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系列推薦序
格拉德威爾的世界

得到App總編輯
李翔

1

2000年,37歲的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引爆點》。

在此之前,他是一個留著“爆炸頭”發型的記者,喜歡在家附近的麥當勞工作。他有一個數學家父親和一個心理學家母親,出生在英國,在加拿大長大并讀大學,后來到美國工作。他是一個注定要走上寫作這條路的人。他6歲的時候就開始閱讀,最初的讀物是《圣經》。16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小說,在這篇虛構作品里,他采訪了“上帝”。這篇小說為他贏得了一項寫作獎。

不過,后來格拉德威爾說,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要成為一個作家。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他想去廣告公司工作。于是他向多倫多的18家廣告公司投了簡歷,結果沒有一家公司覺得他是從事廣告工作的料。他也想過讀研究生,但是他沒信心自己能考上。他想申請一份獎學金,到海外去游學一年,結果也失敗了。

無奈之余,在多倫多大學拿到歷史學位之后,格拉德威爾在印第安納州出版《美國觀察者》(The American Spectator)的一家小雜志社謀得了一份編輯的工作。他仍然不怎么走運,被雜志社開除了,據他自己說是因為他經常睡過頭。在做了幾年的自由撰稿人之后,他又在《華盛頓郵報》找到一份記者的工作,報道的領域包括商業、科技和醫藥。1996年,他從《華盛頓郵報》跳槽到《紐約客》,這份雜志可以給他充分的空間來寫那些他感興趣的話題。

在《紐約客》,按照他的編輯亨利·菲德爾的說法,格拉德威爾發展出一種新的文體——“格拉德威爾式文體”。這種文體的特征是以觀念探索為驅動,在個人經歷、社會事件和歷史場景中來回轉換,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早已默認的觀念。

舉兩個例子。在《番茄醬之謎》這篇文章里,格拉德威爾試圖解釋一個在美國人的生活里很常見但是卻沒人仔細去探究的問題:為什么人們能夠接受不同口味的芥末醬,由此得以讓一個更高端的品牌貴普朋(Grey Poupon)崛起,人們也能夠接受不同口味的意大利面醬(事實上,格拉德威爾在TEDTED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性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會議的宗旨是“傳播一切值得傳播的創意”。——編者注演講中說,有7種不同的醋、14種不同的芥末醬和71種不同的橄欖油),但是,自從亨氏推出番茄醬,這個產品就再也沒有產生過什么變化?

在《天才神話:“聰明人”是否名過其實》這篇文章中,格拉德威爾用心理學原理和案例分析對麥肯錫公司和它的客戶們頗為推崇的人才識別系統發起挑戰:“麥肯錫需要的是那種能夠跳出既有框架思考的人,可是他們從未想過,如果每個人都需要跳出既有框架進行思考,那么就應該是這個框架本身需要被調整了。”

在《引爆點》里,格拉德威爾把自己的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他從暇步士(Hush Puppies)休閑鞋的意外走紅和紐約犯罪率的突然下降開始談起,然后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用來解釋事情突然變化的理論。簡而言之,這套理論就是用來解釋為什么某個事物突然開始流行,或者流行的趨勢突然發生變化。

盡管格拉德威爾總是謙遜地說,他一直認為只有自己的親戚朋友才會花錢去買一本《引爆點》,但是它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28周,賣出了170萬冊。格拉德威爾本人也從一名《紐約客》的作者搖身一變,成為無數經理人眼中的“營銷上帝”。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開始在電腦鍵盤和麥克風之間搖擺:作為《紐約客》的作者,他每年要為這本雜志撰寫5萬到6萬字的文章,題材任選;作為炙手可熱的《引爆點》的作者,他每年要做25場演講(他的出場費用已經高達每場4萬美元)。《時代》雜志把他評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在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列出的50位管理大師名單中,格拉德威爾名列第27位,排在他后面的包括第37位的杰克·韋爾奇和第45位的理查德·布蘭森[維珍(Virgin)品牌的創始人];商業雜志《快公司》稱贊格拉德威爾是“21世紀的彼得·德魯克”。

2

從《引爆點》出版到現在,格拉德威爾已經出版了六本書,每一本都是超級暢銷書。

在《引爆點》中,格拉德威爾分析了一個事物如何變得流行,掀起一股浪潮,或者如何抑制一個事物——比如疾病——的流行。他提出了流行三法則:個別人物法則、附著力法則和環境威力法則。個別人物由三類人構成:聯絡員、內行和推銷員。聯絡員是善于結識人并且會介紹這些新結識的人相互認識的人,我們認識的人中大多數都是通過聯絡員介紹認識的;內行是對某種事物——比如汽車、手機甚至肥皂——感興趣并且極其了解的人;推銷員則是生活中那些不停推薦我們買什么樣的東西、去哪家餐館的人。附著力法則意味著,事物本身的微小改變可以改變它的命運,比如一款商品在設計上的微小變動就可以讓它大賣。環境威力法則意味著,環境的微小改變能夠引起巨大的變化,最好的例子莫過于紐約地鐵犯罪率的突然下降——警方只是簡單地將地鐵站的涂鴉清洗掉,并且嚴禁逃票,結果所有重大犯罪的犯罪率都下降了。《引爆點》旨在證明格拉德威爾的一種簡單想法,即改變這個世界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困難,有時候,僅僅需要找到恰當的方法,并不需要太多成本,我們就能改變世界。

在2005年出版的《眨眼之間》里,格拉德威爾詳細解釋了人們所忽略的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我們非常重視理性的推論,并且我們接受的所有教育也都在培養這種思維方式,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另外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的直覺、我們的瞬間判斷力。格拉德威爾要闡釋的就是這種新的思維方式。他在書的序言中就舉了一個典型的瞬間決斷的例子:博物館買下了一座雕像,專家們使用各種儀器對其進行研究,認為它是古希臘時期的,可是一位來訪的教授第一眼就認定它是現代仿品,后來它果然被證明是現代仿品。

2008年,格拉德威爾出版了《異類》。這本書的內容是研究成功。不過,正如書的副標題說的那樣,他要寫的是“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格拉德威爾在書里面推翻了天才的神話。他把“10 000小時定律”普及開來:這個定律指的是,在任何領域想出類拔萃,都必須經過至少10 000個小時的練習。他要指出的另一個關于成功的不一樣的地方在于,你出生的年代,甚至你出生的月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人生。美國最富有的人中有14個都生活在鍍金時代鍍金時代指從南北戰爭結束到20世紀初的美國歷史時期。——編者注,包括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在內的計算機大亨也都出生在20世紀50年代。你出生的年代決定了你在一次新的技術浪潮來臨時,是否站在了一個恰當的位置上。

2013年的《逆轉》討論的是強弱對比的問題。在格拉德威爾看來,有些劣勢可以成為優勢,而有些旁人認為的優勢其實是劣勢。他從探討大衛和歌利亞的決斗出發來解釋這一點。大衛能戰勝歌利亞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拒絕遵守決斗規則。大衛拒絕了以色列軍隊統帥掃羅要借給他鎧甲和利劍的好意,因為披上厚重的鎧甲并手持利劍之后,行動速度就會降低,而且這會迫使他不得不像一個步兵那樣和步兵中的佼佼者歌利亞決斗。他選擇在離對手有一段距離的位置向其沒有遮擋的前額投出石塊,從而成功擊暈了歌利亞這個巨人,然后快速接近他并用歌利亞的劍斬下其頭顱,而不是面對面地用兵器和歌利亞拼個你死我活。回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患上閱讀障礙癥的人也得到了補償:有的人變得更會傾聽,有的人變得更加善辯、更加具有說服力,而且他們都更能接受失敗。相反,很多優勢卻未必一直是優勢。比如,并不是班級越小,教學質量就越高;不是你考入的大學越好,你就會越成功。

《逆轉》出版六年之后,格拉德威爾出版了《陌生人效應》。這本書要探討的主題是,陌生人之間為什么會產生誤解、輕信和沖突。為什么一名古巴間諜能夠潛伏中情局很多年,能夠成功騙過其他經驗豐富的情報官員?并且更讓人吃驚的是,當事后反思時,人們其實能夠發現其有過無數的破綻。為什么盡管不斷有人向美國證監會等機構舉報麥道夫,但他的龐氏騙局依然能夠維持那么多年?為什么交通警察會開出那么多罰單,并且很容易跟司機發生沖突?

除了以上五本書,格拉德威爾還把他為《紐約客》寫的文章結集出版為一本書——《大開眼界》。我前面提到的《番茄醬之謎》就被收錄在這本書里。這本書還收錄了他對《黑天鵝》一書的作者塔勒布的采訪。

格拉德威爾的每一本書都在探討一個每個人都會關心的問題,并且能給出一個不同的思考維度:某個事物為什么會流行?人們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什么樣的人能夠取得成功?優勢和劣勢如何互相轉換?人們為什么會輕信他人,又為什么會跟他人發生沖突?

他的每一本書都是典型的“格拉德威爾式文體”,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介紹最新的科學研究,以解釋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并改變你對這些事情的看法。格拉德威爾在一次采訪中盛贊另一位非虛構作家邁克爾·劉易斯為天才,其實,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一個天才呢?

格拉德威爾曾經說,他寫作的動力之一就是想知道,如果用另一個人的眼睛、另一個人的頭腦去看、去思考某個問題,他會得到什么樣的答案——無論是關于番茄醬、“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事故,還是一樁公司丑聞。如今,通過他的書,我們有了一條捷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和頭腦去看、去思考問題。

我強烈推薦你隨便翻開一本格拉德威爾的書,走進格拉德威爾的世界。他一定會改變你對事物的既有看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威海市| 大兴区| 齐河县| 固安县| 陆良县| 余庆县| 嵩明县| 大姚县| 白水县| 高陵县| 偏关县| 定兴县| 屯留县| 丰宁| 融水| 靖远县| 师宗县| 金湖县| 柳河县| 九台市| 棋牌| 吴堡县| 丰都县| 上犹县| 武义县| 克拉玛依市| 柞水县| 大厂| 大田县| 旬阳县| 双江| 兰考县| 刚察县| 长葛市| 察隅县| 灵丘县| 正蓝旗| 南澳县| 新竹县| 北票市| 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