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沂蒙老區,百姓的餐桌上有三寶:煎餅、小米、老咸菜;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用煎餅做軍糧支援前線,用小米救助傷員,用老咸菜哺育自己的孩子。如今,老區人民的生活好了,小米再不是少有的營養來源,煎餅也幾經改良、口感不再,唯有老咸菜依然是那個味,讓人們難舍難棄。
老家的咸菜有生咸菜和熟咸菜之分;最知名的是兩種熟咸菜:一種是“辣疙瘩”腌制的,煮熟后,黑黑的,有大有小,樣貌丑陋,卻又入口香甜,最能激發人的食欲,尤其是剛剛煮好的,隔著幾十米的巷子都能聞到那香甜的氣味;一種是用“雪里蕻”煮的,長長的,軟軟的,卻又拉不斷扯不斷,同樣的香甜誘人,往煎餅里一捋,加上一根大蔥,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此物本應天上有,不侍富貴惠貧民”。
小時候求學時,每周的周日下午是去學校的日子,各鄉各村的同學行囊里都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樣是煎餅,一樣是咸菜。煎餅是一樣的,咸菜卻不盡相同:首先,包裝就不一樣,有放在罐頭瓶里的,有放在飯盒里的,有用紙包的,還有直接卷在煎餅里的;做法也不近相同,有放辣椒的,有用油炒過放肉絲的,還有什么都不放的,就一塊老咸菜,甚至是一塊生咸菜。那時,吃飯最大的樂趣就是互相品嘗咸菜,馬頭鎮的同學帶來的咸菜,總會在兩三天內就被瓜分完畢。
直到現在,馬頭的咸菜還很出名。
成家后,有幸娶到馬頭人家的閨女做媳婦;只要時間允許,我都要主動帶媳婦走娘家,不單單看望老人,也為了吃一口老咸菜。岳母深知女婿的心思,每次聽說去,都提前煮上滿滿一鍋老咸菜,再放上八角、大茴、蔥姜、老花生米;往往我們一到巷子口,口水就流下來了,因為那香味早就飄出來,遠遠地竄進了我們的鼻子。臨走時,岳母還會給裝上一大包,不用我推辭,因為媳婦比我還愛吃咸菜。回到家后,媳婦就會把咸菜分成三份:公婆一份、弟弟一份、自家一份。后來,我父母搬來和我們一起住后,還是三份,弟弟家一份、自家一份、鎮敬老院一份。
為什么敬老院一份呢?敬老院離我家200來米,父親搬來后,就經常到敬老院看望同村的兩位?孤寡老人,媳婦心細,每次總會讓捎上一份剛煮的咸菜。
雖然咸菜樣貌丑陋、出身貧賤;但在親屬、鄰里、朋友之間,咸菜卻又經常被當成珍貴的禮物互相贈送。
想當年,一塊咸菜棒都要一家人輪流著才能咬上一小口;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餐桌上的飲食也豐富多彩起來;但是在許多講究勤儉的家庭,咸菜依然是餐桌上的一道常備菜;不僅許多老人難舍這一口,許多孩子也喜歡吃飯時搶一筷子。更有趣的是,不少已經搬到城里的老LY人時常有“一菜難求”的感嘆,到處托人尋一口當年那味的老咸菜;更有許多老人,最愜意的就是燙一壺家鄉的老酒,就著一盤老咸菜,喝一口老酒,甘甜中品味如今的幸福生活;就一口老咸菜,香甜中品味往昔的艱辛與崢嶸。
有時仔細想一想,不得不佩服人民群眾的智慧,在那些艱苦的年代,竟然發明了“咸菜”。咸菜不僅陪伴了幾代人的成長,還傳遞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更是維系親情、友情的紐帶。因此,在許多人的心中,咸菜是智慧的化身,是美德的化身,是勤儉的化身,是大愛的化身。
難忘老咸菜!難忘故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