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馬克思哲學的生成論本質

韓慶祥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務委員會原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1978年以來,我國哲學界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生成論這一論題展開了學術探討,有些學者也提出了一些獨到而又有啟發的見解,深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至今,因有些學者不大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生成論思想及其實質,導致在某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存在一些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有的從本本主義出發,有的從西方標準和范式出發,來剪裁中國實踐,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進行主觀裁定,并對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某種質疑。產生這種模糊認識的深層根源,主要在于對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變革及其本質特征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沒有深刻認識到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本質。

一、馬克思實現哲學變革的實質

自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認識你自己”這一重大論題以來,西方一些哲學家就一直在追問“人是什么?”并提出了諸多答案。答案種種,但有一個共同點,即按照“是”和“是其所是”的思維方式來回答問題:它首先預先抽象地設定人人都具有某種共同的本質,然后認為現實的人都是這種本質的具體體現。這里,人是被預先規定為一種確定性、既成性的存在,人是從某種抽象的共同的“是”來規定的。這實質上是一種預成論或既定論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合理性在于:它注重“確定性”“普遍性”“共同性”“穩定性”。然而,這種思維方式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忽視事物和對象的“不確定性”“特殊性”“歷史性”“未完成性”和“開放性”,要言之,忽視其生成性。它注重“是”卻忽視“成為是”;它注重“成”卻忽視“生成”,它注重“非此即彼”,即在“是”與“非是”之兩極對立中進行思考,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既是又不是,卻忽視了“歷史生成”;它注重“固定性”卻忽視了“發展性”“未完成性”和“開放性”;它注重“普遍性”卻忽視了“特殊性”。大體來說,近代西方的知識論和形而上學大都屬于這種思維方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不是從運動的狀態,而是從靜止的狀態去考察;不是把它們看作本質上變化的東西,而是看作固定不變的東西;不是從活的狀態,而是從死的狀態去考察。”

德國古典哲學雖然具有“生成性”思維方式的因素,如黑格爾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之偉大之處,首先在于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他抓住了勞動的本質,把現實的人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勞動的結果。黑格爾還指出: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過程。但是,他只看到勞動的積極的方面,而沒有看到它的消極的方面,他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

在西方,生成性思維是一個哲學范疇,它首要是針對知識論、形而上學所蘊含的既定性思維而出場的。馬克思實現哲學變革的實質,就是從預成性思維方式或既成性思維方式轉向生成性思維方式。這種變革,實質上就是哲學變革。馬克思在繼承唯物主義的前提下,把實踐、歷史和辯證法引入哲學,引入唯物主義,把運動、發展、變化引入哲學思維,注重哲學的實踐性、歷史性和辯證性,強調事物和對象的實踐性、歷史性和辯證性,認為不存在永恒不變的共同的普遍的本質,一切事物都處在實踐的、歷史的、辯證的生成過程之中,并在實踐、歷史、現實展開的運動發展過程中生成自身。這正是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質所在和本質特征。就是說,馬克思所實現的哲學變革,主要在于在繼承唯物主義前提下,把實踐原則、歷史原則和辯證原則引入唯物主義,所實現的是對唯物主義的哲學變革。這里,實踐的本質,就是人類在改造世界中不斷推進創新,其實質就是一種“生成性”;歷史的本質,就在于它是由一個個連續的“生成”構成,其實質也是一種“生成性”;辯證法的本質,在于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在于它是在超越、否定現存的事物中不斷推進事物的發展、變化,其實質還是一種“生成性”。概言之,“生成性”或“生成性思維”,就是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所共有的實質和本質,或者說,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共同實質和本質特征,就是“生成性”或“生成性思維”。

二、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本質之證明

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本質,在他的學說體系中充分地呈現出來了。

(一)從形而上學走向實踐的、歷史的、辯證的哲學

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思維,較早呈現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主要是通過對“勞動”的闡述來展現的。馬克思指出:“歷史的全部運動,既是它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同時,對它的思維著的意識來說,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認識的生成運動。”這里,“運動”“產生”“生成”都表達的是歷史的生成,尤其在這里就直接、明白地使用了“生成”的概念。馬克思又進一步明確強調指出:“對于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里,馬克思直接且鮮明地使用“勞動誕生過程”“生成過程”來更為明確地表達人的活動的生成性與世界歷史的生成性。顯然,在馬克思那里,他明確使用“生成”概念,來揭示和表達歷史的生成性本質。就是說,歷史的全部運動在本質上就是其現實的生成過程,世界歷史就是人的勞動的誕生過程,人就是其全部活動和歷史的全部運動的結果。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就是說,要理解和把握社會生活,從本質上要理解和把握人的實踐。而人的實踐,既是一種感性的、對象化的活動,同時又是一種歷史過程,在這種生成性過程中,具有神秘主義性質的神秘的東西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和解決。這里實際上講的是“實踐的生成”。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生成性思維作出更為明確而深入的闡述。馬克思強調:“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其中所講的“生命”“生產”,就是一種生成性過程,人就是在這種生成過程中得以表現和實現的。馬克思又指出,他研究歷史的基本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這里,馬克思反對“固定不變”和“僵死事實”,“絕不提供可以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注重歷史的“發展過程”和“生活過程”,這種“發展過程”和“生活過程”,實質上講的就是歷史的生成性本質。在講到“人”的時候,馬克思強調指出:“‘人’的‘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3。這是從“歷史活動”角度來理解人的解放,是一種生成性思維。馬克思還指出:“哲學家們在不再屈從于分工的個人身上看到了他們名之為‘人’的那種理想,他們把我們所闡述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從而把‘人’強加于迄今每一個歷史階段中所存在的個人,并把‘人’描述成歷史的動力。這樣,整個歷史過程就被看成是‘人’的自我異化過程,實質上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把后來階段的一般化的個人強加于先前階段的個人,并且把后來的意識強加于先前的個人。借助于這種從一開始就撇開現實條件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他們就可以把整個歷史變成意識的發展過程了。”這里,馬克思用“歷史發展階段”來理解人的生成性本質,體現的也是一種生成性思維方式。在講到共產主義的時候,馬克思又強調:“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這里講的是共產主義的生成性。概言之,這里馬克思運用生成性思維,揭示了歷史發展、人的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生成性本質。關于歷史的“生成”,他強調歷史發展的過程性;關于“人的生成”,他反對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反對把整個發展過程看作是“人”的發展過程,主張把人看作是通過其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而生成的,從而注重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關于“共產主義的生成”,他把共產主義看作是由現實的運動而生成的,強調共產主義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現實的運動。總之,馬克思要建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一種注重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科學,這種科學反對可以提供適用于各個歷史時代的藥方或公式,認為一切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思想觀念,若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可以說《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成性思維的一部代表性著作。

(二)從抽象公式到具體過程的經濟學

馬克思在經濟領域創立政治經濟學,同樣確立的是生成性思維,運用的是生成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明確指出:國民經濟學“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它不理解這些規律,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顯然,這里,馬克思明確反對的是“削足適履”,即用一般的、抽象的、凝固不變的公式來剪裁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鮮明地強調要“根據腳選擇合適的鞋”,即建立一種從經濟事實出發說明“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再從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來揭示私有財產的運動規律的經濟學,進一步說明私有財產的運動規律是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顯然,這里,馬克思是強調私有財產在現實中的物質過程生成了私有財產的運動規律。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歷史的生成原則引入經濟學,從歷史生成角度,分析了生產、生產力、交往形式、分工、所有制形式等經濟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生產、生產力、交往形式、分工、所有制形式等,都是從現實個人的物質生活過程中產生或生成的,都要到現實個人的生活過程中得到說明。他們說:他們所有確立的歷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個人,有生命的個人是具有肉體組織需要的個人,為了滿足個人肉體組織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的需要,人們才去從事物質生產,物質生產不僅是有分工的,而且物質生產蘊含著生產力和交往形式(后來確定為生產關系)。因此,分工不過是現實個人的活動的社會形式,社會結構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是從現實個人的物質活動的生成過程來說明經濟學的一些基本事實和基本范疇的。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歷史原則和歷史生成思維,解釋和分析了資本和勞動內在矛盾的歷史發展過程,揭示了資本占有勞動并控制社會的現實邏輯和歷史邏輯,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得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

馬克思的《資本論》,首先是揭示歷史的邏輯,是從歷史的邏輯來把握經濟學問題與經濟學范疇。其總體思路,就是從具體的、歷史的經濟活動發展過程中抽象出經濟學范疇、理論,而不是相反。這就是說,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中,一切經濟問題及其反映經濟問題的經濟學范疇、理論,都要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來理解和把握,而不是相反,即用某種固定不變的經濟學范疇和理論來裁定經濟發展過程。馬克思首先從“商品”這一資本主義社會最基本的細胞出發,歷史地和邏輯地揭示出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這是商品“生成”出來的;接著,馬克思從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中,歷史地和邏輯地揭示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認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由勞動“生成”出來的,具體勞動“生成”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生成”價值;再接著,馬克思從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矛盾中,歷史地和邏輯地揭示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再從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運動中,揭示出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和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揭示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顯然,在這里,馬克思運用的是歷史生成和邏輯生成,來分析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運動過程的。正因如此,馬克思說:歷史從哪里開始,邏輯就從哪里開始。

(三)把社會主義建立在現實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學說

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主要在于:它既不是根據對現實社會和歷史發展進程的考察提出“理想目標”,也不是根據現實社會和歷史發展規律來提出理想目標的“實現路徑”,而是從抽象的人性出發設定社會主義的一般原則,再用這種抽象的一般原則來剪裁具體的歷史,把歷史看作是這種抽象的一般原則發展的歷史。要言之,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提出的理想目標和實現路徑不是基于“歷史的生成”,而主要是基于“抽象人性”。馬克思、恩格斯把生成性原則和生成性思維引入對社會主義的考察、理解和把握,力求克服空想社會主義的歷史局限,把社會主義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恩格斯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這里的“現實”,就是現實的人、現實的物質生產、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現實境況、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規律。顯然,這里的“現實”是生成性的現實,而不是抽象的現實。恩格斯在1890年8月寫給奧托·伯尼克的信中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并非“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現”,而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產物”;社會主義的任務不僅是構想完美的社會體系,還要社會主義者“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斗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3;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而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是處在“不斷生成過程”中的社會。恩格斯批評形而上學那種“既成性”的思維方式,指出:“他們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他們的說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話。’在他們看來,一個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樣,一個事物不能同時是自身又是別的東西。”這種思維方式看到事物的固定不變的“存在”,卻忘記它們在“生成和消逝”。就是說,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是排斥“生成性”思維的,而與之對立的辯證思維是在本質上確立“生成性”思維的。恩格斯強調指出:“辯證法在考察事物時,本質上是從它們的產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它不斷地注視生成和消逝之間、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它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現代唯物主義也把歷史看作是人類的發展過程。”這里所講的“產生和消逝”“生成和消逝”“前進的變化和后退的變化”“過程”,本質上就是“生成性”思維。為說明這一點,恩格斯引用赫拉克利特的觀點: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生成和消逝。3“既在又不在”“流動”“變化”“生成和消逝”,實質上講的就是事物的“生成性”過程,甚至恩格斯就直接使用了“生成”這一概念,而且多次使用這一概念。顯然,恩格斯是從生成性思維來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的。

晚年馬克思著重思考的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問題,所提出的東方社會道路理論,也充分且鮮明地運用了生成性思維。1867年,在《資本論》第1卷出版后,俄國學者正在考慮俄國廢除奴隸制后向何處去的問題。他們對《資本論》中所提出的由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變的歷史必然性與俄國農村公社的命運,以及俄國社會的發展道路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1881年初,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查蘇利奇致信馬克思,希望馬克思能說明對俄國農村公社的發展命運,以及世界各國由于歷史必然性,都應經過資本主義生產各階段的理論的看法。馬克思為給查蘇利奇回信,先后寫了四稿,最后把第四稿作為給查蘇利奇的正式回信。在第三稿中,馬克思對能否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基本上作出了“肯定性”回答,即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但這種肯定是有前提條件的,即“暫且不談俄國公社所遭遇的災難,只來考察一下它的可能的發展”1。由于這種“可以不通過”只是一種可能性,這表明馬克思在該問題上還沒有作出最后的肯定性結論。再經過認真深入地思考,馬克思在正式回信的最后一稿中,就根本沒有提及“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問題,而只是根據俄國農村公社當時的公有制基礎,作出了“這種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的判斷。這就表明:第一,馬克思對俄國農村公社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問題確實作過認真思考,但最后一稿并沒有作出俄國農村公社可以不通過“卡夫丁峽谷”的判斷。應當說,最后一稿,是馬克思所形成的最終思想的真實表達。這說明馬克思對該問題的考慮是特別慎重的。馬克思逝世后,針對“跨越論”者、俄國農民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赫爾岑所提出的“俄國公社可以使腐朽的、衰老的西方返老還童和得到新生”的觀點,恩格斯指出:“較低的經濟發展階段解決只有高得多的發展階段才產生了的和才能產生的問題和沖突,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的問題;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的問題,那是十分荒謬的。”恩格斯的論述蘊含著深刻的歷史生成性思維。第二,根據馬克思致查蘇利奇的四封信可以看出,馬克思所思考的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思想是有前提條件的。一是俄國農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存在。即俄國農村公社“可以通過發展它的基礎即土地公有制和消滅它也包含著的私有制原則來保存自己;它能夠成為現代社會所趨向的那種經濟制度的直接的出發點,不必自殺就可以獲得新的生命”。這是“可以不通過卡夫丁峽谷”的基礎和前提。二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大生產的存在。即俄國農村公社“和資本主義生產的同時存在為它提供了集體勞動的一切條件。它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的成果”4。這是“可以不通過卡夫丁峽谷”的充分且必要的直接條件。這兩個條件十分重要,沒有土地公有制的前提條件,沒有資本主義現代化大生產所提供的集體勞動的充分且必要條件,所謂的“不通過”就無從談起。這實際上就是說,俄國農村公社不具備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歷史生成性條件。因為這兩個條件是基于歷史生成性思維提出的,是歷史生成性條件。這充分表明:關于俄國農村公社能否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問題,馬克思是直接運用生成性思維,來進行思考分析并得出結論的。

三、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本質之基本內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成性思維”?生成性思維的基本內涵是什么?我們先從本體論談起。

要理解和把握生成性思維,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任何事物和對象所具有的基本規定。任何事物和對象都具有三種基本規定:自在規定、關系規定和過程規定。事物的“自在規定”,是指任何事物和對象都具有其原初的質的規定或本質規定,離開這一質或本質,這一事物就不成其為這一事物了。本質,就是一個事物之所以成其為這一事物的根據,這一根據存在了,這一事物就存在了,這一根據不復存在,這一事物也就不存在了。但這種本質只是抽象的設定,它既是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從具體到抽象),又要在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展現和實現(從抽象到具體)。如一個人是“人”,他既然是“人”,就具有作為“人”的原初規定性,如從事生產勞動,是一切活動的主體或主體承擔者,有思想,等等。這就是他作為“人”的自在規定。這樣的人,實質上是一種抽象的人,其規定性是從具體的人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抽象出來的,離開具體人的歷史發展過程,這些抽象毫無意義。不僅如此,這種規定性都是抽象的,一般都只有在具體的人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才能實現。其實現方式、實現程度和實現狀態,取決于具體的歷史發展過程及其實現條件。本質,只規定存在發展的方向,但“存在”卻決定著本質的實現方式、實現道路與實現程度、實現狀態。事物也具有“關系規定”。任何事物和對象都處在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中,在不同的關系中,便具有不同的規定性。關于人,馬克思認為,就其現實性來講,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說,社會關系是什么樣的,人就是什么樣的,人處在什么樣的社會關系中,就是什么樣的人。因為人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便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你處在與上級領導的關系中,你就是下屬,就要服從領導安排;你處在與下屬的關系中,你是領導,就要發揮“領導”作用;你是父親,就要帶好孩子;你是丈夫,就要關愛妻子,諸如此類。關系規定實質上是一種“現實性”規定,表明你是現實的人,你作為現實的人,受各種社會關系規定,被各種社會關系制約。事物還具有“過程規定”。“過程規定”是指任何事物都是未完成的、開放性的,都處在歷史發展變化過程中,都是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獲其規定性的,歷史方位和歷史階段不同,其規定性就有所不同。比如同一個“人”,他具有“人”的規定性,不管多大歲數,他都是“人”,但兩歲的這個人、20歲的這個人、50多歲的這個人、70多歲的這個人,是具有不同歷史內涵的。70多歲的這個人是一位著名專家,而兩歲多的這個人還在牙牙學語。

生成性思維注重事物的過程規定,事物的過程規定,是生成性思維存在的本體論依據。

具體展開來說,生成性思維具有七個層面內涵:

第一,生成性思維關注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現實發展邏輯,反對主觀主義和本本主義。生成性思維不忽視理想的世界,但首要注重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現實發展邏輯。現實生活世界,就是具有時間、空間、條件且看得見的可視的世界。理想的世界難以用時間、空間來把握,具有不可視性,而現實生活世界是可以用時間、空間、條件來理解和把握的,是可以看得見的。生成之“生”為出現和發展過程,生成之“成”為結果,因而生成是在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現實邏輯中的生成,可以用時間、空間和條件來衡量。一切生成,首先是在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現實發展邏輯中的生成。生成性思維關注現實生活世界及其現實發展邏輯,便使生成性思維建立在堅實的現實的基礎上。其實質,就是遵循事物發展的現實邏輯,強調現實是研究事物的出發點,原則只是研究事物的結果,注重生活公式高于書本公式,注重從現實出發,即從時間、空間、條件出發規定事物。

第二,生成性思維注重實踐進程及其實踐發展邏輯,反對以抽象設定理解和把握事物發展。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現實生活世界在本質上也是實踐的。生成性思維絕不輕視理論發展進程,但首要重視實踐進程及其實踐發展邏輯。現實生活世界具有自身的現實進程及其發展邏輯,不過這是自發的,人的實踐活動參與其中,現實生活世界的現實進程及其發展邏輯就顯示出自覺性。因為現實生活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的人化、外化、對象化。人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感性活動,因而實踐發展進程便具有感性直觀性;人的實踐是一種活動,它總是在推動事物發展,因而實踐發展進程便具有生成性。生成,是實踐發展進程的生成,理解和把握了實踐發展邏輯,也就找到了生成的邏輯。生成性思維注重實踐進程及其實踐發展邏輯,其實質,就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實踐邏輯,強調事物是在人的實踐發展過程中生成的,要注重從人的實踐出發規定事物,要用實踐生成規律取代所謂預定的先驗規律。

第三,注重歷史進程及其歷史發展邏輯,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人類歷史是人類活動的歷史,人是歷史的創作者。注重人類實踐活動,就必然重視人類歷史。“歷史”本身就是一種生成,沒有生成便沒有歷史。歷史是可以衡量和把握的,它可以從“時間”(如歷史時間,即歷史階段、歷史方位、歷史時期等)、“空間”(如中國、西方等)來衡量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其連續性和階段性蘊含著“生成”。歷史發展進程蘊含著歷史發展的邏輯即歷史邏輯,生成性思維的核心,就是要理解和把握歷史發展進程所蘊含的歷史邏輯。其實質,就是遵循事物發展的歷史邏輯,注重從歷史出發規定事物。

第四,注重事物存在發展的現實條件,反對脫離現實條件抽象地談論事物的存在發展。注重事物的現實性、實踐性、歷史性,實際上是說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現實條件的,是受現實條件制約的,是以現實條件為轉移的。事物不僅在時間、空間中存在和發展,也在條件中存在和發展,由于“時間”“空間”“條件”的存在,才使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了現實性、實踐性和歷史性,才使事物具有具體性而不是抽象性。條件,是研究事物的生成性所必須考慮的。我們講生成性思維,其實質,就是要注重事物存在、發展的現實條件。

第五,注重實現理想的現實基礎、現實條件和現實運動,反對空想主義和先驗主義。理想和現實是一種范疇,談現實定會聯系理想。生成性思維談論理想,注重的是實現理想的現實基礎和現實運動,注重的是理想的生成、理想的規定和理想的實現。不談理想的生成、理想的規定和理想的實現,理想就是空想。要談理想的生成、規定和確定,就必須把它置于現實發展的內在必然性之中,要實現理想,就必須把它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依靠現實的運動來推動和實現理想。要言之,理想屬于“應然”,只規定“實然”所應達至的應然方向,并不具體確定“實然”所走的具體道路,“實然”的具體道路是根據現實條件、實踐條件和歷史條件確定的。因而,要把“應然”建立在“實然”的基礎上。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它離開現實基礎。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就在于他們把理想以及共產主義理想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在于把共產主義看作是由現實條件決定的現實的運動,在于根據現實條件、實踐發展和歷史進程確定理想目標和實現路徑。注重實現理想的現實基礎、現實條件和現實運動,其實質,就是要注重基于現實邏輯和現實基礎來理解和把握理想的生成和實現。

第六,注重事物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內在的自我生成,反對教條主義。形而上學強調“是”,馬克思哲學的生成性思維也注重“是”,但更注重“成為是”,注重“是”的成為和“是”的發展。形而上學強調“是”,強調“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不能說“既是”“又不是”。這種既定性或既成性思維方式否認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有一個生成過程,否定事物作為過程而存在。這樣來看待事物,事物就永遠是靜止的、永恒的、一成不變的。生成性思維對事物的理解,是從運動和靜止、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進行的。它既從相對確定性、階段性角度理解和把握事物,認為事物有相對靜止的一面,有其質的規定性;同時又從不確定、連續性角度理解和把握事物,認為事物又具有運動的一面,任何事物時時刻刻都處在運動、發展、變化過程之中,沒有絕對靜止不動和永恒不變的事物。生成性思維甚至認為,事物的靜止是運動中的靜止,“人不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生成性思維認為,事物的相對“靜止”的“質”的規定性,都是在過程中被確定并賦予新的內涵的,離開歷史過程,事物的“靜止性”的“質”的規定性都是抽象的,不可具體感知和不可捉摸的。因而,生成性思維注重事物的自我“生成性”,它不否認“是”,但其實質,是更注重事物自身“成為是”,即注重事物自身如何成其為或生成為“是”。

第七,注重事物之間的環環緊扣、因果關聯和內在生成。生成性思維注重實踐、現實、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環節在生成性上的“環環相扣”或環環相扣的生成性,這種環環相扣的內核是因果關聯、因果關聯的內核是內在生成。如注重教育有助于解決就業,解決就業有助于解決吃飯、住房和看病問題,等等。

從總體來講,生成性思維所主張的“生成”,主要包括實踐生成、歷史生成、辯證性生成、自我生成和因果生成。由此,生成性思維可從五個層面來理解:一是實踐生成,即在實踐過程中生成,可稱之為“實踐即生成”;二是歷史生成,即在歷史過程中生成,可稱之為“歷史即生成”;三是辯證性生成,即在超越現實、與交互作用、發展過程中的生成,可稱之為“辯證即生成”;四是自我生成,即事物自身是在自我超越、自我發展過程中的生成,可稱之為“自我生成”;五是因果生成,即事物因必生果的生成,可稱之為“因果即生成”。實踐、歷史、辯證法、自我發展、因果,都屬于生成性思維的核心范疇。生成性思維強調事物的實踐性存在、歷史性存在、辯證性存在、自我發展的存在和因果性存在,把實踐、歷史、辯證法、自我發展、因果當作解釋原則,用實踐原則、歷史原則、辯證原則、自我發展原則和因果原則解釋事物、解釋存在、解釋發展,把事物的存在作為實踐中的生成、歷史中的生成、辯證性的生成、自我發展的生成和因果性的生成,尤其強調實踐地、歷史地、辯證地、自身發展地、因果聯系地看待歷史。其實質,就是將實踐原則、歷史原則、辯證原則、自我發展原則、因果關系原則引入世界觀和方法論。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要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空間和條件中理解具體的實踐、具體的現實、具體的歷史的內生性,理解事物和對象的歷史內在邏輯;它強調并注重具體的存在先于抽象的本質,抽象的本質都是在具體存在之發展過程中內在提升出來的,是從實踐發展邏輯、歷史發展邏輯、現實發展邏輯中得到確定的,更是在具體存在之內在發展過程中實現的;它不否定“是”,但更注重“成為是”;它不反對抽象,但更注重具體的歷史發展規律;它注重現實基礎、環環相扣、因果關聯、歷史過程和內在生成,把任何事物自身的發展看作是一個具有現實基礎、環環緊扣、因果關聯和內在生成的自然歷史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社会| 将乐县| 平舆县| 密山市| 茂名市| 香港 | 莒南县| 句容市| 河津市| 望谟县| 舞阳县| 临泽县| 柘荣县| 屯门区| 云和县| 墨脱县| 邛崃市| 疏勒县| 长宁区| 博白县| 鲜城| 项城市| 共和县| 论坛| 庄河市| 平遥县| 兴隆县| 山东省| 云梦县| 龙川县| 余干县| 昂仁县| 阿合奇县| 沁源县| 长宁区| 霍林郭勒市| 满洲里市| 仙居县| 苗栗市|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