲身之境,三者之間,生態系統的地位更為基礎,其健康活力狀況決定著環境容量的尺度和自然資源儲備厚度。隨著中國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河湖濕地保護與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城市綠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實施,全國整體生態系統保育取得明顯成效,自然生態系統活力穩步增強。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中國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力度不斷增強,森林面積與蓄積量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由于森林資源清查工程量大,數據更新發布以五年為一個周期,不能及時反映最新建設成效,僅從每年造林面積、有害生物受損面積以及火災受害面積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中國森林資源增長率保持較高水平,歷年造林面積占森林面積的比例在3%左右,五年累計造林面積占森林面積比例達15.82%,森林有害生物受損面積與森林火災受害面積不斷下降(圖1-1,圖1-2)。

圖1-1 近五年全國造林面積占森林面積比例

圖1-2 近五年全國森林有害生物受損面積與火災受害面積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有減少的趨勢,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潛在威脅。中國的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在西部,[2]其面積達到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81.92%,由于西部省份經濟社會水平普遍相對落后,經濟發展愿望迫切,而且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旺盛,導致部分自然資源儲量豐富的自然保護區內違規開發開采現象屢禁不止,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沖突加劇,對中國生態保護與建設順利推進形成嚴峻挑戰(圖1-3,圖1-4)。

圖1-3 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分布

圖1-4 近五年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
為民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其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是中國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也成為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城市綠化建設則是其主要抓手之一。作為民生改善的應有之意,全國城市綠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在城鎮人口不斷增長的形勢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逐年上升,近五年累計增加13.14%,建成區配套綠化建設持續推進,部分城市已接近國際良好標準。由于中國正處于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建成區面積擴張迅速,以致部分年度建成區綠化比例有所回落(圖1-5)。

圖1-5 近五年全國城市綠化建設情況
濕地生態系統在水源涵養、水質凈化、氣候調節、抗旱蓄洪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事關國家生態安全。從中國僅有的兩次濕地資源調查數據來看,濕地總面積大幅上升,但事實上,生態效益較高的自然濕地有面積萎縮、功能減退的趨勢。
總體而言,中國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草原退化形勢嚴峻,水土流失問題突出,生態基礎薄弱,下一步應尊重自然規律,以“兩山”理論為指導,確立生態立國理念,堅持生態優先,守住生態紅線,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育,加快國家公園建設,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生態修復進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環境狀況有所改善,但民眾獲得感不強。
環境是人類作為生物體維持生存所必需的基礎物質條件,棲身之境。享有清新空氣、青山綠水等良好環境,也是人們基本生存權利的重要內容。為人民創造良好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目標。隨著全國不斷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完善污染防治體系,環境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重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次數明顯下降;但由于歷史原因,環境容量被嚴重透支,局部地區、部分行業環境問題高發,風險凸顯,民眾對環境改善的獲得感不強。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發布實施以來,中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控、監管能力增強,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京津冀等重點區域也明顯好轉,呈現向好態勢,但目前的措施更多地以預防為主,從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角度著手,對重污染天氣形成原因及過程缺乏深入研究,而重污染極端天氣出現后,也只能繼續增加臨時性污染物排放調控措施,其他有效應對化解辦法不多,未建立起系統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目前,全國平均好于二級天氣天數占全年比例不足七成,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僅有84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占24.9%,部分大城市環境空氣污染仍是發展之殤、民生之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需積極作為,掌握空氣質量改善的主動權。
水體環境方面,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水質優良比例上升,全國Ⅰ~Ⅲ類水質河長比例超過70%,黑臭水體整治全面啟動,劣Ⅴ類水質比例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圖1-6)。重要湖泊、水庫水質基本穩定。但地下水水質仍在持續惡化,較好等級以上水質監測點比例不足40%。近岸海域污染有加重趨勢,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域面積增加7.15%(圖1-7)。

圖1-6 主要流域Ⅰ~Ⅲ類與劣Ⅴ類水質河長比例

圖1-7 近岸海域未達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域面積
農業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難度較大,成為中國環境污染防治與改善的薄弱環節。由于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農業面源污染形勢嚴峻,隨著近年來農業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力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體系逐步建立,污染加劇態勢有所緩解,農業單位播種面積化肥施用量連續增加后開始下降,單位播種面積農藥施用量連續三年走低,但單位播種面積化肥、農藥施用量仍遠高于國際公認安全上限,尤其化肥施用總量還在持續攀升,只是2016年趨勢放緩(圖1-8)。堅持推進“廁所革命”,取得顯著成效,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連年上升,為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奠定了堅實基礎(圖1-9)。

圖1-8 單位播種面積化肥、農藥施用量

圖1-9 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情況
城市人口密度較大,環境問題更容易引起社會的關注,城市環境污染防治相對領先于農村地區,呈現向好發展態勢。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在不斷提高,但其資源化利用水平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圖1-10)。

圖1-10 城市環境污染防治情況
中國的環境問題在短時期內呈集中爆發之勢,城市空氣污染、建成區黑臭水體、土壤環境污染、地下水質惡化、農村面源污染等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制約。全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取得積極成效,但與民眾對優美環境的期待仍有距離。應加快建立健全環境污染監測、預防體系,嚴守環境容量上限,控制污染物排放,削減污染增量;同時,轉變被動等待有利自然條件的慣性思維,主動作為,完善環境基礎設施,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加強區域聯合統籌,協同推進大氣、水體、土壤環境污染治理與恢復。
(3)資源利用減量增效有瓶頸,資源節約推進任務艱巨。
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源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也是現階段的重要抓手。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水平與環境改善和生態保護狀況休戚相關,合理開發、節約利用資源,有利于控制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索取,確保資源可持續供給,而且能夠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產生,緩解生態環境壓力。中國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能,推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循環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取得有效進展,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大幅度下降,但資源、能源消耗總量還在攀升,經濟社會發展付出的生態環境代價較大。
00中國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以來,大力推進資源、能源節約利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取得顯著進步,近五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量和用水量不斷下降(圖1-11),但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能源消費總量還未達到峰值,用水總量下降趨勢尚不明確(圖1-12),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能源需求,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資源供給能力長期處于超負荷承載,也對后續緩解資源、能源消耗后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的有害影響效應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圖1-11 單位GDP能源消耗量與用水量

圖1-12 能源消費總量與用水總量
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程度不高,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僅60%左右,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比例不足80%(圖1-13)。線性的資源利用模式,使得大量資源需求長期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供給,加劇了資源開發強度,生態系統必將不堪重負。如,中國水資源開發強度較高,常年用水總量占水資源總量比例在20%左右,部分缺水地區已遠超出40%的合適水平。而且,未經循環使用的廢棄物直接轉變成污染源,也加重了資源、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損害效應。

圖1-13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與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率
當務之急,中國需盡快轉變以資源、能源等要素投入為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依據各區域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合理規劃國土空間開發布局,優化產業結構,鼓勵科技創新,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節約利用資源、能源,加強資源的綜合循環使用,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倒逼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培育引導全社會形成綠色健康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4)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排放減害任重道遠。
排放減害,緩解資源、能源消耗后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有害影響效應,是打造綠色發展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現階段,中國的發展方式仍相對粗放,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偏重,資源、能源消耗量高位運行,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占比較高(圖1-14),資源、能源利用模式不盡合理,產生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導致生態環境高負荷承載,對生態環境的有害影響效應突出。

圖1-14 煤炭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
隨著中國環境治理能力提升,主要水體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圖1-15),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效應不斷改善,地表水體質量呈改善趨勢。應進一步優化水體污染物排放效應,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范圍內,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水體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圖1-15 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
全國主要的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逐年降低。煙(粉)塵排放總量在經歷了大幅增長后,尚未回歸到2012年的排放水平(圖1-16),此外,還有尚未納入統計范圍的揮發性有機物,因此,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巨大。大氣污染物對大氣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效應較強,尤其在部分大城市,在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下,霧霾等極端天氣一觸即發,成為民眾反映強烈、制約民生改善的突出環境問題。

圖1-16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總量
固體廢物處置不當,將成為潛在的土壤與水體環境污染源,生態環境影響效應惡劣。中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不斷上升,生活垃圾清運量也在急劇增長(圖1-17),且對它們的資源化利用水平較低,堆存與傾倒都將隱患重重,對中國固體廢物處理能力形成極大考驗。

圖1-17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生活垃圾清運量
中國應以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合理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強科技、制度創新,升級經濟結構與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水平,嚴格落實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產生及排放,同時完善污染防治體系,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與治理能力提升兩方面入手,改善資源、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崛起。
2.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各有差異
中國整體生態文明建設態勢向好,但各省份進展情況尚不均衡,大部分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波動起伏,個別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資源、能源消耗量增加,導致生態環境壓力上升,生態文明水平有下滑的風險。
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是對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的綜合性評價結果,由于采用相對評價的算法,結果只反映各省份2016年度生態文明總體發展速度的相對快慢,各省域只有在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都均衡發展,發展速度全面領先,ECPI得分才能排名前列。根據完善后的評價方法及最新數據,測算出各省級行政區(未包含港澳臺,下同)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 2016)(表1-2)。
表1-2 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 2016)與二級指標得分及排名 單位:分


五省份組成第一等級,引領生態文明發展排行榜。2016年度排名第一等級的五個省份,僅河北在2015年度排名居第一等級,其他四個省份,分別來自2015年度的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級。湖北、湖南、安徽資源、能源消耗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影響效應好轉,環境質量改善,分別由2015年度排名第二、第三等級,躋身生態文明高速發展陣營。河北生態文明建設觸底反彈,持續發力,繼續保持了高速發展態勢。河北與新疆主要得益于資源利用效率提升,資源消耗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緩解,環境質量已開始向好。
ECPI 2016排名第二、第三等級的省份,區域性集中分布特征明顯。排名第二等級的省份主要包括兩片區域,分別是地處中北部的內蒙古、寧夏、山西、山東、天津、河南六省區,和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東南四省區與西南四省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組成的八省片區。第三等級的八個省份,包括位于西北的陜西、甘肅二省,東南的上海、江蘇,和黑龍江、吉林、遼寧東北三省,以及首都北京。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要區域協同推進的戰略。
生態文明基礎較好的海南、江西和生態環境脆弱的青海、西藏,生態文明發展速度相對落后。這些省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迫切,資源、能源消耗量有繼續增長的潛在動能,海南、青海、西藏資源開發強度上升,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資源利用減量增效迫在眉睫。江西的自然保護區面積被大量調出,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風險。
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速度起伏波動,發展指數得分年度間排名變化較大(表1-3)。
表1-3 2014—2016年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指數得分及排名變化 單位:分

說明:ECPI為相對分數,各省份ECPI 2016得分與ECPI 2015、ECPI 2014得分差異較大,是由于2016年度調整了Z分數賦予等級分的辦法,ECPI 2015、ECPI 2014計算過程中對各三級指標Z分數賦予-3~3的等級分,而ECPI 2016計算過程中對各三級指標Z分數賦予0~6的等級分,詳見本章第五節ECPI評價體系及算法完善。
二、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類型變化
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是對各省份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相對快慢的綜合反映,有利于對總體發展態勢的把握。課題組根據各省份年度間具體指標的原始數據的變化,計算出絕對發展速度,反映生態文明建設在各領域的實際成效(表1-4),但其易受到個別領域大幅變化的影響。
表1-4 各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 單位:%


2016年度,西藏和海南生態文明水平有所下滑,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資源、能源開發強度上升,且資源、能源消耗后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導致了生態環境壓力增加。
課題組根據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和生態文明水平(GECI 2016)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劃分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類型。以生態文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平均值為“基準線”,兼顧到處于中游的省份分布較為集中、差別小的現實情況,在“基準線”的上下左右兩側各自浮動0.2倍標準差距離,其中區域為緩沖區,區域內的省份發展類型為中間型。其余省份,依據它們的生態文明水平和發展速度所處的位置,分別高于(或低于)平均值0.2倍標準差,劃分領跑型、追趕型、前滯型、后滯型四種類型。各省份近三年的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類型,見表1-5。
表1-5 省份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類型

類型變化顯示,2015年度中間型省份重慶經過長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躋身為領跑型,福建、湖南生態文明水平相對領先,發展加速也成為領跑型省份。追趕型的省份,內蒙古、山西、河北類型沒有發生變化,新疆、山東、河南、寧夏與安徽、湖北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提速,分別從后滯型、中間型轉變為追趕型省份。前滯型省份,海南和江西發展類型保持穩定,浙江生態文明基礎進一步夯實,西藏、青海生態文明基礎較好,發展速度放緩,由中間型轉變為前滯型,四川生態文明建設一度領跑,速度回落后,也進入前滯型。后滯型省份中,天津生態文明基礎薄弱,發展速度回落,近三年內兩度成為后滯型省份,遼寧、江蘇生態文明基礎一般,發展速度不高,也成為后滯型。中間型省份相對較多,其中貴州、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類型未變,廣東、廣西和北京生態文明建設優勢縮小,發展速度有所回升,由前滯型轉變為中間型,上海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回調,由追趕型進入中間型。
三、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企穩回升
對近年全國生態文明發展速度變化情況的分析,檢驗其是在加速、勻速還是減速發展,有利于探尋生態文明發展態勢,進而發現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驅動因素。分析顯示,2016年度全國生態文明發展速度恢復加速勢頭,扭轉前兩年生態文明減速發展的局面(表1-6)。
表1-6 2016年全國生態文明發展速度變化情況 單位:%

具體在各考察領域,由于中國城鎮化加速,城鄉綠化建設未能及時配套跟進,生態保護發展速度下降。資源利用效率加速提升,但資源綜合循環利用仍有較大改進空間。資源、能源消耗后產生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加速改善,但由于生態環境長期超負荷承載,要實現環境質量徹底改善的目標,還需前赴后繼、持續發力。
ECPI進步率與各二級指標的相關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資源節約、環境改善、排放減害、生態保護。環境改善和排放減害進步率與ECPI進步率的相關性由前兩年的顯著相關轉變為相關性不顯著。與此同時,資源節約進步率與ECPI進步率近三年的相關性為顯著相關、不顯著相關、高度相關。ECPI進步率與三級指標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僅資源節約二級指標下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與之高度相關,其余相關性均不顯著。因此通過控制資源節約二級指標下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做了指標間的偏相關分析(表1-7)。
表1-7 ECPI與二級指標發展速度變化相關性

四、與OECD國家比較,中國生態文明水平落后,發展速度上游
中國與OECD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比較,以更好地把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基于可獲得的最新數據,評價結果顯示,中國位居三十五個國家的最后一位,整體得分為35.08,與三十四個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48.86)有超過10分的差距,生態文明水平不容樂觀(表1-8)。
表1-8 中國與OECD國家生態文明指數(IECI 2016)得分及排名


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速度方面,中國相對領先,位居第七位,整體得分為52.89,超過三十五個國家的平均水平(50.54),處于第二等級,整體位于中等偏上位置(表1-9)。
表1-9 中國與OECD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指數(IECPI 2016)得分及排名


具體從四個考察領域來看,中國在生態保護上穩步前進,環境改善和資源節約方面的發展速度最為突出,而排放優化速度仍然落后,存在隱憂,不容盲目樂觀。
未來,中國與先進國家的經濟差距將不斷縮小,但由于排放效應改善掉隊,生態、環境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要實現國內生態、環境的根本好轉,盡快轉變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方式,加強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優化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已迫在眉睫。
五、ECPI評價體系及算法完善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略之一,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推進,各類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效果如何,有待于進一步評價檢驗。
(一)ECPI評價體系
1.生態文明發展評價設計思路
工業文明以來,人類經濟社會獲得快速發展,但也遭遇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挑戰,這已逐步升級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危機。首先,究其根源,人類追求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有限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是引發這一系列危機的根本原因。正所謂“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獲取資源,滿足生存發展之需,并將資源消耗產生的廢棄物排放到生態環境中。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增強,人口規模擴張,部分地區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已超出其持續供給能力,形成的污染物排放不斷加重生態環境承載負荷,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矛盾日漸突出。
其次,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對資源、能源的開發、利用方式不盡合理,是生態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于自然資源投入驅動,為維系經濟的繁榮,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量節節攀升,同時資源、能源利用方式相對粗放,綜合循環使用水平不高,利用效率較低,資源消耗產生的廢棄物未能物盡其用,直接轉變成了環境污染物,導致自然資源開發強度與污染物排放強度都在高位運行,而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又較為薄弱,自然生態系統必然不堪重負。
此外,制度、觀念層面存在的局限性,對于生態危機的發生也難辭其咎。現行的制度體系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無不殘存著工業文明時代的印記,人與自然的關系被二元分割、對立,人類自我標榜為自然的主人,自然只是供人類改造利用的工具與對象,支撐人類社會運行的基本要素。因此,人類能夠為自然界立法,出于自身的目的可以肆意地支配自然,自然規律須屈從于社會規律甚至經濟規律。尤其,私有制的普遍存在以及市場經濟大行其道,經濟增長成為人們競相追逐的唯一目標,各個利益集團都在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遺余力,團體或個人局部的短期利益超越了人類整體的長遠利益。這種觀念、制度的原罪,使得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對立,助長了以犧牲生態、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良好環境、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和健康的生態系統作為公共產品,卻無人問津,淪為公地的悲劇。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雙贏的文明。中國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戰略,其目標是要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生態系統健康、環境質量良好、資源可永續利用。此處環境、資源均特指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生態系統與環境、資源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彼此依存,榮損與共。
生態系統是各種生命支撐系統,各種生物之間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換形成的統一整體,人類社會及其活動只是生態系統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于人類而言,環境是指生態系統中,直接支撐人類作為生物體生存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如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源等。資源則是取之于生態系統,支撐人類生產、生活的能源和材料,其種類和數量都受制于人類所掌握并能加以利用的技術條件。
生態系統與環境、資源具有“一體兩用”的關系。生態系統為“體”,是包括了自然界所有事物的全體、自然本體。環境和資源則是人類出于生存和發展需要對生態系統的兩種用途,環境是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存之境,資源是人類通過科技手段對生態系統加以利用,維系社會存在與發展的要素。其中,生態系統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離開了生態系統的支撐,環境和資源都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當前中國生態環境領域問題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應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增強生態系統活力;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能源,優化資源、能源消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效應;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改善環境質量,盡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當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還需涉及觀念、制度層面的根本變革,不斷提高公眾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樹立起生態文明理念,完善制度設計,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見圖1-18。)

圖1-18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主要任務
2.ECPI框架體系設計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評價,應遵循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及觀念樹立兩項保障性任務不易量化,且最終效果能反映到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上來,因此,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實現生態系統健康、環境質量良好、資源可永續利用為導向,從生態保護、環境改善、資源節約和排放減害四個方面,根據權威數據可得性,選取具體指標,構建中國生態文明發展指數評價指標體系(表1-10,具體指標解釋及指標數據來源詳見附錄一),檢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效果。
(1)生態保護與建設是實現生態文明的基礎。
生態保護二級指標,沿襲對森林生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城市生態綠化和濕地生態保護四個方面的考察。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其生態效益不可低估。鑒于目前濕地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尖銳,存在功能減退、面積萎縮等問題的現狀,盡管由于其調查統計困難,數據獲得時效性相對較差,但為突顯它的重要性,仍納入了評價范圍。
(2)環境質量根本改善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目標。
環境改善二級指標,繼續評價分析大氣、水體、土地環境質量的變化態勢。具體三級指標選取與2015年度基本保持穩定,但空氣質量改善指標使用數據全面性提高。隨著全國環境監測體系不斷健全,按照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發布數據的城市范圍,已由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擴大為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各省份空氣質量數據,采用了當地下轄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天數的平均值,相對更客觀、準確。
(3)資源節約合理使用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資源節約二級指標,在考察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推進減量增效情況的同時,開始將當地資源承載能力引入分析。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消耗降低率升級為水資源開發強度優化,反映水資源消耗與實際資源承載能力的關系,促進資源合理開發、使用。
(4)排放減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由于缺少國家權威發布、時效性較強的土地環境質量數據,排放減害二級指標,暫時只評價水體污染物排放對水體環境的影響效應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對大氣環境的影響效應走勢。
此外,還有部分生態文明建設需重點關注的領域,由于缺乏權威數據支撐,未能一并納入評價、分析。如,反映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狀況的指標依然空缺,霧霾元兇之一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尚沒有列入國家總量減排的控制范圍,監測體系亟待完善,土地環境質量也缺少及時動態的數據發布。2016年度,空氣質量改善采用環保重點城市數據,全面性較以往提升,但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監測范圍離實現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全覆蓋還有不小差距。這些情況都可能對最終評價、分析結果準確性產生影響。待相關權威數據完善后,再調整優化評價體系,使之更為科學、合理。
3.ECPI評價及分析方法
由于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一時難以量化,生態文明發展評價采用了相對評價的算法,依據各省份每項具體指標數據的高低排序,經Z分數方式處理,加權求和,轉換為T分數,計算出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指數。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得分排名靠前的省份,只表明其各方面整體發展速度相對領先,并不能反映其實際生態文明水平的優劣。為更全面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現狀,檢驗取得成效,探尋發展態勢,發現推動生態文明進步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評價結果基礎上,還進一步展開了等級分析、發展速度分析、進步率分析、相關性分析和聚類分析。
(二)相對評價算法
ECPI 2016得分采用統一的Z分數(標準分數)方式,將各三級指標原始數據轉換為Z分數,并根據各指標權重分配,加權求和,計算出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的Z分數,最后將Z分數轉換為T分數,反映各省份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狀況。
1.數據標準化
通過統一的Z分數(標準分數)處理方式,對三級指標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以避免數據過度離散可能產生的誤差。
具體依據各三級指標原始數據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將距離平均值3倍標準差以上的數據視為可疑數據,予以剔除。確保剩下的數據在3倍標準差以內(-3<σ<3,分布在平均值上下3倍標準差以內的數據占整體數據的99.73%)。
2.特殊值處理
國家權威部門統一發布的數據中,個別省份部分年度存在數據缺失情況,ECPI評價中的處理辦法是賦予其平均Z分數。如,2015—2016年數據,上海的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指標,西藏的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提高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提高率、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城市水資源重復利用提高率等指標數據缺失,對應指標的Z分數直接賦予3.5分。
個別省份的部分指標原始數據,出現極大或極小的情況,與其他省份都不在一個數量等級,以致整個指標數據序列的離散度較大,由此計算出的標準差和平均值都可能有失偏頗。評價中為真實表現數據分布特性,平衡數據整體,在標準化時直接剔除這種極端值,將該指標大于平均值3倍標準差的省份直接賦予6分,低于平均值3倍標準差以下的省份直接賦予1分。
3.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分配
在廣泛征求專家意見基礎上,經課題組反復討論,ECPI二級指標權重分配確定為,生態保護、環境改善、資源節約、排放優化權重均等,各占25%。
三級指標權重確定,利用了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選取50余位生態文明相關研究領域專家,發放加權專家咨詢表,請專家獨立判斷各三級指標重要性,并分別賦予5、4、3、2、1的權重分,最后由課題組統計整理得出各三級指標的權重分與權重。2016年度各級指標權重分配見表1-11。
4.計算二級指標、一級指標Z分數
根據三級指標Z分數及相應權重,加權求和,即可計算出對應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的Z分數。
5.計算ECPI及二級指標發展指數得分
二級指標與一級指標Z分數轉換為T分數:
T=10×Z+50
T分數即為相應二級指標發展指數與ECPI得分。Z分數轉換T分數的處理,可以消除負數,放大各省得分的差異,便于本研究后續的分析和理解。
表1-11 生態文明發展指數(ECPI 2016)評價體系指標權重

(三)分析方法
為克服相對評價算法的不足,在評價結果基礎之上,結合2013、2014、2015年度各三級指標原始數據,進行了等級分析、發展速度分析、進步率分析、相關性分析和聚類分析。
1.等級分析
部分省份間ECPI或二級指標發展指數得分差距甚微,但排名卻又分出高下。為緩和省份間差異,根據各省份ECPI或二級指標發展指數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可將它們分為四個等級。其中,得分超過平均值以上1倍標準差的省份為第一等級;得分低于平均值1倍標準差以下的省份列第四等級;另外,得分高于平均值,但不足1倍標準差的省份居第二等級;最后,其余得分低于平均值,且相差未超過1倍標準差的省份,排在第三等級。
2.發展速度分析
ECPI是相對評價的結果,其得分反映各省整體發展速度的相對快慢,并未體現出實際發展水平究竟是進步還是下滑。而三級指標原始數據本身為變化率,反映年度間變化情況。根據三級指標原始數據,直接按照對應指標權重,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二級指標和總體生態文明發展速度,能夠更確切地反映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情況。發展速度為正值,表明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進步,反之則有退步。
3.進步率分析
通過對2015和2016年度各地生態文明發展速度變化情況的分析,檢驗其發展是在加速、勻速還是減速,有利于探尋生態文明發展態勢,進而發現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驅動因素。
三級指標發展速度進步率的計算方法,直接由后一年度發展速度減去前一年度發展速度。二級指標發展速度進步率則由對應各三級指標發展速度進步率加權求和得出。最終,二級指標發展速度進步率加權求和,可算出整體生態文明發展速度進步率。
計算結果,進步率為正值,表明生態文明在加速發展;進步率為負值,則表示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回落。
4.相關性分析
ECPI 2016是多指標綜合評價的結果,評價體系的指標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為探尋影響生態文明發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明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難點,課題組采用皮爾遜(Pearson)積差相關,選擇可信度較高的雙尾(又稱為雙側檢驗:Two-tailed)檢驗方法,利用SPSS軟件對各級指標數據進行了相關性分析。
5.聚類分析
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的類型分析,綜合考慮了其發展速度與生態文明水平(GECI 2016)[4]兩個維度的情況。其中,特征明顯的省份,分為領跑型、追趕型、前滯型、后滯型四種類型,其余省份為中間型。
基于各省份生態文明發展速度和GECI 2016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劃分發展類型。以生態文明水平和發展速度的平均值為“基準線”,兼顧處于中游的省份分布較為集中、差別小的現實情況,在“基準線”的上下左右兩側各自浮動0.2倍標準差距離,其中區域為緩沖區,區域內的省份發展類型為中間型。其余省份,依據它們的生態文明水平和發展速度所處的位置,分別高于(或低于)平均值0.2倍標準差,劃分領跑型、追趕型、前滯型、后滯型四種類型。
[1] 由于數據所限,本書所分析的各省份數據均為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三十一個省級行政區的數據。
[2] 西部省份特指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范圍所涉及的省級行政區,包括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貴州、重慶、西藏、廣西、內蒙古等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3] 具體指標解釋與數據來源見附錄一所示。
[4] 2016年各省綠色生態文明指數(GECI 2016)數據來源:嚴耕等著.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 20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