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詩歌與戲劇互為體用研究
- 吳晟
- 1520字
- 2020-09-22 14:01:28
總序
在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中,中國古代文學這個傳統學科都堪稱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中山大學的古代文學學科也不例外——她的歷史與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中山大學(初名廣東大學)同樣悠久。魯迅、郭沫若、陳中凡、方孝岳、容庚、商承祚、詹安泰、董每戡、王起等名字讓我們回憶起來充滿著自豪感。
然而,對后人來說,學科輝煌的歷史與豐富的遺產同時也是壓力。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固然占了“便宜”,但也像是站在海拔極高之處,每一步攀升都異常艱難。仰望前輩,如何既繼承學術傳統又有所發展,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當今,“獨創”二字已經成為各個社會階層的流行語。不過,各個領域不同,不同學科有異:有些貴在創造發明,有些偏重發掘發現。有些可能是“獨創”,有些則只能是“獨特”。對于人文學者來說,我們似乎很難以創造發明自詡;形態上的“新”與“舊”也難以用來判斷學術價值的高下。所謂“創新”,未必意味著對于傳統的拋棄。按照清代學者紀昀評點《文心雕龍》的說法,在歷代文壇上,“新聲”可能成為“濫調”,“舊式”也可能成為“新聲”。新與舊不是絕對的,是會互相轉化的。在傳統斷裂的時代,挖掘與發現傳統文化資源,也是頗有價值的事。
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文體學就是傳統的學術資源。“以文體為先”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的傳統與原則。中國文體學成熟相當早,《文心雕龍》在文體學方面已經相當精深而自有體系,此后的文體學可謂久盛不衰。但近代以來,西學東漸,中國文體學日益式微,甚至被人所淡忘。從20世紀80年代起,在新的學術觀念推動下,文體學研究成為古代文學研究的新視角之一。近年來,文體學研究更是越來越受到中國文學學術界的重視,成為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前沿學術領域和備受關注的學術熱點。
尊重古代文學的歷史事實,回到文體的歷史語境,將文學觀念和理論建筑在具體文學史實之上,以中國“文章學”的觀念來“發現”、詮釋和演繹中國文學自己的歷史,盡可能消解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套用西方文學分類法研究中國傳統文學造成的流弊——這是近年來中國文學研究源于自身需要與反思所形成的重要發展趨勢,也是中國文體學興盛的背景。這一興盛具有豐富的學術史意義,它標志著古代文學學術界的兩個回歸:一個是對中國本土文學理論傳統的回歸;一個是對古代文學本體的回歸。
回歸本土與本體,并不意味著滿足于回歸到“舊式”那里去。我們強調回歸到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原始語境與內在脈絡,同時又不能也不可能排除現代意識。西哲曾云:“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雖然,中國文體學之復興,為“古人之舊式,轉屬新聲”,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作為“新聲”的“舊式”已經完全不可能與古代的文體學相同。我們要站在21世紀的學術高度來研究中國文體學,回到中國文體的歷史語境,但又不僅僅是要回到劉勰等古人的理論,同時必須具有當代的學術意識,反映出當代的學術眼光、學術水平與境界。
作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山大學古代文學學科必須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有受到學界認可的學科方向。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就是近年來我們凝聚力量、重點建設的研究方向。經過多年的努力,它已經成為本學科影響最大的方向之一。同仁們在古代文體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除了發表了大量論文之外,還撰寫了不少專著,同時,也承擔了一系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尤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文體學發展史”,為了及時反映這些研究成果,我們組織出版這套“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叢書。
本叢書是開放與持續的。作者除了中山大學古代文學學科的教師,還有其他高校教師與學界同仁。所收成果以中國文體學研究為重點,兼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我們希望能不斷地吸收中國文體學研究成果到本叢書中來,共同推進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的發展。
吳承學
2010年12月于康樂園郁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