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生命的巨輪自然循環,尋訪奇跡的開端(1)
- 吸引力法則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袁鈺編著
- 3175字
- 2014-03-18 17:15:51
你的愿望將為生命之流注入活水
每個想法都在振動、都會放射信號并吸引頻率兼容的信號。這種現象,稱為吸引力法則。按照吸引力法則,同構型者相吸引。因此,你可以將此一強大的吸引力法則看作是一個“宇宙的經理人”,在他的眼里,所有相似的想法都會形成共振。
生活在這個宇宙中的每一個人,毫無疑問,都有自己獨特的稟性和天賦,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實現人生價值的切入點。一旦生活驅使一個人的心中萌發了一個新的想法或愿望,那么它就會在自然的力量和吸引力法則的召喚下慢慢成為現實。
上述情景就好比是從山頂滾落的石塊,從滾落的瞬間起,就不需要額外的動力和幫助,自然而然地滾到山腳。你的每一個愿望,無論大小,都能為生命之流注入活水,而你只需要順流而下,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超越心靈的羈絆,向著更高的愿望進發,那么你就不會忽略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湮沒在別人的光輝中。
很久以前,曾經有三只小鳥,它們一起出生,一起長大,等到羽翼豐滿的時候,一起尋找成家立業的地方。
它們飛過了很多高山、河流和叢林,飛到一座小山上。一只小鳥落到一棵樹上說:“這里真好,真高。你們看,那成群的雞鴨牛羊,甚至大名鼎鼎的千里馬都在羨慕地向我仰望呢。能夠生活在這里,我們應該滿足了。”它決定在這里停留,不再往前飛了。
另外兩只小鳥卻失望地搖了搖頭說:“你既然滿足,就留在這里吧,我們還想到更高的地方去看看。”
這兩只小鳥繼續飛行,它們的翅膀變得更強壯了,終于飛到了五彩斑斕的云彩里。其中一只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起來,它沾沾自喜地說:“我不想再飛了,這輩子能飛上云端,便是最大的成就了,你不覺得已經十分了不起了嗎?”
另一只鳥很難過地說:“不,我堅信一定還有更高的境界。遺憾的是,現在我只能獨自去追求了。”
說完,它振翅翱翔,向著云霄,向著太陽,執著地飛去……
最終,落在樹上的小鳥成了麻雀,留在云端的成了大雁,飛向太陽的成了雄鷹。
麻雀、大雁和雄鷹,它們的命運為什么不同呢?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就是:它們各自的愿望不同。麻雀滿足于樹梢,所以它的世界只有幾丈之高;大雁滿足于云層,所以它永遠都飛不出層層云霧的纏繞;雄鷹則不懈追求,力求最高,所以它的世界擴展到了宇宙。三只小鳥對于生命圖景有著不同的欲求,所以最終的命運也有所差別。現在,捫心自問一下:“三只鳥的命運,我屬于哪一只鳥呢?我又期待什么樣的生命圖景呢?”
從本質上來說,人類的生命是一股思想的能量。生活在現實世界中的你,不斷萌生新的欲求,那么,在吸引力法則作用下感應到召喚后,將幫助你達成所愿。不要杞人憂天地擔心自己不能實踐吸引力法則。要知道,吸引力法則是完全不需要實踐的,也不能實踐,這個法則早已存在于宇宙萬物的運行之中。猶如萬有引力法則不需要實踐一樣,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遵循萬有引力法則,無時無刻不在“實踐”它。吸引力法則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你無視該法則的存在,它也會回應你,實現你的愿望。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比別人的愿望多一些,努力付出的多一些,以便吸引來更多的東西,進而推動生命的巨輪不斷前行。
不相信奇跡就不可能有奇跡發生
我們要相信奇跡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只有相信并時時關注,思想才會把實現這個奇跡的條件吸引到我們周圍,我們才會創造奇跡。細觀那些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人,在他們突破別人或者自己的紀錄創造奇跡之前,總是先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也就是說,相信奇跡,才會創造奇跡!
美國的一家報紙上登了這么一則廣告:“一美元購買一輛豪華轎車。”哈利看到這則廣告時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節啊!”但是,他還是揣著一美元,按著報紙上提供的地址找了去。在一棟非常漂亮的別墅前面,哈利敲開了門。一位高貴的少婦為他打開門,問明來意后,少婦把哈利領到車庫,指著一輛嶄新的豪華轎車說:“喏,就是它了。”
哈利腦子里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壞車。”他說:“太太,我可以試試車嗎?”“當然可以!”于是哈利開著車兜了一圈,一切正常。“這輛車不是贓物吧?”哈利要求驗看車照,少婦拿給他看了。于是哈利付了一美元。當他開車要離開的時候,仍百思不得其解。他說:“太太,您能告訴我這是為什么嗎?”
少婦嘆了一口氣,說:“唉,實話跟您說吧,這是我丈夫的遺物。他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我,只有這輛轎車,是屬于他那個情婦的。但是,他在遺囑里把這輛車的轉賣權交給了我,所賣的款項交給他的情婦——于是,我決定賣掉它,一美元即可。哈利恍然大悟,他開著轎車高高興興地回家了。路上,哈利碰到了他的朋友湯姆。湯姆好奇地問起轎車的來歷。等哈利說完,湯姆一下子癱倒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這則廣告了!”
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那些連奇跡都不敢相信的人,怎么能獲得奇跡呢?我們承認,的確有很多奇跡讓我們難以置信,但它還不是照樣在人類社會中發生了嗎?比如,以前人們認為信息必須依靠良駒、驛站等來傳遞,而現在一個電話、一封郵件,甚至一個手機短信就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匹千里馬的速度;以前人們認為登上月球是做白日夢,但是這個事情已經被人類實現了;以前人們會覺得到外國旅游需要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幾個月、幾年甚至是一生,但是現在只要短短數個小時的飛行,你就很容易落腳于異國的疆土上。
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后一片葉子》里講了一個生命奇跡的故事:病房里,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里看見窗外的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著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后,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最后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為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只要心存希望,就會有奇跡發生。希望雖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不相信奇跡的人,就不可能吸引來奇跡的發生。相信奇跡,是對人生的完美詮釋。當我們以創造奇跡的心情創造生活時,我們的笑容會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而輝煌。
值得一提的是,奇跡并不是特意為我們發生的,它通常是以兩種方式發生:第一種方式是面對生命中的挑戰時,我們屹立于它之上,使自己成為英雄。第二種體驗奇跡的方式就更加微妙了,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更加難以琢磨了,它只有在我們敞開心懷的時候,才會走進我們的生命。哪怕身處沙漠,哪怕腳下荊棘遍地,只要我們心中有夢,有希望,我們就會輕松自如,健步如飛。絕處總能逢生,否極總能泰來。相信奇跡總會在某天不期而至。
吸引力法則促成生命循環不息
美國的查爾斯·哈尼爾指出,生命就是成長,成長即是變化。每七年的一個周期把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循環。第一個七年是嬰兒期。第二個七年是少年期,意味著個體責任的開端。第三個七年意味著青春期。第四個七年標志著全面成長的完成。第五個七年則屬于建設期,這個時期的人們會擁有財富、家庭和孩子。接下來,從35~42歲,則進入反應和變化期,接著依次是重建、調整和恢復期,以便準備新一輪的七年期,這個周期從50歲開始。
吸引力法則最終會導致生命出現一個平衡的狀態,通過分散方式進行的運動數量意味著一定具有相同數量的通過聚合方式進行的運動,甚至一定是相同的運動。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拿臼齒的形成和分子的形成為例。經由這樣的結果,一方面能增強我們關于整個恒星系局部演化和消解的概念,另一方面也能增強還不怎么明確的總體演化和消解的概念。
意大利的喬爾丹諾·布魯諾由于發表了以下言論,以至于1600年在羅馬被活活燒死。事實上,他的這段言論恰恰揭示了生命的循環不息。這段言論是:
“那被播下的種子首先變成青草、麥穗,然后成為面包、富有營養的汁液、血液、動物、精子、胚胎、人類、尸體,接著再一次成為泥土、石頭或其他無機物,等等。因此,我們認識到由于變化而產生的各種事物,它們在本質上還是一種事物,而且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