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作用
污泥[1]里的豬夢見生了翅膀,
從天降生的渴望著飛揚,
你愛我嗎?我愛你,他說。
蜘蛛嗅過了,知道沒有用處。
他的安慰是求學(xué)時的朋友,
那里[19]看出了變形的枉然,
開始學(xué)習(xí)著在地上走步[20],
一切是無邊的,無邊的遲緩。
一九四〇,十一月。
(初刊于桂林版《大公報·文藝》第1期,1941年3月16日;后刊于重慶版《大公報·戰(zhàn)線》第766號,1941年5年15日;后收入《探險隊》《穆旦詩集》《現(xiàn)代詩鈔》《穆旦自選詩集》《穆旦詩文集》;載入1975年9月19日致郭保衛(wèi)的信、1975年10月9日致劉承祺、孫志鳴的信[此信歸入“致孫志鳴”名下,故稱“致孫信版”[21]]、1976年4月29日致董言聲的信[信件均見《穆旦詩文集(2)》]。現(xiàn)錄《探險隊》版。)
[1] 桂林《大公報》版,“污泥”作“泥沼”。
[2] 致董信版,“悲痛”作“悲疼”。
[3] 致孫信版,“呼喊”作“哭喊”。
[4] 重慶《大公報》版、致孫信版,“胸里”作“心里”;致郭信版,作“心中”。
[5] 致郭信版,“了”作“著”。
[6] 重慶《大公報》版、致董信版、致郭信版、詩文集版,“黏”作“粘”。
[7] 重慶《大公報》版,缺“:”作“,”。
[8] 桂林《大公報》版、重慶《大公報》版、《現(xiàn)代詩鈔》版,“,”作“。”。
[9] 重慶《大公報》版,“挖成”作“回來”。
[10] 致孫信版,“一顆”作“一只”。
[11] 重慶《大公報》版,缺“,”。
[12] 桂林《大公報》版,“蕩”作“浮”。
[13] 致孫信版,缺“,”。
[14] 重慶《大公報》版,“怎么樣”作“怎末樣”。
[15] 除《探險隊》版外,各版“盛里”均作“盛開”。按:“盛里”不詞,可訂正為“盛開”。
[16] 重慶《大公報》版,缺“,”;致孫信版,“,”作“?”。
[17] 詩文集版,“聯(lián)”作“連”。
[18] 桂林《大公報》版,“。”作“——”。
[19] 《現(xiàn)代詩鈔》版、致董信版,“那里”作“漸漸”;致孫信版,作“于是”。
[20] 致孫信版,“走步”作“走路”。
[21] 《蛇的誘惑》所錄穆旦致孫志鳴的信,與詩文集版略有文字出入,當(dāng)是謄錄之誤,此處不另說明。
- 論女性
- 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轉(zhuǎn)型的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維度:以《小說月報》上的廣告為中心
- 中國尋茶之旅
- 貶謫文化與貶謫詩路: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chuàng)作為中心
- 文化傳統(tǒng)與家國情懷的審視:以陳忠實及其《白鹿原》為例
- 白魚解字:流沙河講漢字
- 中國文化論衡(2019年第2期/總第8期)
- 食物語言學(xué)(新視野人文叢書)
- 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qū)鄉(xiāng)村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 論無意味:后物質(zhì)時代的意義消減
-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文化軟實力建設(shè)研究
- 多元文化模式與文化張力:西方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源泉
- 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文化建設(shè)研究
- 費正清新漢學(xué)的文化解讀
- 中國繪畫中的“女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