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居然還是貢茶
- 大國鄉事
- 相如居易
- 3193字
- 2020-09-17 12:39:59
只見歐陽曉鳳行云流水間,就把茶泡好了。然后,云淡風輕般地把泡好的茶,輕放在了在座各位的伸手之處。
“怎樣?這茶。”歐陽向前等李小鋒、張治學、顧小佳喝了一口后,急切地問道。
“嗯。還行,不過,仔細一品,好像跟別的茶有點不一樣。”李小鋒說道。
“得了吧,李大公子什么時候學會品茶了?”顧小佳揭穿道。
“怎么了,我就不能學會品茶了?好歹我也是出生書香門第,這品茶都不會,那還搞什么搞(意思是怎么混下去)?”李小鋒一副不服氣地說道。
“小師妹,那你就不知道了吧。李大公子現在每天閑得很,泡泡茶,品品茶,還有什么比這更愜意的?再說了,沒有什么是一泡茶解決不了的問題!李大公子,你說我猜得對不?”張治學開著玩笑說道。
“還是男人懂男人啊!治學,我先敬你一杯茶,等下,我們多喝幾杯酒。就是,治學說得多好!沒有什么是一泡茶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曉鳳,再給我們來兩泡,怎么樣?”
眾人哈哈大笑。
“這李大公子還挺幽默的啊!這可是我們村產的茶葉,很有特色的。我們村區位獨特,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熱量充足的氣侯特點,非常適宜這種茶葉生長。
這樣說,你們可能還不是很懂。我簡單介紹下這種茶葉的特色吧。我們村里的這種茶葉既不同于一般的紅茶,也不屬于白茶,跟綠茶呢,也有區別。更不是黑茶了。這種茶葉對生長環境要求非常苛刻,不僅有我剛說的那些氣候、雨水、陽光的要求,對土壤、溫差等都有要求。一般生長在我們村海拔最高的山上。雖然茶樹都是野生的,但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挑選,我們的祖先悉心培植了這種茶葉,當成寶貝一樣藏在云霧籠罩的大山里,不是尊貴的客人來,一般都不拿出來的,都是放在家里留著給自己喝。
慢慢地,我們那里的人愛喝茶,在茶葉的采摘、加工、制作方面,一代又一代人傳下了一套獨特的特色工藝。剛剛你們見識鳳妹子的泡茶手法,也是老祖宗不知道多少代傳下來的!”歐陽向前介紹道。
“確實啊,味道嘛,既不是一般黑茶的甜糯稠滑,也不是一般綠茶的薄荷清涼,更不是一般紅茶的濃厚茂密。別有一番味道:回甘綿長,滋味飽滿,清淡而不失深情,深情而不忘高遠。有點意思。”張治學一邊品著茶,一邊說道,品了一小口,放下茶杯,繼續說道:
“剛看曉鳳的泡茶手法是你們祖上留下來的?確實跟現在流行的泡茶手法很大不同。”
“確實是祖上留下來的。張處長眼睛比較毒!我們村主要有三姓,歐,歐陽,陽,五百年前都是一家。這茶葉應該就是這三姓祖先留下來的。但這泡茶的手法融合了其他雜姓的智慧,比如李姓人家,朱姓人家,趙姓人家。我們的泡茶手法,主要有幾個步驟。分別是: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取盞、點茶(七湯七點)、分茶等。”歐陽曉鳳回答道。
“別叫我張處長,那生分。就叫我治學哥吧,我們都是同齡人。那你們這泡茶的手法,跟現在一般的手法,復雜很多啊!”張治學客氣了一番,疑問道。
“確實如此,我們的泡茶手法據說是宋朝時候傳下來的。相比于現代的,要繁復許多。其實,我們泡茶之前把茶餅碾成細茶粉的工具就需要好幾種。加上泡茶時使用的茶盞、盞托、湯瓶等,主要有十二件茶具,有人稱之為:十二先生。
必須經過七項準備工作,才能開始泡茶,也就是我們村說的點茶。點茶必須注水七次,同時,以茶匙或茶筅快速擊拂茶盞中的茶湯,使茶末與水交融,直至茶湯表面顯現雪沫乳花。
別看我們這注水次數多,但整個過程不過數分鐘,手速要非常快。據說,宋徽宗就是點茶高手。
今天在這里,是條件不允許,改天如果你們去我們村,我給你們再好好展示一下。”歐陽曉鳳很自然地回答道,好像這些東西都是她與生俱來的,沒有一點刻意的痕跡。
“那好,有機會一定去。向前,你們這茶好,不錯,有意思。這泡茶的手法,更有意思。
據我了解,現代人喝茶是散茶撮泡為主,從明代開始的習慣。倒回到宋代,飲茶方式就大不相同。剛看了曉鳳美女的茶藝表演,確實有宋代遺風。
事實,說起茶道來,一些看過日本茶道表演的朋友,可能覺得能從中找到宋式點茶的影子,但也真的只是影子。沒想到,今天居然在這里讓我意外看到了,長了見識啊,開了眼界!”張治學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興奮地說道。
“那是。鳳妹子可是我們村茶藝傳承人,專門跟著村里上了年紀的茶藝傳承人學過的。治學,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去啊,不能敷衍我們啊!”歐陽向前補充道。
“怎么會呢。這么漂亮的美女,這么好的茶,這么神奇的茶藝,必須去。你們是不知道,我對茶道還是挺喜歡的。”張治學表態道。
“向前,我也去,你們不能落下我。我也喜歡茶道。我先前就說了的。”李小鋒急忙插口道。
李小鋒故意搞笑的神態,逗得大家一笑。
“師哥,你們村這茶葉還真不錯。產量如何?”顧小佳問道。
“產量嘛,目前來說,不是很大。這些茶葉都是野生的,純天然的。所以培植的面積也不是很多,村里那些山頭都加起來的話,估計也就將近一千畝左右。記得村里的老人說,以前是貢茶,專門貢皇宮專用的,所以才有這樣的規模。后來就是村里人自己喝,又不賣出去,規模自然也就不大。
這不,我拿過來點,讓大家品鑒品鑒,看看怎樣?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再進行移植、培植,擴大面積,這樣的話,就可以規模生產了,也是一個很好的脫貧產業。”歐陽向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也對。茶的品質這么好,茶藝也是非常難得,確實可以做做文章,把規模擴大一下,未嘗不可以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但是,就怕大面積移種的話,質量就跟不上了,不能保持這個口感了!
還有就是,如果要推向市場,向前,你們還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說,你們要研究下產業發展目標,并在標準種植、規范加工、資質認證、品牌推廣等方面拿出一系列措施辦法出來。向前,你學過經濟的,這其中的許多道道,我不說你也明白。”張治學點點頭,說道。
“居然還是貢茶啊,厲害啊!我們都享受了一把皇帝的待遇啊!”李小鋒驚訝道。
“李大公子。別大驚小怪的好吧。好歹你也是省城的四大公子啊,顯得這么沒見識,不好吧!不過,這茶確實可以,口感超一流,加上貢茶這個皇家專供的招牌,如果要走向市場的話,應該很有競爭力,但就怕到時候,產量跟不上!人家要茶葉,你們卻拿不出來!
還有,剛才治學學長提到的,擴大規模與保持茶葉品質的矛盾問題,要解決好。至于品牌設計,產品包裝和營銷等,也必須考慮到。”顧小佳抿了一口茶,說道。
“治學和師妹剛才說得都對。如果我們村要發展這個茶葉產業的話,種植面積必須擴大,而且得解決好面積擴大了,不影響茶葉品質的問題。這個,我相信,找茶葉種植培植研究方面的專家可以解決。
至于產業發展和產品品牌策劃的話,我打算生產生態、環保、綠色、富硒、有機的系列產品,以這個茶葉產業為主線,走生態農業、生態觀光、茶文化體驗、戶外活動等綜合開發之路,形成產業融合、農旅結合、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還有,李大公子,我們村這個茶葉以前確實是貢茶,這個一點都不作假。鳳妹子,你來具體介紹介紹我們這個茶葉。”歐陽向前明白張治學和顧小佳的意思,思量了一下,說道。
“小佳姐、治學哥、小鋒哥,跟你們匯報一下,我們村這茶葉確實是貢茶,一點都沒有夸大,以前確實是貢茶,而且是千年貢茶。這茶葉我們當地人叫碣灘茶,因‘灘中礁石豎立如碑’而得名,主要產于溆江北岸碣灘山得名。
據《辰州府志》載:‘邑中出茶處,先以碣灘產者為最。’相傳公元710年,溆化女子胡鳳姣入朝為妃,碣灘茶即為唐朝歲貢。
在陸羽《茶經》也有記載:‘辰州溆化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山多茶樹。’無射山就在我們那一片,碣灘山是這片群山的主峰。
公元1510年,明代學者王陽明在我們村里的龍興講寺講學時,烹煮學生敬獻的就是碣灘茶。
這個茶,還曾經流傳到了日本和印度。”歐陽曉鳳把她們村里這個“碣灘茶”的歷史簡單地說了下。
歐陽曉鳳的一席話,聽得在座的都驚呆了。他們都沒想到:那樣一個偏遠的小村莊,居然還藏有這樣歷史悠久的茶葉。
飯局還沒開始,茶局倒是進行得如火如荼,氣氛很好。
可能在茶局中,人們會透過器物與茶香,過著另一種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