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崇禎裁驛汰軍
- 秦末之從項羽的人生巔峰開始
- 淮南王劉安
- 2375字
- 2021-01-31 20:59:53
自從十五世紀以來,一直流傳著一首民謠,民謠唱道:少了一枚馬掌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失去了一匹戰馬。失去了一匹戰馬,打敗了一場戰役。打敗了一場戰役,毀掉了一個國王。這首聽起來有些滑稽的民謠,講述的是一個真實故事
1485年,英國國王查理三世與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開決戰,此役將決定雙方到底誰成為新的英國國王。戰前,馬夫到鐵匠鋪為查理三世備馬,鐵匠因近日來一直忙于為軍馬釘馬掌,鐵片用完了,他向馬夫請求寬限時間。馬夫表示大戰在即,等不及了。鐵匠只好把一根鐵條切為四份加工成馬掌。當釘完第三個馬掌時,鐵匠又發現釘子不夠了,要求去找釘子。馬夫不耐煩了:“上帝,軍號都響了,我等不及了。”鐵匠為難地說:“缺少一根馬掌釘,釘上去也不牢固。”馬夫說,“你就湊合一下吧。”——這樣,查理三世的戰馬的第四個馬掌就少了一顆馬掌釘。
戰斗打響,查理三世率軍沖鋒。這時,意外發生了:他的坐騎因突然掉了一只馬掌而馬失前蹄,倒霉的查理三世栽倒在地,驚恐的戰馬脫韁而去。國王的落馬使士兵們陣腳大亂,一時間潰不成軍,原本勝算在握的查理三世竟然成了俘虜。絕望中,郁悶萬分的查理三世長嘆:“賣糕的,我的事業竟然毀在這匹馬身上!”后來,莎士比亞對此也總結說:馬,馬,一馬失天下。
從查理三世因一根馬掌釘痛失江山,人類社會內在的普遍原則,東西方同樣適用。如果用蝴蝶效應和馬掌釘連鎖來分析,大明王朝載撤驛站直接導致明末最大反賊李自成的出現。
首先提出載撤驛站的官員是監察御使毛羽健,毛羽健是湖北公安人。像大多數那個時代的官員一樣,都是學而優則仕的佼佼者。毛羽健在京城任御史,也就是監察部的高級官員。毛羽健還算一個敢于說話、比較正直的人。這個正直的人有一大毛病:懼內。
在大明官場,納妾是文人士大夫常有的事情,毛羽健想得牙癢癢,卻礙于河東獅,提都不敢提,面對如花似玉的侍女們,從來都做出柳下惠再世的樣子。
有一年,毛羽健好不容易把老婆哄回老家去探親,老婆前腳剛走,老毛馬上就偷偷納了一房小妾。他哪想到,這事還是被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婆知道了。老婆大為惱怒,當即結束衣錦榮歸的探親日程,星夜趕往北京。正當毛御史和小老婆愛得興高采烈時,老婆大人從天而降,傻了眼的毛御史除了討饒,再沒任何辦法。
毛御史的老婆之所以這么快就從家鄉趕到北京大發雌威,和她充分利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驛站系統不無關系。用史書上的話來說,叫做“乘傳而至”,也就是乘坐驛站的車馬,享受驛站提供的便利服務來到北京。
大明王朝的驛站兼有官府招待所、國家郵局和信息傳遞中心的職能。正是通過密密麻麻的驛站,帝國中樞和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公文來往、官員們的交通往返才能得到及時而必要的保證。
可氣的是,毛御史的老婆竟然利用這個系統不遠千里從老家趕到北京爭風吃醋,令毛御史又悲痛又郁悶。懼內的毛御史不敢跟老婆較真,這個可憐的人只能把一腔怒氣遷怒于驛站系統。
為此,崇禎二年二月初,作為監察百官、專事向皇上提合建議的監察御使,毛羽健向崇禎上了一道奏章。奏章里,他極言驛站之害,要求撤掉全國驛站。另一個叫劉懋的給事中也跟著附和,認為如果裁撤驛站,不但能禁止官員們揩國家的油,還能因裁掉了驛站工作人員而節省數十萬兩銀子的財政支出。
節儉成性的崇禎聽了怦然心動,崇禎二年五月正式議裁,劉懋改任兵科給事中,專管驛遞整頓事務。然而裁撤驛站此舉卻招致極大反彈,劉懋不久上疏:“游滑不得料理里甲也,則怨;驛所官吏不得索長例也,則怨;各衙門承舍不得勒占馬匹也,則怨;州縣吏不得私折夫馬也,則怨;道府廳不得擅用濫用也,則怨;即按撫與臣同事者不得私差多差也,則怨。所不怨者獨里中農民耳!”。
然而陜北土瘠,百姓大多無田可耕,又有秦民饒有臂力,貧賤而無田者,借藉水陸舟車奔走自給維持生計,至驛所載撤后便無以謀生。而秦中又連年干旱迭饑,斗米千錢,民不聊生,草根樹皮剝削殆盡,又失驛站生計,無以謀生的驛卒,遂相聚為盜。
無以謀生的下崗驛站人員中,有一位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李自成家里幾代人以來,一直以養馬為生,家境中等,是故李自成小時候和侄兒李過一起上過一段時間私塾。父親死后,家道中落,李自成不得不到一個姓艾的地主家里放羊抵債。成年后,李自成到甘肅當邊兵,后來又回到陜西做驛卒。
驛卒雖然不見得是樁美差,但至少要比那些朝不保夕的農民好。如果不是政府突然宣布裁撤驛站,可以想象,李自成多半會在這個養養馬、送送信,為來往官員們搬搬行李的崗位上干一輩子,若天下不是太亂,他當然會積攢幾個錢,討上一個粗手大腳的婆姨,再拉扯一窩亂七八糟的兒女,然后四十來歲就成為一個慈祥的爺爺,謙恭而又麻木。
然而,世道變了,李自成沒法再在驛站混下去,要想活命,他就得另謀生路,而這所謂的另謀生路,于一個生逢亂世的粗豪漢子來講,只有殺人越貨才是最簡單最直接可行的。沒有生計的李自成索性投入了西川王左掛的起義軍。
由于錢糧緊張,崇禎皇帝不僅裁驛還汰軍,下旨讓各鎮汰軍。順天巡撫王應豸遵旨在薊密永裁軍,汰餉50萬,結果釀成兵變。
三月十八日兵科給事中宋鳴梧疏陳:“遵化臺軍營兵、南兵每月一兩五錢,北軍每月米一石止折銀一兩,其新設營兵皆折色一兩五錢,本色米五斗,有馬家丁每月二兩三錢五分,無馬家丁亦一兩一錢,犒賞豐腆。
北兵已嘆不平,后欠餉日多,諸兵絕望,始離信索餉,各營聞風倡煽。
于是東游兵,榆木嶺、白羊峪援兵營于二月初三日、初八日集于遵化西門外,伐木立寨,服蟒豎旗,大書‘赤心報國,饑軍設糧’八字,民起而毆,軍起而怒,要索全餉,思得潘中軍而甘心焉。”
至三月二十二日,有司撫定之。次日,巡撫順天右都御史王應豸以牟餉激變被逮,論死。
崇禎將王應豸下獄,并當成替罪羊斬首。換上王元雅代替,繼續汰軍裁餉。
順天巡撫王元雅等于是在給自己挖了一個坑,因為他實施汰餉裁兵,已經造成了薊密永三協守軍的離心,并在后金破口后,演變成大規模的集體降敵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