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西南,風聲水起

關于大禹的出生,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大禹是山崩地裂而出的神靈,也有說大禹是圣母剖其母背而生,而流傳甚廣的說法是說大禹為一條大蛟龍,所以才能制服大洪水。還有人提出更令人吃驚的說法,說大禹其實并不是人,大禹實為一條蟲子。按此說法,千古的治水英雄一瞬間就變成了一條蟲子。說大禹是條蟲子的主要根據是《說文解字》解禹為蟲,又釋“禹”的下半部分為“獸足蹂地”,合此二字的含義,很像蜥蜴,而傳世青銅器上“螭”的紋飾正作蜥蜴形狀,因此禹有出于九鼎紋飾的可能。

禹的父親是鯀,《說文解字》解釋“鯀”字為魚,《國語》則說鯀化為黃熊于水,是一種水物。《天問》、《山海經》等書說有鴟、龜、應龍等水物幫助大禹治水,既然治水神話中水中動物極多,說禹與它們同類也就不足為怪了。說大禹是大蛟龍也好,還是蟲子也好,那是考古學以及神話學所要探究的。在中國民間,人們更愿意相信大禹是一個制服大洪水的傳世英雄。

大禹治水的淵源始出他的父親鯀。《五帝本紀》記載:“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是帝嚳次妃常儀所生,為政昏庸,在位多年卻毫無建樹。帝摯重用歡兜、孔壬、鯀三位大臣。三大臣沒有為帝摯治國提出多少好的建議,因而在民間被稱作“三兇”。不過鯀的名聲比歡兜、孔壬稍微好一些,鯀的性情比較暴躁,而且很自以為是,所以與歡兜、孔壬難以共事。后來,帝摯封鯀于崇,所以后世稱鯀為崇伯。崇國故地在今河南嵩縣北。鯀沒有去崇地就國,而是帶著妻子女嬉來到了梁州的石紐居住,當時的梁州屬現在的四川。鯀回到梁州石紐后,潛心研究學問,不問世事。大禹就出生在石紐。

關于大禹出生于四川石紐的說法,最早見于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紐。”司馬遷著“史家之絕唱”時,曾經身體力行地進行了大量的歷史調查,他詳細地記載了大禹的各方面情況,司馬遷說:“東方物所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起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毫,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

《史記·周本紀》中記載了當時的四川地區有庸、蜀、羌、茂、徽等不同的部落聯合體,他們又各自稱自己為爾戈、比爾干、立爾矛、矛其誓等。而現在的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人就稱自己是“羅羅”,阿壩羌族藏族自治州的羌族人則稱自己是“爾矛”。藏人中的主要民族是康巴人,而康巴人都知道自己的先祖生活在雅礱江上游地區,就是現在稱之為“康藏”和“西康”的山區。現在四川的岷江、雅礱江、大渡河、湔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區,就是當年大禹出生并生活的地方。

長期以來,后世對夏人尚黑覺得很難理解,不知道遠古的夏人對黑顏色為什么如此鐘情。其實,人們只要到大禹當時生活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土地顏色,就會明白的。因為那里的土地就是中國最大的“黑土區”,是經年累月形成的一種地面奇觀。這種黑土十分肥沃,非常利于農耕。大禹的“六府三事九功”的中心,就是“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以土地為本”。隨著農耕的普及,夏人對土地的膜拜也就相應地產生了。夏人尚黑,實與大禹的出生地有關。

大禹既然生于四川的石紐,那石紐究竟在哪里呢?唐《括地志》中說:“石紐山在汶川縣治西七十三里。”由于與汶川縣相鄰的北川縣在唐時叫“石泉縣”,所以后世在解釋關于“禹生石紐”這句話時,將石紐所在地注明在茂州石泉縣。由于歷史上汶川縣、茂縣和北川縣同屬汶山郡廣柔縣,在汶川、北川縣兩縣,亦都有石紐山、刳兒坪,都傳說是大禹出生地。地理方位上,北川縣在東,茂縣在西偏南,汶川縣在西南,三縣毗連,廣義而言,這個地理范圍內都是“神禹之邦”。

出現在的四川成都市西行,經過都江堰市,便進入了汶川縣山區,在岷江河的北岸有一座不起眼的市鎮,便是傳說大禹治水的“綿鳧鎮”,“綿鳧鎮”有一山洞名“飛沙關”,由“飛沙關”前行就會到達“刳兒坪”。“刳兒坪”就是當年大禹具體的出生地。刳兒坪有形狀似人的白石就是“石紐”,表示天地孕育大禹這條“蛟龍”之意。

汶川縣岷江“飛沙關”的對面就是“西川第一羌寨”,寨子中羌族人的“天公、地婆、棲伏”的三石崇拜物可讓人尋找到遙遠夏代的遺跡。當地人的居住地大多是用石頭砌的樓房,漢人稱之為“石室”,他們自己則稱之為“邛籠”和“碉堡”。寨子中央塑立三塊呈三角形的大石頭是非常神圣之物,任何人不得對其有不尊表現,否則就要受到上天懲罰。

同樣擁有石紐山、刳兒坪的北川縣,漢為汶川郡廣柔縣地,北周置北川縣,唐分置石泉縣。北川縣的古縣城叫“郅城”, 郅城處于湔江與白草河二水合一處之地,所以“郅城”有水城的意思。郅城下游是湔江急彎之處的“旋口鎮”;上游則是岷江中游的茂縣。在北川縣城南,山腰石林中有兩個巨石尖紐緊緊地結在一起,紐石南面刻蒼勁的隸書“石紐”二字。刳兒坪則在現在北川縣禹里羌族鄉九龍山禹穴溝內,九龍山則在北川縣曲山鎮西北。

登上九龍山,沿著山間小道前行,便會進入“禹穴溝”。禹穴溝實際上是由大山深處的溪流匯集起來出山的一條河溝,由于兩山之間很窄,一旦遇上大雨之時,河溝必然要漲水,再加上整個蜀山常常會發生山崩,所以隨時會有大塊石頭滾下山堵在河溝里,這樣就必然造成河流堵塞而淹掉兩岸農田之事。但在洪水之后,這里往往被洪水沖出適于農耕的肥沃灘地。所以這里雖然常常發生洪水,但人們還是世代在這里生息繁衍。

禹穴溝內樹木蔥郁,清泉流淌,景色十分幽美。進溝不遠就是“禹王廟”,從禹廟前行,會發現有塊寬敞的平地,傳為大禹年少時練習騎射的地方,叫做“跑馬坪”。進溝處還有“金鑼巖”,傳為大禹后代藏金鑼之處。峭壁上刻有“禹穴”兩個大字,這兩個很有特色的大字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書。由此前行,沿途會發現許多關于大禹的“圣跡”。“禹母床”在古棧道邊的一個洞穴內,傳說禹母女嬉生大禹后,將禹放在洞中床上哺乳喂養。“禹母池”傳為禹母沐浴之處。“禹母灶”是一塊方形巨石,傳為禹母做飯之處。“刳兒坪”在九龍山第五峰一處稍為平坦的地方,形似躺椅,傳說禹母生下大禹后,在此處休息,巖邊似有坐臥痕跡。刳兒坪,又叫裂兒畔,意為剖腹生禹的地方。順著刳兒坪瀑布下去,會發現一塊狀如盆池的巨石,石色赤紅,溪水入盆即紅似血水。這里是女嬉為子洗滌處,名“洗兒池”。“采藥山”為禹少年時隨母上山采藥的地方。“望夫山”為女嬉帶著年少的禹,遙望外出治水的丈夫鯀的地方。

當年,女嬉帶著年少的禹在“望夫山”上望斷天涯,而本隱居的鯀離家多年卻杳無音信。當堯在位的時,滔天的大洪水包圍了高山,漫過了丘陵,淹沒了平原,百姓根本沒有寄居之地。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理大洪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比較合適?各方首領都推薦鯀。堯于是任命鯀去治理洪水,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但并沒有把大洪水制服。因為鯀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果大洪水沖塌了堤壩,依舊肆虐。堯死后,舜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舜到四方巡視治理洪水的情況,看到鯀非但沒治理好大洪水,反而使洪水更加肆無忌憚了,于是就問罪于鯀,將鯀殺死在羽山。

鯀死時,大禹已長大成人。舜在鯀死后,又任命禹來繼續他父親的事業。禹接受了舜帝命令后,與益、后稷一起匆匆上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百姓治理洪水。禹在多年的治水過程中,率千萬軍民,不避寒暑,不畏艱險,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才降服了大洪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铜川市| 宁津县| 潼关县| 兴山县| 乌拉特后旗| 贡山| 西平县| 砚山县| 金平| 阿拉善右旗| 建宁县| 富顺县| 山东省| 泰兴市| 剑阁县| 鹤山市| 班戈县| 右玉县| 武陟县| 乐清市| 洛扎县| 华容县| 大丰市| 石景山区| 衡东县| 安达市| 咸宁市| 应城市| 呈贡县| 墨脱县| 通江县| 长寿区| 兰州市| 吉安县| 新昌县| 兴海县| 山丹县| 阜南县| 会宁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