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云:
“天道蒼桑,兵行八荒。
洪患不止,民生不寧。”
話說水公之軍,將藜川之水,導往赤田之河。期間,虞軍順水隨疏,來到了熱烏國都城邊的托干河。
有云:
“托干大河,南連藜川,北接崍山,崍山之后,有條赤田河。而赤田河,通達四十九道,八十二川。”
虞軍在托干河岸行軍,那國之民,紛紛攘攘的來看行軍中的虞國兵隊。
漢東見其民,對圣仙曰:“其民甚高。”
虞軍看得其國之民模樣,與中州人不一樣。
有云:
“其男女皆高鼻黃發,深目藍珠,著獸皮,帶禽羽。男者一丈身,多須胡,禿頂短發。女者九尺身,長卷發,面容美如仙。”
一晃歲月又匆匆,卻說十日后,虞軍順河,到了崍山,水公將兵隊扎于崍山之下,托河之邊。
隨后,水公與眾將司一同上崍山,視察山勢河流。
不長時,水公眾人上到了崍山之頂,見得:
“崍山前接托干河,后連赤田河,兩河隔著一山,赤田河深水淺,兩岸樹林盛繁,白鷺飛天,鳥聲遍林,數百里無人煙。”
伯成子高曰:“看,那條大河,便系赤田河。”
突然,一股三丈黑煙從左方高嶺奔出,遁往右方之山。
水公曰:“那股黑煙,定系妖怪所化,青坐、漢東,汝二人去察看一番。”
二友得令而去。水公與眾將司,下了山,繼續安營扎寨,不題。
話說二友,一路追著那股黑煙,過高山,入樹林。
一陣風過,當二友出了樹林,見到那黑煙,已遁入前方的一座大城內。
二友遂追了上去,飛至城墻上,見到那股煙,在城中旋轉,卷席了許多人。
那二友遂取出兵器迎了上去,剛到半空,圣仙細看,見到那黑煙中有顆亮珠。一時間,二友便與那股黑煙纏斗在一起了。
那股黑煙卷不了二友,便騰空而起,圣仙看準時機,飛槍刺那黑煙中的亮珠,即時,那股黑煙散開,被卷數人皆摔落,而圣仙施出一法,將他們救下于地。
圣仙對那幾人,曰道:“爾等快快離去。”
那幾人謝了圣仙,便戰戰兢兢的離了去。
那散煙又聚成一股黑煙,并奔出一蛟虎之頭,張口就咬向漢東,那漢東急忙躲過,而圣仙見狀,便使槍再迎了上去,那怪張口吐出邪風,圣仙急忙往飛閃避過。
那怪趁時將頭縮回黑煙內,遂急閃逃了去,二友飛下城內,見到城街,一片狼藉。
卻說那熱烏國主聞得有神人,趕走了妖怪,又救了都城之民。于是,那國主遂率其國臣工,出城堂,來見二友。
不長時,二友見前一隊人,緩緩過來,為首者出列,向二友見了禮,二友亦回了禮。
那為首者曰:“此城,乃熱烏國都城,我乃此國之主,曰為蘇泰氏。”
其國主有云:
“頭戴銅鶴冠,腳著羊皮鞋,上身赤裸,下體穿布裙,胡須滿口,胸前滿毛,耳帶黑狼牙,頸掛寶珠鏈。”
圣仙曰:“吾乃青坐也。”
漢東曰:“吾乃漢東也。”
那國主曰:“二位神人,請進城堂一聚,我已備酒宴,以表答謝。”
二友應下,眾人遂入城堂。
不長時,眾人到了大堂,那國主已備好宴席,各人安坐后,其國君臣,紛紛向二友敬酒答謝,而二友也一飲而盡。
那國主曰:“二位神人,海量,食菜食菜。”
酒過三巡,而那國主頓時面色深沉,心中有事重重。
圣仙見后,曰道:“不知國主,有何心事,不妨一言。”
那國主嘆了口氣后,曰道:“不瞞二位神人,我國東南,有一犁田城,原為我民所居,十日前,被妖怪所占,其城尚有余民,不知生死,懇請二位神人,出手搭救一番。”
漢東曰:“犁田城,在何處?”
那國主行至堂門前,指曰:“犁城,便在都城東南二百里處。”
二友起座,走近那國主。
圣仙曰:“吾二人,已酒過飯足,現今往之。”
話罷,二友遂騰空而起,縱飛而去。
那國主曰:“真神人也。”
其國的眾大臣,無不贊揚二友。
卻說一頓功夫,那二友飛過數座高山,又來至一巖山之頂,睜開法眼,望見遠方外,有一座立在高山城池。
有云:
“巖山無樹林,天色近暗昏,碎石撈塵沙,風吹即沉暈。”
漢東曰:“想必那城,應系犁田城罷。”
圣仙曰:“下山”。
不長時,二友下了山,飛過一片叢林,縱過數條河流,又來至一山叢水溪處,看見一人,被一條巨蟒追趕。于是,二友飛縱下去,那人跑著跑著,被一樹藤掛倒,那巨蟒直彪而去,張開大口,準備吞了那人。即時,那蟒前進不了,摔了下地,原來,是圣仙抓住其尾,將其摔倒。
那巨蟒轉身,彪向圣仙,一陣光影劃過,那巨蟒的頭被漢東斬下,落于地上。
圣仙對那人曰:“汝為何會被巨蟒所追?”
那人曰:“我本犁田城之民,妖怪占了城,將我等城民,圈養在城中石牢。前幾日,那些妖怪,把我與數人,扔入城后花湖喂巨鲺,我系拼命游,才游出花湖,拼了命逃出來,未曾想到,在半路遇上了巨蟒,幸得仙人相救,真系多謝救命之恩。”
漢東曰:“不必言謝,快走罷。”
那人對二友行禮一番后,便離去了。
有云:
“夜去又是夜,日落重日起。”
數日過后,卻說二友來至犁田城之下。
有云:
“城建高丘上,城后有花湖,原為人族居,今為妖精占,山下綠樹成蔭,小溪眾流。”
那圣仙與漢東商量一番后,變化為妖入那城。
不長時,二友借土遁到了其城,在一墻角,圣仙變化為一只鹿精,漢東變化為一只麋精,遂大搖大擺走在街上。
一路上,看得是:
“城中空無人,血流街邊,臭氣沖天,有的被淫死女子腐爛尸體,有的人骨散在地上,有的人發被小妖搶弄玩耍,有的小妖睡在無頭人身邊,有的小妖在吊掛人手、人腳、人內臟。”
那二友見后,壓住了心中怒火。又行了不久,二友見到一頭牛面怪,在拾食人骨。于是,二友便上前曰道:“敢問兄臺,城中被囚之民在哪?”
那牛面怪曰:“汝等系何處來的?”
圣仙曰:“吾從十里八鄉,聞風而至,據聞爾等攻占人城,今來此看,果不其然。”
那牛面怪曰:“那人群,已被圈養在城中石牢,已成首領的私物,不許我等小妖染指,我等只能拾點腐肉食之矣。”
漢東曰:“那首領又在何處?”
那牛面怪曰:“在城中大堂。”
二友離了那牛怪,一路上商量,漢東去救人,圣仙去引吸妖眾,兩人遂分頭行事。
不長時,卻說圣仙到了大堂外,看見那妖頭,正坐在平臺上,生食人肉,大口飲酒。
那妖頭有云:
“獠牙鼠耳,四目金珠,黑毛披體,手似鷹爪,背生雙翼,狼尾馬足,號曰大力子。”
圣仙見后,將堂前的石盤,踢向那妖頭,那石盤直飛而去,那妖頭見狀,急忙躲了過去。
那妖頭曰:“汝系誰?”
圣仙現了真身,取出風火矛,曰道:“為非作歹個妖怪,吃吾一矛。”
那妖頭曰:“眾小崽,誅滅渠。”
眾小妖一擁而上,那圣仙變化為旋風,施風中閃出無數乾坤槍,那妖頭藏了起來。一陣下來,大堂梁柱,穿了無數個洞,那些小妖全部亦斃了命。
圣仙化回本相,四處視望,那妖頭在地下閃出,持著兩把金剛錘,殺向圣仙,而圣仙舉矛便刺,兩個在堂中,大戰起來。
有云:
“一為蒼生動長矛,一為食人使雙錘,殺氣直散震大堂,勝負不知落于誰?”
卻說城中四面八方的小妖,聞聲往城堂集去,一時間,妖氣滿空。
話說漢東亦找到了石牢,于是,行了過去,牢門前,有十余個小妖在看守,牢前小妖叫住了漢東。
漢東化回本相,取出陰陽戟,三七五除二,便將牢門前的小妖,全部除了。隨即,打開牢門,進了去。
漢東見了被囚之民,曰道:“吾來搭救眾人的。”
而眾人互相對望,半信半疑,有人曰道:“我等八十余人,外面全是妖精,如何逃得出去?”
漢東曰:“別慌”。
隨即,漢東取下頭上的紫枝巢冠,揮指一變,變得如若小茅廬一樣,長九尺,寬三尺,讓眾人入去便可。
而眾人依然半信半疑。
漢東曰:“吾此巢冠,內存乾坤,可裝一千人。”
那眾人為了活命,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于是,紛紛進了巢冠,一陣忙碌,所有被囚之民,全入了巢冠,漢東將巢冠,變回大小形狀,帶回頭上,持著戟,出門徑去。
話說圣仙與那妖頭,戰之有二十余回合,遂之分開。
那妖眾已經聚集于大堂外,那妖頭見狀,飛于妖眾之上,立于空中。
圣仙行出大堂,眾妖怒視著圣仙,圣仙毫不畏懼。傾時,那妖頭一聲令下,眾小妖攻向圣仙。
而圣仙又使出旋風飛矛術,一陣廝殺,眾小妖傷痕累累。而圣仙閃立于堂前,眾小妖皆不敢靠近。
那妖頭怒吼一聲,天色漸變,傾時,白天變為黑夜。
有云:
“吼聲能使一方黑,驚天動地有邪法。”
那圣仙看見下方眾小妖,有許多金目四閃,遂睜開法眼。
那妖頭金睛閃動,手持雙錘,殺向圣仙。隨后,一仙一妖又廝殺起來。
漢東往城堂而去,發現天色變暗,不知出了何事,亦睜開了法眼,繼續往城堂而去。
卻說圣仙與那怪正戰之時,一道閃雷劈下,雙方急忙分開。
隨即,那妖頭又使雙錘,殺向圣仙,兩者又斗在一起,下方妖眾大呵,為其首領助威。
有云:
“天昏無光戰空中,槍錘廝殺驚風起。”
當空中二者正在大戰之時,一道紫光從暗天閃出,照著那妖頭,動彈不得。
圣仙持矛,刺穿其身,那妖頭,大喊一聲,響徹四周。圣仙又橫矛一劃,將其頭削去,那怪遂斃了命。
那妖頭之首落于城中,眾小妖見狀,大驚失色,四散奔逃。
即時,云開日出,天明地亮了。
漢東趕至,見妖眾四奔,持戟斬殺一些零落的小妖。
圣仙曰:“不知系那位仙人,可否一見?”
那仙人緩緩而現身。
有云:
“跨坐白鷴鳳,手持飛龍鏡,威嚴凌凌,頭背環光。”
圣仙上前見了禮,曰道:“吾乃青坐也,不知仙兄何方之士?”
那仙人曰:“我乃致遠先生也。”
漢東看見那仙人現了身,亦飛了上去。見禮口稱:“吾曰漢東。”
那先生亦回了禮。
圣仙曰:“若非先生相助,必不能除了那妖頭。”
那先生曰:“舉手之勞也,兩位,我尚有事,告辭矣。”
雙方互禮,皆曰:“后會有期。”
隨即,那先生跨飛騎離了去。
圣仙問曰:“可救著人否?”
漢東曰:“救了,全在我巢帽里。”
圣仙曰:“好。”
隨后,二友下至城中,施法埋葬了那些尸骨,又清理了城中所有血跡。
二友又來至后花湖,漢東施法,逼干池水,內中現出一巨鲺。
漢東曰:“甚大。”
那巨鲺奔向二友,圣仙持矛迎去,一陣光影,那巨鲺被劃破肚腸,斃了命。
隨即,二友便化金光離了去。
有云:
“時光前行無誰擋,遠方特有故人至。”
話說熱烏國主與公卿正在城堂內,談聊之際,有二道金光閃現,原來是二友。
那國主見了,從平臺下了來,眾臣亦起座,紛紛走向二友。
那國主曰:“可否救了犁田城之民。”
圣仙曰:“救著矣。”
那國主曰:“在何處?”
漢東曰:“在吾巢冠之內,這城堂太小,可到堂外之闊地,待我作法,將其眾送出來。”
隨后,眾人一同到了堂外寬闊之處,漢東取下巢冠,扔于寬地處,使一指,指向那巢冠,遂之變大,巢冠長亦九尺,寬亦三尺。
漢東曰:“眾位,可以出來矣。”
不一時,巢冠中的人群,緩緩從出口而出,共出來的,有八十余人。
那些被救人群,向二友謝了禮,隨即,那國主命大臣,將所救之人,帶下安置,不題。
隨后,那國主命人,在城堂內,設宴謝二友。
有云:
“城堂歌舞謝仙君,宴慶三歡樂升平。”
次日,在都城門前,其國君臣百姓,皆為二友送行。
那國主曰:“我愿為二位仙長建祠祭祀,以表救民之功。”
二友連連推辭,那國主見二友執著不受,也不好意思再說了。
二友曰:“后會有期。”
其國君臣皆曰:“后會有期。”
隨即,二友騰空而去,眾人揮手相送。
有云:
“普世救人方為仙,斬妖除怪是己任。”
話說崍山,已被鑿去半山。
次日,虞軍如昨日一樣,繼續動工之時,即發現崍山內,有一塊赤黃巨石,怎么也鑿不掉,在山上監工的伯成子高,命人告知山下的水公。
一陣過后,卻說水公上了山,到了那巨石前,觀視一番后,曰道:“此石非凡物也,乃為陰陽石。”
子高曰:“何為陰陽石?”
正在二人談話之間,二道金光閃來,原來是二友。
圣仙曰:“不知師叔在論何物?”
子高曰:“正論腳下陰陽石。”
漢東曰:“陰陽石?”
水公曰:“何謂陰陽石?且聽我言之。天地本乃八方相合之物,盤古開天辟地,乃是中央天地,中央天地之外,尚有天地,為他神所創,后歷萬劫,各天地相合,方成今時之天地境,而相合之氣,飄于世間,融無煞之體,遂化為陰陽石,散落各處。”
子高曰:“那如何平之?”
水公曰:“可往西婆洲鬼魑國羅丘山,取來溺土,方可融去此陰陽石。”
漢東曰:“西婆洲在何方?”
水公曰:“在西極之外薩日天地界。青坐,汝有引方珠,汝可去一趟。”
圣仙曰:“得令。”
水公取出一葫蘆,曰:“那羅丘山溺土,為有體無形之物,此銅金寶葫蘆,汝可用來取溺土。”
圣仙接過,別了眾人,化金光徑了去。
有云:
“一道金光閃西極,穿過十層混沌氣,
縱過千道暗昏云,再過水簾色有七。”
卻說圣仙到了薩日天地西婆洲鬼魑國,見到其國民,長相與中州不一樣。
有云:
“其國人,藍眼金發高鼻,無論男女,白體高大,似如山魅。”
不長時,圣仙到了羅丘山,站在崖邊,看見諸多長嘴鳥,站在一處空中。
圣仙曰:“難不成那鳥群下有物不成?”
隨即,圣仙睜開法眼,看見鳥群下面,乃是一座高土。
圣仙飛了過去,驅走鳥群,站在高土上,收了法眼,以平常之眼,是看不見腳下之土的。
圣仙祭出銅金寶葫蘆,傾時,寶葫蘆自行吸收溺土,不一時,便裝滿了。
隨即,那圣仙化金光而歸,離了鬼魑國。
五方天之外,尚有四十二支天,有云:
“基烏天,大馬天,薩日天,婆界天,布施天,
阿父天,川宙天,赤雪天,波泥天,么河天,
洲紀天,阿吉天,泰和天,流星天,太塞天,
代占天,耶泰天,阿多天,寒德天,狄魔天,
拜帝天,蒲燈天,古羅天,索琴天,大愛天,
梵德天,烏和天,伽陀天,普羅天,托奴天,
愛劍天,米僧天,蓋吠天,魚王天,翁泰天,
赤鹿天,畢賽天,金師天,魔夫天,非明天。
波旦天,酋廷天。”
卻說四十二外支天,各有天主圣神所創,盤古開天地后,初形五方,號為天地境,境之四面八方,仍有氣流,尚未復合。
那四十二方支天,天地初為氣流,從空虛之際,向天地境之邊靠來,后相融乃合,形成為天地境之外支天地,其人種,乃白、黑、宗赤、宗白、宗黃、黑白、黑黃、白黃之體。
其四十二外支天地,為九天上庭之藩籬,歸屬天道之內,各有天主,各有天庭,各有其神靈,不歸中天所制,乃為昊天上帝之藩籬,四十二外支天,自制自決,亦自有法條。”
時光有云:
“來回總是千方情,歲陰再難一閃光。”
話說圣仙回到了崍山,而水公也早已將兵隊,撤回山下。
水公與二友,駕云飛于崍山之上。不一時,那圣仙取出銅金寶葫蘆,祭于空中,寶葫蘆噴出溺土,散落于崍山之上。
不長時,整座崍山,轟隆一聲,化為碎石下沉。隨即,碎石又融化成泥土,被托干河大水,沖走了。
有云:
“崍山化泥逐水去,托干又與赤河連,
開山導洪乃奇功,子弟治水不知年。”
虞軍休養數日后,又浩浩蕩蕩,前往他處治水,不題。
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