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仍占據主要地位,但在利率市場化、金融改革、互聯網金融興起等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著“金融脫媒”現象。這種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將倒逼商業銀行進行轉型與改革。本書從社會融資總量、信貸管制、企業融資結構、商業銀行業務格局變化等角度對其出現的原因與后果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與美國、西歐等國家的金融脫媒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比較,最后從優化資產負債業務、深化金融創新、推進資產證券化、大力發展金融衍生品與結構化理財產品、發展互聯網金融等角度提出針對銀行轉型的全方位改革建議。
本書運用了大量數據。例如,在對社會融資總量與商業銀行業務的分析中,本書運用相關數據,進行指標運算來度量中國金融脫媒的程度;在進行不同國家的金融脫媒狀況比較時,使用了美國、西歐等金融發達地區發布的股市債市的數據;在銀行改革建議部分收集了多個中小板及創業板市場企業的財務狀況數據,通過分析這些財務數據確定不同類型企業適合的供應鏈融資模式。本書也進行了很多案例分析。例如,在推進資產證券化建議中,以2013年5月14日設立的“隧道股份BOT項目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為案例,分析券商在資產證券化方面的優勢和特點;通過建設銀行“匯貸盈”系列產品的介紹以及分析“廣發金管家”多空杠桿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形象地展示了金融衍生品與結構化理財產品;在發展互聯網金融建議中,分析了互聯網金融領先企業布局規劃,為商業銀行推進互聯網金融提供了參考。
本書作為“金融創新與發展”叢書之一,受到中國民生銀行與北京大學的合作課題“中國商業銀行金融脫媒之殤:危機與轉型”的資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叢書主編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劉偉、中國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副主編為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楊農、中國民生銀行公司銀行部副總經理肖宇;主筆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馮科。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賈甫、李澤涵,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周靚、劉海蛟、王一宇、劉兆、翟曉東、李釗、肖丹晨、劉文雯、何鵬飛、徐鴻毅、林漢華、黃荒原、林李吉、林淑君等協助編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副教授,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竇爾翔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藍慶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韓晶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胡懷國研究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路磊老師等,對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很多幫助與建議。中國民生銀行的石慧梅、馬蒙蒙,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王壯哉、俞潔、張鵬、朱滿洲,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的邢恩泉,華西證券的張建龍,中金公司的蔚輝,天津財經大學的王德賽,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的王存茍、馮文、嚴開旭等,對本書的編寫亦有貢獻。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引用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數據,大都注明了來源,少部分無法查明來源的,歡迎讀者指出。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書中的不足和疏漏之處,還盼讀者批評指正。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金融脫媒現象。
馮 科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