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時搞定全家保險
- 陳銅
- 2358字
- 2020-08-28 18:41:50
前言
這本書不僅對保險消費者,對保險從業者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消費者可能不理解,為什么買保險還需要看書,直接咨詢不就好了嗎,看這本書能起到什么作用?
這本書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讓消費者少犯錯。
中國內地保險業30余年的發展令全世界矚目,如今,中國的保險巨頭們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加上互聯網經營的保險品牌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保險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與此相對應的是許多消費者對保險規劃的朦朧認知及錯誤理解。雖然線上智能風險分析已經出現,但是面對鋪天蓋地的產品宣傳和專家分析,消費者仍然對如何進行保險組合感到迷茫。
有一種觀點認為,消費者天然風險意識不足,筆者反而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意識并沒有因為時代發展、消費升級而消失,只不過把這種風險意識通過金融工具轉化為現實,實現風險對沖或補償,并不是看一堆產品說明書就能實現的。
事實上消費者們缺的是產品嗎?總有些業內人士或機構大肆推薦“全網最便宜產品”“海外全球最佳保險”,這些產品到底值不值得消費者出手呢?就像投資領域也有大量的聲音在推薦海外投資、海外房產,是不是擁有所謂更好的投資產品就可以讓消費者的生活富裕安定?
當然不是,消費者具備科學規劃的思路才是關鍵。好產品確實重要,但是如果在沒有科學指導的情況下隨意購買保險產品,會造成自以為完善的錯覺,輕則延誤理賠,重則加重風險,規劃不當造成損失的情況在消費者購買保險的過程中數不勝數。
有的時候產品類型越豐富,消費者越看不透產品的本質,反而做錯選擇,導致“買了保險卻體驗不好”“投保容易理賠難”。
筆者近20年來接觸過近萬個家庭,發現多數家庭的保險組合明顯違反“先大人后小孩,先保障后投資”的基本原則。很多家庭每年繳納了不少保險費,但梳理保單后卻發現,風險賠付保額遠不夠讓他們渡過可能的危機。
消費者優先購買的各種所謂的理財保險產品,占據了大多數家庭原本可以用于支付保障型產品的預算。如果罹患重病的時候要通過退保來獲得醫療和康復的費用,豈不是因為保險帶來了經濟損失嗎?這與保險規劃的核心目標——抵御風險背道而馳。
自從筆者在吳曉波頻道和喜馬拉雅等渠道開設線上課程,就收到了大量消費者的咨詢,也收到了眾多從業者的感慨。筆者發現,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從業者,都希望能得到系統的個人和家庭保險規劃指導。
因此,筆者才萌生了這個想法——把自己近20年來實務操作且收到良好反饋的個人和家庭保險規劃技巧,以及參與保險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收獲一起撰寫成書。筆者期望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解相對正確的保險規劃思路,以免消費者和保險從業者迷失在茫茫的產品海洋中,因為保險工具運用失誤,在風險來臨的時候遭受損失。
并且,這也是筆者一直想做的事情——改善業態環境,傳播正確的財務規劃理念。
本書以財務規劃的邏輯詳細講解保險規劃的方法,偏重保險金融工具的運用細節建議。消費者應當被提示:任何一種保險都應服務于家庭財務規劃。“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每一位金融服務從業者都應該為消費者財務規劃的全局目標負責,不同之處只是在全局戰略規劃之后,再針對自己的專長部分細化執行。
在各項金融產品中,保險有著獨特的價值。其他金融產品運用錯誤,最多只是損失本金(除非消費者負債投資),而保險工具如果運用錯誤,損失的不僅僅是保費本金,還可能是拯救健康的機會、照顧家人的機會、經濟獨立的可能。
但是,市場的惡性競爭、高舉輕落的監管懲罰機制、某些短視趨利的消費者,共同造就了一個扭曲的保險環境。
毫不夸張地說,一位提供專業規劃、認真為消費者服務、每年還自費數萬元接受培訓的保險人員,在市場上可能還沒有一個缺乏專業知識卻每份保單都返傭打折的從業者更有競爭力。
因此,保險行業的人員流動性多年居高不下,即使經過30余年的發展,保險服務行業的專業人士比例仍舊沒有令人滿意的提升。像筆者這樣近20年的從業者,也越來越沒有興趣接受一些令人無奈的咨詢,經過數天多次的溝通,消費者一句“你能給我打多少折”,讓我們的工作頓失價值。有多少人會在醫院讓醫生打折,在學校讓老師打折呢?
保險行業應當是個專業服務行業,不能也不應該是銷售行業!
在吳曉波頻道開課的大半年時間里,筆者接待了超過100個家庭的網上咨詢,好評率達99%,這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原來還是有很多消費者在意專業、尊重專業、認可專業。因此,筆者想站出來,告訴所有從業者,所謂專業,就是用最簡單質樸的話講清楚科學復雜的理念邏輯;所謂專業,也是可以學習并訓練而成的。我們應當也必須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盡到專業人士的責任,消費者對我們的信任和尊重才是我們的收獲,收入只是這些價值的折射,而不是銷售能力的體現。我們應當鉆研寬廣的財務規劃知識體系,使消費者得到合理的建議和穩定可靠的服務。
這本書雖不能指明買哪個保險最合適,但希望能讓消費者了解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思路來解析自身家庭的風險危機,知道應該優先解決誰的風險,具體配置什么類型的保險產品,配置多少額度,使用多少資金,以及面對各種產品的廣告宣傳時如何鑒別。
保險業每年僅針對個人消費者賠付的金額已經高達6000億元,這是一個真正做實事的行業,筆者實在無法坐視它一直被視為令人厭煩的行業。消費者其實并不反感保險,反感的是推銷保險的從業者;同樣,保險也不騙人,騙人的是用廣告欺騙消費者的保險推銷員。
什么是行業的陽光?就是那些還在期待得到專業服務,對自己的家庭充滿愛和責任感,并愿意為專業付費以獲得可靠服務的消費者群體,他們就是這個行業的陽光!
筆者為他們書寫科學有效的規劃思路,介紹保險的內在邏輯,努力為行業正名,也努力為保險從業者探索繼續前行的方向,以一個保險從業者的身份為整個金融服務行業添一份力。
衷心希望所有消費者都能夠實現良好的家庭財務規劃目標,不論遭遇多大的風雨,最終都能走向幸福。
陳銅
2020年7月