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尷尬的養育:和孩子談談性
- (意)安娜·奧利維利歐·費拉里斯
- 2157字
- 2020-09-03 15:04:09
父母的私密行為
7~11歲的孩子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現在的孩子與他們父母小時候相比,有更多的機會聽到人們談論性,或接觸到關于性行為的場景。可想而知,面對那些談話和場景,他們的腦海中必定會浮現出各式各樣的疑問,而且這些疑問往往都至關重要,因此,向孩子做好相關解釋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時,作為家長,我們也要避免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多地談論父母的私密行為。
關于父母的私密行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原初場景”的概念,即父母在孕育孩子時的那次私密行為。家長在與孩子談論關于“原初場景”和一般意義上的父母的私密等話題時,最好只限于遐思和臆想的層面,而不要過多地觸及細節。此外,還有一件事很重要,那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和媽媽需要屬于他們自己的私人時間。在一些情況下,父母當著孩子的面談論他們的親密時刻會讓孩子感到局促不安。有時,即便是已經成年的孩子聽到那些事也會感到尷尬,更不用說未成年的孩子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向孩子描述與性有關的私密內容是具有某種象征意義的不當行為,無論他們的孩子是幼童還是青少年。
根據孩子個體敏感程度的差異,一些孩子吸收了此類信息不會對他造成任何傷害或后果;而另一些孩子或許會產生困惑或問題。后者在得知了父母私密行為的相關細節后,會有一些反應。比如,我們注意到,部分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成績會突然下降,就像他們的大腦突然被一些信息“入侵”了一樣。這些信息原本應該存在于遐思和臆想的層面,現在卻成了孩子渴望探究的對象(在這里需要指出,學習成績下降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于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希望嘗試的念頭,他們心中的潛臺詞是“如果我父母這樣做,那么我也可以做”。與此相反,也有一些孩子會對未來的性行為產生焦慮感。
如果孩子向他的父母提出了一個涉及夫妻之間的過于私密的問題,那么,家長應以合適的口吻表明態度。比如,“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這涉及我的親密關系,只跟我有關。”我們也可以借此機會引導孩子做進一步的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親密關系,我們可以由自己來決定是否要談論它。”“我們可以隨時討論這些話題,但不能涉及個人隱私。我們不能強迫一個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為了不使孩子沉湎于此,許多家長常常覺得回答和解釋某些“熱門”話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可以理解的,家長之所以感到困難,并不是因為他們不能回答或不想解釋。這種困難的根源在于親子關系和亂倫禁忌。性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話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父母的私密行為。盡管有的父母非常愿意和自己的孩子談論關于身體、愛和性的話題,但是當他們面對太多的私密和細節問題時,他們就會遇到困難。大家一起討論這些話題,難免會引發各種情緒和感受。有些時候,興奮的情緒可能會破壞對話的氛圍,使雙方感到不適,被稱作“情緒亂倫”。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想深入討論一些話題時,就要求助于更適合的人。比如,通過請專業人士在學校開設專門的性教育和情感教育課程。因為這些專業人士不是孩子的家人,所以他們可以比較從容地應對那些令家人倍感尷尬的話題。
最后,要讓孩子明白,媽媽和爸爸是恩愛的夫妻,有的時候,他們需要二人獨處的空間和時間。要讓他從小就明白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在很多情況下,除了通過語言,人們還會通過行為舉止傳遞信息,所以,我們要重視自己的每一個動作以及習慣。通常我們建議家長不要鼓勵孩子經常性地與自己同睡一張大床。有時發生的一些情況更為微妙,比如,有的孩子與父母中的一方同睡一張大床,而父母中的另一方則睡在沙發上或另一個房間里。我們能從這里獲得什么啟示呢?
這個案例中提到的原本屬于父母的“大床”雖然看似沒什么特別的,但實際上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象征意義。孩子經常與父母中的一方同睡一張床將會阻礙他順利克服俄狄浦斯情結(父母的行為像是在為孩子背書,并使他堅信:“我可以取代爸爸”“媽媽更愿意和我在一起”)。總而言之,我們除了要重視孩子作為一個個體的角色定位,同時也要重視其作為一名家庭成員的無意識的角色定位。在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明確的角色。一個孩子如果能順利地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相對于其他家庭成員的角色,將有利于其性格塑造和發展。反之,倘若他對角色定位出現混淆或倒置,對他而言將是有害而無益的。
還是與“大床”相關,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當父母進行私密行為時,卻被自己的孩子意外撞見了,這時他們該怎么辦?最重要的是不要恐慌,要保持鎮定,舉重若輕,淡化處理。父母雙方應做好協調配合,采取共同立場,做出一致反應。父母或許可以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也許你昨晚聽到了我們的聲音。對不起,我們本應該更加注意一點的。你聽到的是爸爸媽媽之間非常私密的事情。我們彼此相愛,我們所做的那些是男人和女人在相愛時會做的事情。”
此時,如果家長向孩子解釋過多的細節或介紹具體的身體構造是沒有幫助的,我們需要向孩子傳遞的信息是,這是一種愛的行為,在一對相愛的男女之間,它不是禁忌。然而,無論如何,家長最好還是采取措施以避免他們的私密行為再被孩子撞見。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可能會將自己看到的那個場景聯想到打架或爭吵,因而被爸爸媽媽的行為嚇到。有的時候,孩子還會猜測,爸爸媽媽之所以打架或爭吵,是因為自己犯了什么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