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帝王龍脈探索
- 黃振偉
- 2108字
- 2022-09-09 16:13:32
先周十五王
鴻蒙初開之際,塵世間本無姓氏,世初之人不需要稱謂,他們在高天后土之下與天地生靈自然為伍,一代代地生存繁衍。若干年后,他們的后代為追尋先祖的功績,就為其先祖追加了名字,尊先祖為龍、火、風、有熊氏、堯、棄等。后來,為了使先祖的名字能昭示出更多的意義,他們又以出生的時辰、五行的位置、征戰(zhàn)的次數(shù)、屋舍旁的水和樹等封名以姓。
比如,他們把棄稱做姬棄。姬棄為歷史上周的始祖,姓姬,名棄,擅農(nóng)事,后被帝堯舉為農(nóng)師,封其于邰,號曰后稷。棄父為帝嚳,帝嚳為上古五帝之一,姬姓,姬最初就是地名之義。棄之母為姜嫄,姜姓,姜嫄乃周的始祖母。姬姓與姜姓有著很深厚的淵源。至于如何深厚,還要從先周的發(fā)源地開始追溯。
關(guān)于先周的發(fā)源地,在歷史之中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先周活動中心的大致范圍基本在現(xiàn)在的陜西涇水和渭水流域,先周最早的都城是邰,即武功城,在現(xiàn)在的陜西武功縣西南。棄的四世孫公劉即位后,將都城由邰遷至豳,古公亶父時又遷至岐,現(xiàn)在渭北的岐山既是周族的發(fā)源地。但也有人認為先周的發(fā)源地如果嚴格追究起來,并不是在陜西,而是在山西黃河之東。山西為夏族的發(fā)源地,周族為夏族分支,周人和夏人一樣最初應該繁衍生息在這一帶。
由于棄是周的始祖,棄為姬姓,所以山西的姬姓之國滿目皆是。其中,虞國、虢國、焦國、滑國、霍國、揚國、韓國、魏國、荀國、賈國都姓姬,甚至連一些戎狄族也姓姬,如驪戎族即姓姬。據(jù)說這些山西姬姓多來自棄的后裔、古公亶父遷岐時所遺。當年古公亶父將都城由豳遷于岐時,有部分周人未能隨行,便留在原處繼續(xù)繁衍生息,使得姬姓在山西仍然處于隆盛的局面。
與姬姓關(guān)聯(lián)最為密切的是姜姓,《國語·鄭語》中說,姜姓乃“伯益之后也”。姜姓大多也來源于山西,后遷至陜西扶風一帶。羌人屬于姜姓,羌人也被稱為西羌,當年過著游牧生活。先周時期,羌人的勢力很強大,當時,羌與姜為一字。齊國、許國、申國、呂國姓姜。此四國均為西岳之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說:“伯益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币源丝梢钥闯?,姜姓出自羌族,而伯益即為姜姓始祖。但據(jù)《國語·晉語四》的記載,姜姓似乎與炎帝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書中記載:“炎帝以姜水城”、“炎帝為姜”。岐水東流,經(jīng)過姜氏之城,南為姜水,姜水向東又注入雍水,雍水為渭水支流,姜水為雍水支流。炎帝即為姜姓始祖。姜姓始祖到底為何人,后世比較傾向于炎帝。
那么,為什么說姬姓與姜姓關(guān)系十分密切呢?這是因為姜姓之族與姬姓之族最初很可能居住在一處,即使不在一處,部族之間也是相鄰而居,相隔并不太遠,因此兩族有著盤根錯節(jié)的姻親關(guān)系。周的始祖母姜嫄嫁給了帝嚳,姬、姜二姓聯(lián)姻生下了周的始祖棄。后來,棄的元妃有邰氏也為姜姓,這樣復雜交錯的姻親關(guān)系使得兩姓親上加親,這種親密關(guān)系被累世傳承下去,使得姬、姜兩姓在漫長的歷史中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先周自始祖棄始,至周文王共歷十五世,《周語下》道:“棄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又道:“自棄之始基靖民,十五世而文始平之?!碑斈?,棄即位后勤于民政,為世所贊。棄死后,其位傳給其子不窋。不窋之后,鞠即位。鞠之后為公劉,公劉之后為慶節(jié),慶節(jié)之后為皇仆,皇仆之后為差弗,差弗之后為毀隃,毀隃之后為公非,公非之后為高圉,高圉之后為亞圉,亞圉之后為公叔祖類,公叔祖類之后為古公亶父(太王),古公亶父之后為太伯,太伯之后為虞仲,虞仲之后為季利,季利之后即是文王昌。文王子武王姬發(fā)舉兵滅商,始建周王朝。
先周自始祖棄始,十五世中出了很多被后世稱頌的賢王。周始祖棄的四世孫公劉是先周歷史中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公劉之后,高圉、亞圉、古公亶父繼承先祖遺缽,同樣為世人所稱道。此三人受到周人長年不衰的祭祀,周人祭祀的先祖都是“有功烈于民”、“前哲令德之人”。
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為太伯,次子為虞仲,少子為季歷。季歷即位時,周族國勢昌隆日盛,國土不斷拓展。季歷為君謹慎寬柔,品德芳馨,文治武道舉世皆贊。現(xiàn)在的山西一帶,當時居住著許多戎狄族,季歷多次討伐,除了伐燕京之戎失敗外,其余皆勝。在商王武乙時代,有一次季歷去朝見商王,武乙惜其勇武,特賜予他三十里地,十對玉,八匹馬。后來,周人的勢力隨著征戰(zhàn)的勝利而日顯強盛,其時的商王為大丁,大丁害怕周人勢力危及殷商,便對季歷深懷戒心,最后尋了個機會將季歷殺死。
季歷有子名昌,即后來的周文王,年紀很小時便顯示出了不世才華,使得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和次子虞仲十分厚愛敬重他。他們不受古公亶父的王位,而決定將王位傳授給昌,讓昌發(fā)揮他的睿智之才使周人更加安康富足?!墩撜Z·泰伯》中記載太伯“三以天下讓”,太伯、虞仲禪讓王位,如此令人歌泣的義舉,使得先周的歷史充滿了溫潤仁義的氣息。
文王果然不負眾望,他為周王朝日后的強盛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子武王最終能夠滅商,與他留下的文功武跡是分不開的。文王治國,百姓無饑餒,國中無竊賊,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國中上下一派祥和。文王在治理國家時,尤其注重祖上遺留的農(nóng)耕傳統(tǒng)。為此,他節(jié)儉勤勞,不著華裝麗服,和百姓一樣在田間梗畔勞作。后世之人感其德,為其留下了許多千古詩篇。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秉承了他的遺愿,完成了討伐殷商的大業(yè),建立了長達八百余年的古香悠遠的周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