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所見》(下)
- 毛豆毛奇遇記
- 斯人語
- 1042字
- 2021-01-23 12:00:00
“好吧,”啦哆啦的面孔多云轉晴,它說道:“你這么說,我心里頭舒服多了。”
毛豆毛沒有附和啦哆啦,他看著墻上的掛鐘——秒針滴滴答答走個不停。啦哆啦心里頭舒服了,可他的心弦卻越繃越緊,毛豆毛瞬間化身成為“小毛小柔”。
“快快快!抓緊!急急急!一點耽誤不得!咱們快點背詩,這一次啊,你也要背!哦,不對,主要是你背!”
啦哆啦連連點頭,它則化身成為“小毛大勇”,說道:“放心放心,莫慌莫慌。慢慢來,慢慢來嘛。我們逐字逐句地拆解這首詩,理解了之后,背誦豈非順理成章?”
“行,聽你的。”毛豆毛拽過那本《古詩文合集》,他逐字逐句細細品讀著:
“牧童騎黃牛……”
“哦……這里描寫了一個放牛的小娃娃。我能想象到那是一個穿著白色粗布褲子,紅色肚兜,腦袋上頂著一個朝天辮的胖娃娃。”
啦哆啦的解讀仿佛構建出了一張草圖,吸引了毛豆毛的興趣,他也放飛思維,補充了起來:
“那個黃牛肯定是一頭老黃牛,頭上的牛角又粗又彎,它半臥著,看起來就像是要睡著了。”
啦哆啦給毛豆毛鼓掌,示意他繼續。
“歌聲振林樾……”
見毛豆毛皺起了眉頭,對“林樾”兩個字不理解,啦哆啦便解釋道:“樾就是樹蔭,林樾就是大片大片的茂密樹林。”
恍然大悟的毛豆毛立刻說道:“哇,這個放牛的小娃娃聲音好洪亮啊,他的歌聲都能沖出樹林直接飆到天上去!”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啦哆啦指著這首詩的后兩句,說道:“‘意欲捕鳴蟬,忽而閉口立’,你瞧瞧前文,再看看這兩句,是不是特別有意思?”
“聯系前文……‘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撲鳴蟬,忽而閉口立。’”毛豆毛撐著小腦袋,他琢磨了一會兒,說道:“哦,我明白了。這個放牛的小娃娃想抓蟬,就不能唱歌啦。放牛娃把自己的嘴一把捂住,他悄悄兒地站起來,準備下手去撲蟬啦!”
“不錯不錯,就是這個意思。”啦哆啦稱贊毛豆毛的悟性,它說道:“袁枚這首詩寫得好呀。前兩句寫動態,三言兩語塑造出一個可愛活潑的牧童形象。后兩句突然轉入靜態,通過從動到靜的變化,瞬間就讓人們讀懂了牧童那專注、天真的內在。有起有伏,有意思有意思……”
可是毛豆毛卻拉住了啦哆啦,說道:“可是……可是我覺得這首詩不好……”
“啊?”啦哆啦不解,它反問道:“為什么?”
毛豆毛看起來有些坐立不安,抓肝撓心,他說道:“你看,他都沒有交代放牛娃到底有沒有撲到蟬。你說放牛娃能捉到那只蟬嗎?哎呀,可急死我了!”
啦哆啦聽了,笑得前仰后合,它回道:“毛豆毛,就是這種寫作上的留白,才讓這首詩更有魅力呀!結果怎么樣,袁枚不寫,那么每個欣賞這首詩的人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填補這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